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对中国有什么意义和借鉴?

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另一方面,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M&A活动大多是由政策和制度驱动的,而不是技术和产业。这是转型经济体特定阶段的特殊现象,不能代表M&A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金融创新是重要的外部驱动力。大规模M&A交易的实现依赖于可行的支付工具,包括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债券和衍生品。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垃圾债券”、“杠杆收购”等金融创新使“以小搏大”成为可能,并购形式更加多样化。

另一方面,在中国,M&A支付工具有限,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狭窄,限制了M&A市场的繁荣。

第四,投资银行在并购浪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第一波并购浪潮中,摩根、希尔等投资银行家的策划推动了钢铁、铁路行业的整合。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独立投资银行如高盛集团的兴起,投资银行广泛参与M&A交易。到了M&A第五波,各大投行从M&A业务中获得了大量佣金,有的甚至超过了其他投行的收入。

另一方面,在中国,M&A的财务顾问业务现在更多地体现在通道业务和牌照业务上,投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限。从19年底到现在,美国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并购浪潮。

第一波发生在1893第一次美国经济危机之后,高峰期为1898-1903,结束于1904。这波并购主要是

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目的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风险。信托是并购引起的第一种企业形式,最直接的结果是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单个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垄断性企业集团。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第一波相比,此时横向并购仍占较大比重,但同时也出现了相当大的纵向并购,寡头和规模经济仍是这种并购的重要动机。一个副产品是,虽然合并后的公司形式仍以控股为主,但合并导致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合并并没有导致企业产权的绝对集中,相反,股东的持股比例越来越低。这一波并购奠定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最终分离。1929年爆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导致了这次并购浪潮的结束。

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达到高潮。这波并购浪潮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混合并购更加横向化并占据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大企业的空间分布开始多样化,但也给专业化的中小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20世纪50年代初增加了80%以上。由于石油危机,这股浪潮已经消退。

第四波发生在80年代,在1985达到顶峰。这波M&A有以下特点:一是从M&A规模来看,各年M&A交易支付总额大幅增长,大规模M&A数量大幅增加;其次,由于杠杆收购策略的运用和垃圾债券融资手段的出现,出现了“小鱼吃大鱼”的情况。此外,跨国并购正在兴起。

第五次浪潮在90年代初迅速兴起,第四次浪潮紧随其后。这是一波国际化浪潮,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民航、铁路、军工、金融等行业,无论是并购还是目标公司。

模具都很大。这一波有四个新特点:一是在总规模上创造了历法。

第一部分工业M&A

历史记录;二是巨型跨国公司之间发生了相当数量的并购,出现了明显的强强联合趋势;三是金融行业并购明显加剧;第四,大部分企业已经放弃杠杆收购,转而经营投行。这一浪潮的显著特点是以友好并购为主,进行积极的强强联合,表现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战略联盟”。

第六次浪潮发生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三年后,2003年第五次并购浪潮结束;2006年,并购浪潮达到顶峰;到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第六次并购浪潮逐渐退去。与前五次M&A浪潮,特别是最近的第五次M&A浪潮相比,第六次M&A浪潮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发生了大量的资源收购;②PE基金的广泛参与;③现金支付比例增加;4估值回归理性。管理层的盲目自信得到调整,哄抬并购价格的情况减少,被并购方的估值水平回归理性。

通过分析美国

历史

在最近的六次M&A浪潮中,我们发现以下规律可供中国借鉴:

第一,六次M&A浪潮都发生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股市繁荣时期,“牛市”更容易刺激M&A活动。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M&A波持续的年份。

中国实际GDP(对数)——道琼斯指数(对数)M&A波与宏观经济和股市繁荣的关系示意图。

第二,技术革命是企业并购的内生动力和催化剂。新兴技术的出现和成熟给产业结构带来了剧烈的冲击,几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