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盖素文的《历史上的宝藏》回到唐朝是什么意思?
一个
政治是盖苏文真正取得成功的唯一领域。因为盖苏文不仅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了政权,而且还迅速巩固了政权。
改苏文巩固政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揽大权。盖素文发动政变后,封为伪王,并“独善其身,报效国家,仍任唐朝兵部尚书、中书大臣”除了独揽军政大权,他还让家族成员身居要职。比如他的儿子全的男孩子“都是中里的大佬,知道国家政治,所有的话都是男孩子说的。”此外,他的另外两个儿子,男坚和男禅,能够在尸骨未寒之前就排斥男孩,为自己掌权,说明他们在盖死前就已经掌权了。而盖素文的弟弟元净土也在外交部长一职。总之,政变以来,盖苏文通过家族统治逐渐将军政大权掌握在一人手中,从而堵住了其政敌发动政变的道路。第二,是暴政。意大利著名政治理论家马基雅维利曾认为,如果一个君主不能兼顾仁慈和威望,而只能选择其中之一,“那么,最好选择被敬畏”而不是被爱戴。这正是盖·苏文所做的。在发动政变的过程中,他杀死了“一百多名”政治对手。从此“身披五刀,不敢仰视,使贵胄伏于地,练以养马。”进出陈冰,他大声吆喝禁伐,行人都不敢逃到坑谷。“这些做法真的创造了奇迹。因为高句丽人民对盖·苏文的恐惧超过了他们对他的憎恨,所以一时之间没有人敢轻举妄动。所以直到丐帮苏文去世,高句丽的社会状况一直很稳定。这一点可以从唐力大战中得到证明。
盖素文政变后不久,唐太宗亲自派兵大举东征。从那以后,有些老师骚扰我,或者说大张旗鼓地深入其中,几乎没有一年少过。对高句丽的伤害和压力可想而知。但在高句丽,既没有上层官员借机发动兵变或分裂活动,也没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造反,而是举国一致对敌。这是盖素文的一大政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专制和暴政是所有独裁者的两大法宝,盖苏文用它们来巩固政权也就不足为奇了。但重要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运用这“两大法宝”并取得成功,否则就是玩火自焚。
而盖苏文的成功,足以说明他有着我们后人无法知道的过人之处。但是,我们不应该夸大盖苏文的政绩。其实他所谓的“成就”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当时高句丽政局的稳定只是暂时的,同时还有很深的隐患。暴政下的高句丽就像一座未开发的火山。虽然表面平静,暗地里却燃烧着臣民的熊熊怒火。一旦爆发,必将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早在盖苏文在世的时候,社会上就到处有高句丽将死的传言。如宝藏十三年,有人自称“在马岭遇神”,说:“君臣奢靡,无毁日。”可见当时是一片混乱。就在盖素文死后,有人别有用心地挑拨离间,致使全氏兄弟自相残杀,剑拔弩张。当唐军和调兵深入后,高句丽的臣民立刻纷纷沦陷。薛攻破扶余城后,才有了“四十城相率送钱”的举动。这不就是丐帮苏文暴政的后遗症吗?
此外,高句丽抵御强敌的力量并非来自于丐帮的统治。盖素文所谓的功绩,就是在发动政变的同时还能保持政局稳定,从而没有大幅度削弱国力。但高句丽的国力与隋朝相比,还是不如从前。杨迪第一次东征的时候有几百万士兵,之后的两次远征也支援了几十万士兵。然而唐太宗亲征,派出的军队超过10万。虽然隋军并不比唐军和杨迪多,但军队数量上的巨大差距或许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但隋军三次东征,都未能取得区区辽东城,反而损失兵力,最终导致亡国。而唐太宗则一路破城,所向披靡。以辽东城为宝,在山上作战对敌人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即使在亲征之后的其他战役中,唐骏也是相当成功的。这既说明唐朝的统帅和军队优于隋朝,也说明高句丽国力的削弱。
此外,隋朝和唐太宗亲征时,高句丽得以辽东为据点抗敌,取得了成功。然而,当苏和齐鹤立东征时,盖只能拒绝防守鸭绿水,而鸭绿水以西的土地只能弃守。这充分证明了当时高句丽国力在下降。而这一切能说与盖苏文的暴政无关吗?总之,被锁链束缚的行动的统一绝不是真正的统一,暴政只能得到暂时的效果。它不可能永远压制人民的反抗,更谈不上真正带来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盖素文的所谓政绩,充其量只是巩固了他个人的政治立场。盖尔·苏文的军事才能一直为中外历史学家所称道。中国历史学家称他为好兵,朝鲜历史称他为“高句丽之星”、“杰出指挥家”。盖素文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主要是因为他执政期间,高句丽两次击退了唐军的大举进攻。但是,这些归在盖素文名下的辉煌成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盖素文的指挥智慧成就的呢?