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信息
(1)贵族出身,生活在宋孟时期公元前387年,战国七雄楚国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吴起变法。这件事对了解庄周意义重大,所以我们的故事必须从这里说起。从周朝到战国中期的六个世纪,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大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男耕女织”、“一家五口,百亩田”的宗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此同时,各诸侯国出现了日益庞大的休闲阶层,“住的人少,吃的人多”,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有识之士纷纷开始主张变法,试图推倒“不罚博士,不礼庶人”的藩篱;一些精明的统治者也愿意利用这些人才来充实强兵和统治中原。吴起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战国时期,有三位改革家: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吴起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历史人物,英俊豪迈,精明老到:为了在鲁国联合军队对抗齐国,可以在齐国亲自杀妻;魏带兵的时候,可以自己替战士们吸疮。但作为一代英雄,他确实为楚国的繁荣做出了生命级的贡献。楚国之初,原本是一片落后蛮荒之地。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美丽的山川,楚人以原始的浪漫和热情迅速发展。到吴起变法时,楚国公族众多,财政匮乏,被“穷国弱兵”压得喘不过气来,社会矛盾即将激化。楚国丧主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主张变法。他被楚悼王委以重任。他主张“捐不急之官,废疏离民之人,以养争之地。”具体来说,就是要裁掉一批闲散的、没人管的官员,实行“减政”。贵族三代以下的闲散子孙全部贬为庶人,任其自生自灭。然后用省下来的财政收入来养精兵,与中原诸侯国抗衡。为了防止被贬为庶人的贵族后代加入叛乱,吴起下令“让贵族们去一片广袤空旷的土地”,即疏散到边疆,让他们开垦土地,过上自力更生的平民生活。庄氏是“继之后,以史为氏”。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登基,死于公元前591年。从591到387已经有200多年了,以30年为一辈,从青子的父亲到爷爷奶奶也有三代了,所以无疑是贬谪的对象。公元前318年楚王悼亡时,吴起失去了王权的保护,变得孤独无助。他打击的达官贵人立刻联合起来,进宫杀吴起。吴起抱住哀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而那些参与作乱的权贵,却犯下了“伤君体”的“宗彝”大罪,继位的楚王苏灭掉了“七十余家”。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庄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为了躲避“宗彝”的灾难,越过边境,移居到了宋朝的蒙古土地上。“一般认为,庄周诞生于公元前369年,是在楚王叛乱十二年之后。一个特权贵族家庭突然变成平民,流亡异国,自立门户,一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可想而知,博士的童年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抛开物质生活的匮乏不谈,毫无疑问,庄周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承受了太多太多的压力。这样的童年生活经历,对于天赋异禀的庄周来说,形成内向的性格是完全自然的。年轻的庄周一定从小就想了很多问题。因为他的家人文化素养都很高,所以他耳朵里一定读过很多书。这是庄子成为一个思想家,一个反传统、反异化、强调内在精神修养的非理性思想家的最根本原因。
