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三国历史中真的有庞统吗?你是怎么死的?

庞统(179 -214)汉代荆州(今湖北襄阳)襄阳人。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庞统确实存在,他是三国中豹眼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在小说、影视剧中,庞统一般被刻画成一个丑陋的形象,这其实是与史实不符的。

陈寿是蜀汉人物传记,庞统的方法是综合传记,在舒舒仅次于诸葛亮,可见他在陈寿心中的地位。因为庞统35岁就去世了,影响比较小,但是经历很亮眼。

年轻的时候愚钝无知。

史料中没有庞统长相丑陋的记载。只是他少年时很单纯,表面上看起来也不怎么聪明。事实上,他很冷静,也不太招摇,所以他应该是大智若愚。不像诸葛亮八尺长,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给人一种迷人的形象。

庞统被称为“凤雏”,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通化万里丹山路,小凤凰比老凤凰声更清”的诗。从小凤凰清脆圆润的歌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庞统是多么的不平凡。

后来庞统被郡守任命为功曹。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致力于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等事情。他对别人的赞美往往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才能。当时的人都很惊讶,庞统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风雅之德正在下降。好人少,坏人多。要想振兴良俗,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如果不把值得赞美的人做得完美,那么他们的名声就不会被人们所敬仰和学习。”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庞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非常善于用赞美来鼓励他人,以促进社会道德教育,这在三国时期是非常罕见的。

庞统,三国时期,是真人,没什么可疑的。他是否提出过铁索桥的计划,没有历史记载。

不得不说,《赤壁之战》和罗贯中描写的非常精彩,其中蒋干中计,铁链缚舟,险招,草船借箭,借东风,周瑜发迹等等。,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很过瘾。但是,除了风险,真正的东西很少。

不说别的,就回顾一下这艘铁链船。

据史书记载,鲁肃向周瑜推荐庞统,庞统献上铁链连船之策。庞统通过蒋干认识了曹操。曹操大为赞赏,采纳了庞统的建议。最后,他被烧得遍体鳞伤。

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座桥,豹眼认为这很可能是假的。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权见此人浓眉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不喜欢庞统的这张老脸,这可能是庞统形象难看的原因。

不仅形象不好,而且庞统说大话,连周瑜都不把他当回事,这让孙权无法接受,发誓再也不用他了。这只是浪漫的故事。从庞统的性格来看,他并没有那么狂妄。而且孙权也善于识人用人,没有以貌取人的记录。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第一,庞统,襄阳人,最初被郡守任命为功曹,没有明确记载是哪个郡守。

第二,《姜表列传》记载庞统投奔刘备后,国君与臣民设宴。刘备明确表示庞统曾经是周瑜的英雄,但不清楚庞统何时成为周瑜的英雄。

再次,周瑜死后,庞统为什么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而是投奔刘备?

第四,庞统有没有机会接触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孙柳大败曹操,一年之内,周瑜大败曹仁,占领南郡。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

问题是,庞统是周瑜的功曹是真的。那么,他是什么时候投靠周瑜的呢?如果说周瑜做南郡太守时庞统被任命为功曹,那么在此之前庞统在做什么?

刘备在新野驻军,司马水镜向刘备推荐卧龙和凤雏。刘备把诸葛亮请出草堂,为什么对凤雏和庞统视而不见?这个时候,庞统并没有主动投靠刘备。从庞统后期投奔刘备来看,庞统根本不需要东张西望。

