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历史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三园占地5200多亩,景点150多个。
其中,最著名的有郑达光明堂、祭祖的安佑宫、宴山高水的高楼、模拟仙山上亭台楼阁的彭道瑶台、桃花源中的武陵春景等。
江南的一些名园,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都是仿建的。
长春花园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楼。
圆明园也是一个大型皇家博物馆,有许多珍宝、书籍和艺术杰作。
以下是圆明园的历史发展及相关历史事件: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皇帝(即清朝叶璇皇帝)将京郊西北郊长春园以北一里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笔题写该园林为“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朝世宗皇帝胤禛)在圆明园南建宫署,占地由原来的600亩扩大到3000多亩。
从那时起,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息和参观的地方,也是他们会见外国使节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
乾隆时期
乾隆皇帝登基后,对圆明园内的园林景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建筑群体,在圆明园的东部和东南部修建了长春园和蕲春园(同治改称万春园)。
这三个园林都归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为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65438年10月6日,圆明园被占领。
从第二天开始,官兵们就开始疯狂地抢掠破坏。
为了迫使清* * *尽快接受和平条件,英国公使埃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以清* * *为借口,将英法俘虏囚禁在圆明园,并命令中将·米切尔于5438年6月+65438年10月+8月8日率领3500余名侵略军进入圆明园,放火焚烧。
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以后
同治年间(1862 ~ 1874),同治皇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
后来由于资金困难,被迫停工重建其他建筑。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次被毁。
清朝灭亡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盗取圆明园的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进一步遭到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后圆明园遗址的修缮工作逐渐展开。
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圆明园遗址公园。
建设情况
历史背景
满族人世代生活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叶,大规模入侵华北,彻底推翻明朝,从东北入京为首都,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天是白雪皑皑的森林,夏天是凉爽的气候。
入关后,他们不适应北京盛夏干热的气候。
虽然紫禁城金碧辉煌,但清朝的皇帝们却觉得它沉闷而沉闷。尤其是康熙初年,故宫发生火灾后,修建了很高的宫墙,防止火灾和宫廷暴乱。
宫中院落相映成趣,溪中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的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下水道”之称。
这让皇帝们有点厌倦了高墙环绕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开始修建园林,一直延续了200多年。
地形特征和历代建筑对圆明园建设的影响。
北京西郊,一望无际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等地貌,自流泉随处可见,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
玉泉景观自西向东流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
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作,开垦了大面积的水田,形成了一个自然风景区。
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择此地修建玉泉山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占据乡村建造别墅,大片的土地被成片的占据。
明朝万历年间,明朝至亲侯立伟在此大兴土木,首先是清华校区,素有“北京第一园”之称(故位于今北大西墙外)。
后来,米在清华校园东墙外引湖造园,管理着典雅秀丽的“勺园”,意为“海淀勺”。
在空旷的乡间,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著名的园林聚集地。
到了清朝,皇帝也看中了西郊,一个绝佳的园艺之地。
园林的大规模建设就是这样开始的。
圆明园建设的实施
圆明园位于瓜家屯以北,距长春园约一里地,即在今天的北京大学以北,清华大学以西。
康熙时代的圆明园,有前湖、后湖等水面,有“牡丹亭”、“自然画卷”等园林。
圆明园还是诸侯园的时候,规模还不能超过皇帝的长春园,所以建的景不多,名气也不大,远不如长春园。
但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朝的太平盛世来了,经过60多年的不断扩建,终于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一个叫雷金玉的建筑师,他是康熙在建故宫的时候吸引过来的。
但在实际建设中,大部分还是皇帝的观点,康熙、雍正、乾隆都亲自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