2)庄周,致力于画苑,在抑郁和不快乐中成长,对人类生存、社会规范、自然奥秘等人类面临的古老难题深感不解。这是一种哲学家的忧虑,一种探索真理的渴望,一种科学理解自然奥秘的冲动。但是,人不能靠真理活着。读书写字之后,他必须找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一个被流放的贵族后代,没有财产可以继承,庄子只好靠手工业谋生。庄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能织出非常精细的凉鞋,制作当时一流的漆器,对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几乎所有手工业都非常精通。司马迁记载“周尝为漆园官”,证明庄子因技艺精湛,曾做过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科学源于技术。庄子在手工业劳动实践中,必然对各种物质的性质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这种体验,景进入了“体悟”和“道不可说”的精神修养境界和哲学境界。在《庄子》中,庄子记载了许多工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过苦苦思索得出的哲学结论。例如,齐桓公正在课堂上学习,一个木匠正在课下制作轮子。木匠停下手中的活,问桓公:“你在看什么?”桓公随口一说,“圣人之言”。“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它死了”。“所以你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桓公听了大怒,说:“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今日若说些难听的,也不过如此,否则处死。”工匠不慌不忙地来到教室,对齐桓公说:“我从制造轮子中学到了这个道理。榫眼松动省力,但不牢固。如果紧,很久也敲不进去。我可以把榫眼弄得松一点,紧一点,然后不慌不忙地敲进去,手里拿得到,心里有回应。虽然我嘴上说不出这个闷的大小,但心里却是很无数的。我心里的这个数不能传给儿子,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所以我六十岁了,还在这里给你做轮子。圣人死了,他领悟到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随着他的死而消失了。能用语言表达的,只能是浅显的道理。所以我说你读的书是古人留下的糟粕。”此外,《庄子》写道:一个屠大尉被文宰牛,摸手,靠肩,踩脚,推膝,刺刀,削刃,削根部,砸刀背。很有节奏感,仿佛他在桑林的乐章上翩翩起舞,又仿佛伴随着景盲的旋律。文惠均说,“哇!太好了。技能可以这么高!”屠夫放下刀,答道:“我喜欢的是陶,已经超越了技艺的层面。”开始学宰牛,牛是综合的;三年后,你一眼就能看到牛的骨骼、肌肉、经络的内部结构。现在我不用用眼睛看了。看起来我不是在动动手脚杀牛,而是完全沉浸在牛的自然肌理中,切肉剔骨,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往下切,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碍。我甚至可以轻易地分解经脉的连接处。.....这把刀我用了十九年,杀了上千头牛,但刀刃还是一如既往的锋利。因为骨头之间是有缝隙的,而且刀片的刃端没有厚度,没有厚度的刀片进入缝隙关节,当然应该很容易。所以,这把刀我用了19年了,还像新的一样。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我杀牛还是要全神贯注于筋骨。我确定了重点后,刀轻轻一动,牛咣当一声解体,好像散在地上一样。这时,我拿着刀站在那里,环顾四周,感到一种舒适和满足,于是我收起了清洁刀。文对说:“好!听了这些话,我甚至明白了养生的道理。《庄子》中还记载了很多类似这样的精湛技艺,比如“打大马钩”、“割紫青环”(鞠,乐器。古代乐器,像编钟),“天津人操船”等等。大多是借他人之名抒发庄子情怀的作品,其中既有大量的感性经验,也有直观的想象和逻辑推理。这种在技巧上的细致体验,成为庄子哲学逻辑发展的不竭源泉。他可能没有主管漆器车间太久。曹尚去秦国领赏,然后去见庄子。他在打草鞋,大概又以打草鞋为生了。所以庄子一生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据报道,他曾向剑河侯借粮,遇到魏王时,也是衣衫褴褛。虽然这可能也是为了衬托内心的清高,突出一种耐贫论,但毫无疑问,庄子一生都在清贫中过着淡然的生活。
(3)结交海上弟子,向海上学习。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庄子,悟性极高。他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在对技术技能的体验中发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这就是“道”。人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这些永恒的问题在《庄子》这里的答案是:人来于道,又归于道。庄子的道,为世界本源问题提供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最透彻、最深刻的解释,只有西方本体论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只要理论透彻,人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庄子的学说虽然与当时流行的儒家思想相悖,主张人要淡泊名利,但却因其新颖、自证深刻而赢得了很多人的好奇和推崇。