所以豹眼认为庞统最初是被郡守任命为功曹的,不是周瑜,而是刘表时期的郡守。当时还没有襄阳郡,襄阳属于南郡。刘备在新野驻军,庞统是南军功臣,两人并无往来。

赤壁之战前夕,曹曹楠攻克刘表,刘聪投降。刘表的部下一部分跟随刘聪投靠曹操,一部分跟随刘备南渡。至此,庞统若为南郡功曹,必在南郡江陵。

曹操占领江陵后,再无庞统的踪影。

根据庞统后来的经历,他大概对曹操评价不高。罗贯中在演义中安排庞统对付曹操也是合理的。不然庞统还有机会为曹操效力。

但曹操占领江陵后,自然有很多人知道庞统的底细,所以怀疑他们不会在这个时候去,会在赤壁之战来临的时候回来出力。

豹眼在其他问答中提到了一点。既然司马水镜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那么他很可能也向诸葛亮和庞统推荐了刘备。

据说诸葛亮主动投靠刘备,当时刘备并没有特别重视。这就类似于庞统投奔刘备后得不到重用。只是派他去耒阳做个县令。

所以,赤壁之战前后庞统的踪迹很模糊,没有史料可以佐证。赤壁之战不仅没有事件链,庞统的计划就更不用说了。

《庞统法纪真人真事》记载:吴将军周瑜助后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禹死后,被送到吴国,他的名字很有名。

周瑜当上了南郡太守,不久就去世了。庞统给周瑜办了丧事,来到吴军县。吴县很多人都听说过庞统的名字,都愿意和他交往。

这说明庞统确实是跟着周瑜走的。但周瑜死后,庞统并不被孙权赏识。可能的原因有:第一,庞统是鲁肃推荐的,孙权不喜欢他;第二,根本没人推荐庞统。

汉末三国时期,没有推荐很难出人头地。庞统在吴国没有机会公开露面,所以很少留下史记。

先主领荆州,他统一守耒阳秩序。他死在郡里,被解除了官职。吴国大将鲁肃留下一封前任写的书,说:“庞士元不是人才,管中不驾,只当露出马耳。”诸葛亮还对先主说自己有主见,善谈,是大器,以为自己在搞治理。

庞统在吴栋没有机会,于是投奔刘备,被任命为耒阳县令。庞统不理政事,被免了职。

鲁肃给刘备的信中介绍庞统,说他不是百里之外的人才,让他只有统治中国,不开车,才能发挥他的才能。诸葛亮还向刘备推荐了庞统,刘备又召见了庞统,和他深谈。他很受重视,被任命为知中。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既然鲁肃认为庞统是个大才,那肯定是先推荐孙权,再推荐刘备。就鲁肃的境界而言,绝不会嫉妒贤能之士。看来问题出在孙权身上。

也就是说,虽然言情是小说,但并不是一切都是虚构的。至少庞统不被孙权赏识,这大概是真的。但这并不是说罗贯中说的就是真的。

从庞统那里得到刘备重视的曲折过程,也说明有些史料未必可信。司马水镜推荐了庞统和诸葛亮。刘备对庞统没有感情吗?这些都是历史之谜,很难考证。

然而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邀刘备入川,庞统的机会来了。刘备犹豫了一下,最后庞统力劝刘备尽快成行。

庞统跟随刘备入川,刘备平定西蜀的整个战役都是庞统一手策划的。

庞统没打算用铁链把船连起来,但庞统做到了。而且庞统第一个提出隆中对的缺陷,主张取西川,治西北,这是刘备取得帝业的关键。

把刘备的继承权归于隆中对,一般是不公平的。

建安十七年(212)十二月,刘备采用庞统取成都的中枢策略,与刘璋展开决战。

刘备成功攻占府城后,大摆筵席,宴请将士。刘备得意忘形,喝多了,和庞统搞得很尴尬。刘备虽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庞统围捕了现场,但两人之间肯定有隔阂。接下来的洛城之战,庞统显然是带着情绪上阵的,他被一枝流动的箭射中,死了。

在言情小说中,这段话也描写得很精彩。诸葛亮和庞统,刘备的两大谋士,互相争功,庞统在落凤坡匆匆挂了。然而,这只是一个浪漫的故事。史料中没有这样的记载,也没有罗峰坡这样的地方。没有历史记载,不用多说。但毫无疑问,庞统死于攻雒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