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明代

明朝的科技成就如繁星,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杰作。明初,由于朝廷鼓励垦荒,水利和农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手工业的繁荣造就了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如宋的《天工》,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和科学价值。明熙宗经常亲自参与木工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明太宗年间,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绘制海图和使用圆规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民间的科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科学名著,也是靠上一层楼成就了中国的建筑技术。16世纪,西方逐渐脱离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科学突飞猛进。大量西学随传教士进入中国,如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传教士利玛窦等。由于科举推行八股文模式,删减数学内容,珠算盛行,以计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走向衰落。数学方面,王文素写了算术宝典,程大伟写了算术巨著,徐光启译了《几何原本》,李之藻用同一种语言写了算术。

最早用珠算求平方根的朱载堉,算出了级数的方程式,解决了世界上最早的已知几何级数的第一项、最后一项和项数,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十进制换算,有的沿用至今。天文学方面,名著《白猿祭三光》(作者不详)载有132幅云图,赵有勤撰写了《皮象新著》,徐光启吸收西洋历法成果编撰了《崇祯历书》,李之藻撰写了《洪盖通宪图》,王希禅阐述了《孝安新法》。安装中国第一台天文望远镜:雍。

朱载堉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认为当时的历法在计算每一年的长短方面并不是很准确。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计算,他得出了一个计算回归年长度的公式。1986年,专家考证了朱载堉两年的计算结果,1554和1581,发现朱载堉计算的长度值与我们今天计算的长度值仅相差1554秒。这不能不震惊世界,连欧美的专家学者都惊叹不已。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准确推算出北京地理位置的人(北纬39° 56′,东经116° 20′)。物理学方面,朱载堉写了《节奏的本质》一书,宋写了《天工开物》,方以智写了《物理学概论》,千家万户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发射试验,孙做了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写了《镜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