这个需要仔细研究。我们先来看看唐太宗亲征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高句丽竟然挡住了无敌、堪称战神的唐太宗的快速攻势,让其大失所望地回来了。这的确是一场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由于盖苏文的军事情报吗?作者不这么认为。纵观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盖苏文亲自介入的军事行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战前部署。唐军开始招兵,进入高句丽,已经半年了。在此期间,全国震动,消息不可能传到高句丽,所以盖苏文有足够的时间准备防御。而且从“莫离自尸城派七百人掩牟城”来看,盖苏文确实亲自安排了战前准备。而在这方面,盖素文却失手一招,落入了李记的圈套,被唐骏抢先了一步,当时“李吉均作柳城之行,有许多情况。若出怀远镇,潜往北方,走一趟朝鲜。”然而后来“从丁童到辽水,再到玄土,所有地方都有人把守。”高句丽太可怕了,城市关起门来都不敢出门。“事实上,失去几个‘前哨’与大局无关。重要的是,唐军因为盖的这个失误,成功突破了辽河防线。辽水是高句丽抵御中原进攻的重要防线。它不仅水面宽阔,而且“岸上淤泥二百余里,人畜不通。“隋军东征之际,被辽河挡住了,‘死人多’。如果盖素文能够准确判断唐军的行进方向,就能够利用辽水防线给唐军造成巨大损失,从而增加其下一步行动的难度。然而,由于盖的一次失算,唐军成功越过了辽河防线,从而为后来的一系列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二,唐军围攻辽东城时,“国内新城骑四万大军助辽东”。两军并驾齐驱,这是盖的命令。战斗中,唐人自称“破之”,而朝鲜史家则认为,李军“大获全胜,但未能突破敌人数十次包围圈。“然而,作者认为,这场战斗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战斗。因为按照古代战争的一般规律,一场真正的胜利中俘虏的敌人数量几乎总是远远多于砍头的数量。此役李兵力四万。如果真是大败,汤灿军怎么只“斩首数千人”而一无所获?可见李军是全民撤离战场。然而,当时李道宗是“唐朝领导的”,李记的军队只有6万人。他哪里来的“几十层包围圈”?如果当时李军队真的“大获全胜”,辽东之围早就自行解决了。因此,李的军队虽然没有被打败,但并不成功,也没有表现出改有什么过人之处。第三,派遣15万大军到安史,肯定是盖素文的一番苦心。这15万大军约为当时李总兵力的一半,而由于高句丽北抗唐朝,南抗新罗,平壤及一些重镇不可能完全不设防,这支军队实际上是盖素文所能调动的全部兵力。所以军队的胜败真的是国家的存亡。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一直气势如虹,一天到晚身披五刀。威胁臣民的盖苏文不敢亲自联合这支军队与唐太宗作战,这是勇敢的表现。同时,他既不会运筹帷幄,也不会给军队出谋划策;不能选个好将军破敌立功,更不明智。所以这支军队最终成为唐军的一场大盛宴也就不足为奇了,总之这一仗覆盖了苏接下来的三步棋,是失算了。可谓智勇双全,为何能称之为精兵!事实上,高句丽之所以能够阻挡唐太宗的大举进攻,除了一些人所熟知的客观因素外,主要得益于安史城的成功防守。而安的防御战与盖苏文无关。自庐山之战以来,盖从未派一兵一卒去援救安史。其实他是准备放弃安史的。那么,安史之乱为什么能成功阻止唐军的暴风骤雨般的攻势呢?这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唐太宗在攻打安史之前说:“听说安史城危且兵精,其主公勇猛,不能离枝,主公不服,不能离枝。”可见,安市城主是苏的政治对手,才不得不给他盖安市。可想而知,盖苏文一定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会迅速除掉。因此,安史随时都有被丐帮攻击的危险。而既然丐帮可以调动数十万大军抵抗唐朝,他也可以调动同等数量的军队进攻安史。
因此,安史之主要想避免被丐帮所杀,就必须时刻准备着孤立无援地抗击十万大军的进攻。而这可能也是安史之乱,最终成功守城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这场胜利与盖苏文的指挥能力无关。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苏对的讨伐。在这场战役中,高句丽不仅成功保卫了平壤,还赢得了蛇水之战。蛇水之战,唐军卧举路总经理庞小太“未能养兵”,他本人“与十三子同死。”这是高句丽对唐军最重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战役胜利,也是盖苏文善战的“铁证”。但在我们得出结论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盖苏文是如何取得上述成就的。事实上,苏在讨伐之初,就相当成功。当时苏一到丽晶,就“破朝鲜于八眉河,屡战屡胜,夺其马蹄山,因山而围平壤。”另一方面,一路到唐朝,破春童子领兵数万。“斩首三万,其余投降。”从唐军的辉煌成就中,既看到了高句丽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孱弱,也看到了盖苏文指挥能力和用人艺术的低劣。