于是一套原本属于幽山森林的理论,帮助它的创造者彰显了自己的名声。所以庄子也有一些弟弟,甚至是高层的朋友。庄子和惠子的接触构成了庄子生涯中最感人的一幕。惠施是当时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著名的“约差”派的代表人物。他做了十二年的魏国宰相,实际上掌权将近二十年,帮助“善法...为所有的人”。他主张“尊”“抑兵”,变法图强;是山东六国“一体化”政策开始“六国为王”博弈的实际组织者。这样的风云人物是隐士庄子唯一的倾诉对象。惠施比庄子年长,死于公元前365,438+04年至公元前365,438+00年之间。庄子路过惠施墓时,曾对他的追随者说:“有两个人,楚。一个人在鼻尖上画了一个苍蝇翅膀大小的小膏药,另一个人抡起斧子就砍。斧头像风一样跑过去把它砍倒了,他的眼睛闭上了。”两人不慌不忙,面不改色。宋听说后,就把那个挥斧的工匠叫来给他表演。工匠说,‘我以前也有这样的绝活,可是我的伙伴早就死了’。自从惠老先生去世后,我就像工匠一样在辩论中失去了对手。我怕我永远找不到能理解我的人和我说话。一种“孩子不在谁家玩”和失去知己的悲哀,充分显示了庄与惠的关系非同一般。庄子和惠子讨论的问题很广泛,也很有深度,其中最有趣的是所谓的“海沟鱼乐之辩”。他们春天在好水河上游。庄子说:“鱼儿悠闲地摇头摆尾,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我当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而且你也不是鱼。当然,鱼的快乐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结束了!”《庄子》曰:“嗨!让我们回想一下。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那是假设我知道鱼的快乐。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在濠水桥上我就知道了。”“除此之外,他们还在价值论、人性、本体论上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比如“太大无用”、“无情无义”,有些甚至是现代人也回答不了的重大哲学问题。这里没有人。当庄子的妻子去世时,惠施作为一名退休的宰相亲自参加了吊唁活动,这是他们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的另一个例子。有了这样一个高层次的朋友,即使他不与人争利,不求与世无争地隐退山林,他依然会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战国中期私塾盛行,庄子的学生和崇拜者一定很多,他的学生也可能去惠施做官。所以,庄子仍然不是一个隐士,而是在隐逸理论的指导下,过着一种冷漠、涵养、沉思、写不完的学术研究生活。
(4)笑王侯,攻实,宁静的学术生涯给庄子带来了无限的愉悦。他为自己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人生、社会、自然而无比幸福,却对权力和金钱傲慢甚至冷漠。惠施做丞相时,庄子曾来找魏,有人认为他是来和惠施争夺丞相位的。惠施深知庄子的野心,完全不以为然;但他害怕庄子会直接去见魏惠王,大吵大闹,导致死亡。所以让人到处找庄子。庄子也听到传言说,惠施为了不让庄子和自己较劲,正在寻找庄子。他们相遇后,庄子转圈说:“南方有一只凤凰,不吃楝树,除非在学校,不喝楝树,除非在甘泉。当这只鸟飞到北方时,它看见地上有一只鹰在抓一只死老鼠吃。当老鹰看到凤凰鸟飞来时,它吓得大叫一声“唉!"然后赶紧把死老鼠藏在它的身体下面,怕被抢走。你是不是也想用你的相位吓唬我!”庄子见到魏惠王时,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大衬衫,脚上绑着一条破布。魏惠王看见了,说:“你丈夫怎么这么累?”庄子说:“这不是疲劳,而是贫穷。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管理世界的想法,无法实施。那是疲劳。衣服有点破了。那不是疲劳,是贫穷。我只是生错了时间。你没见过那些猿吗?他们在林中树技跳跃,悠然自得,连神枪手易和都毫无办法。类人猿一旦进入灌木丛,就会恐惧地东张西望,浑身发抖;这并不是它的骨骼肌有问题,而是环境不利,无法施展它们的攀枝腾跃技能。现在这个社会,昏君在上,乱臣在下。我这种人就得累?你没听说过,忠臣毕干因为忠心耿耿,被殷揪了出来?”宋国有个叫曹尚的人。他是宋国派往秦国的使者。他出差时带了几辆车。因为秦王喜欢他,又给了他100辆车。曹尚回来后,庄子说:“你若想在穷巷子、破房子里打草鞋。我整天把自己弄得面黄肌瘦还不如你呢,但是我要是看到国王的脸色,就能让他非常欣赏,给他一百骑。这是我的强项。”庄子说:“听说秦王病了,请大夫治好一个疮,赏他一车,五车供秦王舔痔疮。手段越卑鄙,他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你大概给秦王舔过痔疮吧!
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车?走你的路!”这种有趣的戏谑和尖锐的讥讽强烈而尖锐地抨击了世俗的名利人生观,表现了超然的价值追求和崇高而傲慢的人格。这种人格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对后世封建文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甚至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积淀。在庄子看来,社会生活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正义。那些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君王和诸侯,用现在的术语来说是缺乏“合法性”的。庄子主张偷钩者受罚,窃国者为诸侯。比如齐国的田成子,在蒋介石的风格下篡夺了齐国政权,但是因为有他的军事和财力做后盾,小国不敢妄言,大国不敢出兵讨伐。如果说臣子应该忠于国王,那么武王作为殷的臣子,就不应该灭;商汤不应该摧毁夏杰。儒家的政治伦理观是一套骗人的把戏,根本没有经过理性的考察,也没有可验证的依据。政治和伦理作为社会规范,只有相对意义。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产物,人格平等,每个人都应该是完全自由的。任何人,包括国王本人,都无权限制他人的自由。在庄子“有都之国”、“至德之世”的理想中,“无为”是人生的基本原则。从上到下,大家都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但当今社会,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用强制的方法治理人民,把社会搞得一塌糊涂,把人民逼得饥寒交迫,这完全是统治者的错。但是,被驱使去冒险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所谓“唐五革命”也是以强力抢夺政权,不仅没有任何谴责,还在南方称王,享受人类的荣誉。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完全是强盗逻辑。这就是法理上历史理性的荒谬。而儒家则极力论证历史合理性,说白了无非是居心不良。”圣人不死,贼不停。“在庄子看来,合法的统治是不需要合法证明的,而一旦需要用‘圣人’之言来论证,这个统治就一定是非法的。“圣人”视其才为非法的政治论调,实际上成了“窃国贼”的帮凶。这是庄子所不齿的。
(5)终身为官,自成一家,从自然之道的价值出发,导致了庄子对社会现实的基本否定倾向。这样,他就很难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甚至社会生活。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华,于是派使者带着沉重的礼物去拜访庄子。使者对惠子说:“如果你愿意出去当局长,楚国准备让你当宰相。”庄子笑着说:“你带了1200金,是很重的礼物;答应我做楚国的宰相,这也是一个很高贵的职位。但是,你没见过君主在郊外祭祀的时候用牛做祭品吗?好草好料会养它好几年,祭祀的时候会用五颜六色的锦绣丝绸覆盖,然后牵到祠堂的祭坛上。这时候这头牛就想去野外独自啃干草,以躲避刀子的惩罚。它还能做到吗?请早点回去,不要打扰我平静的生活。我宁愿像泥鳅一样在泥地里自由自在地玩耍,身心愉悦,也决不会被诸侯所利用,让他们用宰相的镣铐来约束我。”庄子以这样一种清静无为的学术态度和人生志向,关照着一项永无止境的文化事业。在人生哲学上,庄子提供了一套缓解人的精神危机的修养方法,表现出对精神自由的强烈向往和追求;在自然哲学中,他的洞察力让同时代的理论物理学家感到惊讶;时空是相对的,物质世界并不像西方人想象的那样由不可分的原子和虚无组成。很可能是以类似庄子“气”海洋的方式构成的,是一种人类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浑”。在认识论上,庄子的观点和在西方世界流行了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音节,在中国思想史上对消化佛教理论起了关键作用,一度构成魏晋玄学的主旋律,并直接影响了整个传统文艺..宋代思想家叶适评价《庄子·道》:“使天下乐而善者,有四:善写者有其言,求道者有其妙意,昧俗者有其倦,恶人有其欲。”鲁迅先生说庄子的文笔恣肆婉约,先秦诸子首开先河。闻一多先生说,自魏晋以来,中国文化始终离开了庄子的影响。当代哲学家金高度赞扬了庄子的思想。他写道:“也许庄子应该被视为伟大的诗人,而不是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是用诗意的散文写成的,充满了令人愉悦的寓言,歌颂了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这是任何西方哲学都比得上的。