但是,唐军在开战之初形势那么好,为什么却无功而返?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新罗的背信弃义。唐朝在征高句丽之前消灭百济残余,正是为了让新罗腾出手来全力支援对高句丽的进攻。因此,在其征用高句丽之前,唐朝“依令(新罗)王聚兵”,但新罗并没有全盘托出,还派兵攻打百济残余势力,拒绝给予唐军任何援助。其实唐朝真正需要的不是新罗援军,而是新罗的粮草供应。因为苏渡海乘浪,万里夹击,不可能带多少口粮。后勤补给,原计划完全依靠新罗。事实上,苏已经在美丽的领地呆了将近半年,却没有得到新罗的援助。虽然军队和朝鲜多次发来紧急命令,催发口粮,但新罗就是不肯采取行动。最终,无奈之下,我带着“2000多辆车载着4000米,租了22000块石头”于次年正月忍痛去了平壤。这次营救行动的结果记载在《三国志》的不同卷册中。《武文王年谱》和《金毓信传》都是二月送粮草到,但《武文王答薛书》说“兵粮不能得,平阳军欲还之。新罗兵马,粮也回。”笔者认为,即使前者可信,有多少军粮也无济于事。《孙子兵法》说:“吃敌一分钟,当我二十分钟,避一石,当我二十石。”可见粮草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唐太宗亲征不超过十万大军。当时运粮路线一直畅通,仅克盖某在拉动辽东城后就获得了“十万石粮”和“五十万石粮”。可以进入美丽领地只有半年,但已经是“小储”了。而苏的军队也不亚于唐太宗的军队。新罗只是长途运输了两万多石谷到唐颖。就算到了,还能剩下什么?辽东也很冷。极寒时“风雪寒,冻死人多。”而唐军兵却吃不饱穿不暖,战斗力怎么可能不降低,心里怎么可能不乱?可见,苏在新罗告急时,声称自己“非常危险”,并非虚言。当时唐军兵能硬撑,是因为有新罗救援的希望。但当他们发现新罗的口粮少得根本帮不上忙时,他们内心的绝望可想而知。因此,苏“将军粮还了”这虽然说明了他对新罗人的不满,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当时形势所迫。更何况新罗王的《致薛书》是真迹,不像纪、传那样矫揉造作,可信度更高。所以唐骏当时很可能没有收到新罗的一粒粮食。所以,唐骏的处境就更加尴尬了。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盖素文有德才,就算唐骏是战神,唐太宗,恐怕也难逃萨穗之祸。在千载难逢的机会之际,盖素文只消灭了唐军的一个偏师,就让苏的军队安全离开了。其军事智能不言而喻。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句丽能够两次击退唐军的大举进攻,绝非盖苏文的指挥所致。盖素文的精兵之名,纯属虚名。强调内政而忽视外交,大概是古代东方政治家的特点。盖·苏文是典型的东方政治家。他可以与全国打高句丽,但在处理与邻国和唐朝的关系时,却显得生硬无能。在这方面,盖素文至少在两个问题上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第一,他没有审时度势,放弃了王时期的务实的周边政策,采取了重名轻利的周边政策。容在位期间,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唐采取了极其友好甚至貌似软弱的态度。他多次执行唐朝的圣旨,或把数万汉人送回唐朝,或与新罗停战,甚至主动“封疆域图”,让唐朝破坏前朝建立的“北京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向唐朝屈服了。暗地里加紧军队备战,为了阻挡唐军进攻而“筑长城千里”。这一政策的最好体现就是容在接见唐使陈大德时的表现。一方面告诉陈大德“上座亭加常”;另一方面,在会见陈大德时,“陈昌,盖畏中国,自强不息。”礼尚往来有借口不对唐人动武,显示实力让唐朝不敢轻举妄动。这是荣对唐朝的政策。正是这种政策,使得有意东征高句丽但又不愿背负好战之名的唐太宗一直无法东征。因此,可以说容的对唐政策是成功的。然而,盖素文上台后,毅然抛弃了王的周边政策,对唐朝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这个新的周边政策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南征新罗。盖素文执政伊始,就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罗丽战争。他与百济联手,想方设法“绝不让新罗入朝”,并亲自“攻打新罗,兵败其两城。”二是排斥西方的大唐。当唐朝派使者命令盖苏文停止进攻新罗时,他断然拒绝,甚至“用兵威胁使者”?在囚犯的洞穴房间里。“唐朝兵围困时,他也坚决抵抗。从表面上看,盖素文的周边政策与长寿王以来的传统周边政策颇为相似。但它只有传统周边政策的形态,却没有实现。万寿王时期,是因为中原南北分治,朝贡就够了。至于海东战事,与此无关。但即便如此,高句丽王朝还是小心翼翼地尽力满足中原王朝的虚荣心,从不因为名声不好而触怒中原王朝。至于求和,得罪中原王朝道歉之类的事情,就更是不胜枚举了。盖·苏文生活在一个与他的前辈完全不同的时代。当时唐朝统一中原,华夷一家,天下大事,都与唐朝有关。高句丽无端入侵新罗,无异于挑战大唐的权威。更何况唐太宗早就想讨伐高句丽,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借口,而丐帮苏文的坚持正好为他提供了借口。因此,战争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第二,不知外交应变,错失和平良机。除了在周边政策上犯错误,盖素文在处理具体问题上也缺乏基本的外交应变能力。比如唐太宗讨伐回国后,曾送给丐帮一套弓服。唐太宗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因为唐太宗百战百胜,但东征失败,想再搞一次大动作,又担心为此消耗国力。如果你想就此打住,你会觉得很丢脸。不过这一次没有白亲征,攻克辽东,打山谷,以少胜多,歼灭高句丽十五万大军。缺的是,“不过还是不要砍头当贼帅吧。".但是,如果能让他心生畏惧,派出使节道歉,那么亲征也不算虚。这就是唐太宗“赐弓衣”的意思。如果盖素文能照像行事,装出畏权奉公的德行,并派使臣道歉,那么唐太宗也可以遮羞。这样,至少暂时,唐朝不会开始准备下一次的讨伐。然而,在接受了唐太宗的礼物后,盖苏文“感谢那些没有派遣使节的人”。这让唐太宗觉得很丢脸。”于是我写了封信“断贡”,准备再往东走。在这一点上,唐力和双方更多的是同病相怜,并不是* * *。有一个特别的问题需要提出来。为什么丐帮苏文断然反抗唐朝,不理会唐太宗递过来的橄榄枝?难道他强大到可以轻视唐吗?不会,庐山一战,高句丽震惊全国,以至于附近数百里没有硝烟。此后,唐军围攻安阳两个月,丐帮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前来救援,可见其胆已失。那么与唐妥协会影响他在臣民中的威望吗?这不,高句丽向中原进贡,它的君主不止一次向中原道歉,却从未见过有人降低自己的威望。而且,后来盖苏文本人,以宝藏王的名义,“派使臣到事情的上面,又道歉又献了两个口。“很遗憾,这个时候道歉已经太晚了。实际上,盖素文反抗唐朝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征服新罗的权力。但一旦触怒了唐太宗,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唐王朝的进攻,所以很难不遗余力地征新罗,为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事实上,自唐李战争爆发以来,盖苏文只是在永辉六年唐朝全面休养生息的时候,才联合百济“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另外,没有机会打新罗。而这点微薄的利润与其遭受的损失几乎不成正比。所以可以说,盖苏文只是名义上坚持了国家的强大,实际上并不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反而给国家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所以他的周边政策是错误的,外交能力是低劣的。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盖苏文绝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既没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任何有益的事情,也没有创造任何让高句丽民族骄傲的辉煌业绩。当然,他在位期间,确实一直对唐朝采取强硬态度。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应该审时度势,为国家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利益,而不是盲目蛮干,赌上民族的命运。所以,如果盖苏文因为敢于反抗唐朝而被称为“民族英雄”,那简直就是对这个神圣称号的亵渎。但是,如果丐帮苏文是高句丽亡国的罪魁祸首,还需要具体分析。因为高句丽是一个有特色的民族,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其不断汉化的过程,所以与汉族融合是其必然的归宿。当时唐朝一统天下,唐太宗本人更是野心勃勃。统一辽东是他的夙愿。而且高句丽的繁荣让它觉得别人都睡在了崩溃之下,所以唐李战争迟早会爆发。从这个角度来看,把高句丽的灭亡归咎于丐帮苏文是不公平的。但盖素文的种种倒行逆施,确实导致了高句丽上下离心,唐李战争的推进,从而加速了高句丽的灭亡。从这个角度来说,把丐帮苏文称为高句丽亡国的罪魁祸首也不无道理。纵观盖素文一生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之为“汉奸”。但其奸不足以藏恶,其雄不足以成事。因此,他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