这是异想天开和大胆的,但它不是武断的。它充满活力,富有逻辑性,让人既用情感又用理性去阅读。”在庄子的怀疑论中,可以说希腊的澄明渗透进了希伯来的美,希伯来的美软化了希腊的澄明。有幸接近这个理想的人,会充满乐趣。怀疑并不使他卑鄙,美好也不使他贸然向前。"崔大华在《庄子研究——中国哲学观念起源的历史考察》一书的序言中评价庄子思想在民族文化中的历史作用时说:"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发展演变中最活跃、最持久的观念因素,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理解和消化不同思想文化最有力、最积极的理论因素。“这些评论表明,不关注庄子思想,我们就无法从传统走向现代。(6)对生与死的理解,浪漫而富有哲理的死亡,生命的自然极限,构成了人类悲剧意识的根源。卡西尔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所有的迷信活动、神话甚至宗教都与人类的死亡意识有关。
庄子思想为人类超越死亡意识的恐惧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庄子在去楚国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空壳子(独楼,声音独特)。死人的头骨),庄子用鞭子敲着头骨问:“你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而死的吗?国家是被刀斧毁了,杀了吗?你是因为做了恶事,以父母妻子为耻而死的吗?你是死于贫穷和饥饿,还是自然死亡?”问完,庄子枕着一个骷髅头睡了。半夜,楼在梦中对庄子说:“你听起来像个能言善辩的人,但你说的却是活人的心事。死后,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你想听死人的真相吗?”庄子曰:“是也。”“死后天下无君无臣,终身无四时冲。易以天地为春秋,其幸福连南为王的君主都不敢比!”庄子不信,说:“我会让掌管生死的鬼恢复你的容貌,还你的筋骨,还你的父母、妻子、朋友、乡亲。你愿意做什么?”加略一听,皱着眉头说:“我怎么能放弃比在南方当王更快乐的事情,跑到世上来受那些烦恼的折磨呢?”在这里,庄子把死亡描述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既然死比生快乐,对死亡的恐惧自然就消失了。这种说法无法证实,但也没人能证伪。但庄子的基本思想不是享受死亡,而是“生死与共”。庄子妻子去世,惠施前去参加吊唁活动。只见庄子叉着腿坐在地上正敲着陶碗唱歌。惠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老婆跟你过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都七十多岁了。现在她死了,你就是不哭,还得在盆上唱,太过分了!”庄子见惠施要来,答道:“她刚死,我怎能不动情?但是,你要服务一个身体,不但没有身体,还要看到身体的物理元素‘气’。气本来是混在黑暗中,化为气,然后形成,再转化为生命。现在她已经由生变死了。这不就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样吗?她的身体还躺在天地之间,我却在她身边哭泣,以为这不是真正理解生命的现象,于是就不哭了。”在庄子看来,世间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也不例外,“人一出生,就聚在一起。”聚则生,散则亡。“正是因为他执着于这样一种‘连接整个世界’的观念,所以自然对死亡抱着一种非常浪漫和哲学的态度。庄子临终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给他的老师好好安葬。庄子以幽默的口吻说:“我死后,大地是我的棺材,日月是我的接壁,星辰是我的珠宝玉器,世间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不是很丰富吗?"!你还能补充什么?”学生们又笑又哭。他说:“老师!那样的话,我们就不怕乌鸦鹰把老师吃了吗?”庄子说:“丢在野外,怕乌鸦老鹰吃我吗?如果你把它埋在地下,你不怕蚂蚁吃了我吗?”你把我从乌鸦鹰身边带走,给了蚂蚁。你为什么这么有偏见?“一个思想深刻而敏锐的哲学家,一个举止优雅的散文大师,就这样以一种浪漫而富有哲理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死亡,走向令常人如此恐惧的无限虚无。这就是庄子。据学术考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左右,享年83岁。目前,在商丘民权县有庄子墓和其他一些庄子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