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座椅“席子”有多重要,为什么后来被淘汰了?
现在我们可以在一些古代影视剧中看到“席子”的影子,而目前很难把“席子”和家具联系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早期,席子是最重要的家具,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寝具。
秦朝以前,古人说的“坐”,就是跪在地上的意思。因为这种坐姿很容易损伤膝关节,所以要为长时间坐着做铺垫。“宴”和“席”是当时在地上铺的席。一般来说,酒席有长有短,地上最粗的就是酒席。上铺的细织布就是宴席。古人席地而坐,饮酒吃肉,故称“宴”,沿用至今,指宴席。
“Xi”的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上述实用性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它在中国古代礼仪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的身份会导致不同的座位使用规则。比如“皇帝席五次,诸侯三次,大夫重”,而平民只打下一个重席。大座椅可以坐四个人,小座椅可以坐两个人,单独的方形座椅是专门为尊长和老人设计的,只供一个人“独坐”。此外,古代还有一套复杂的座次规则。例如,7岁以上的男女,已婚的姐妹兄弟,父亲和儿子不得同桌。同时《礼记》还规定,五人一组居住的,老人必须有座位,五人以上的必须另安排一桌。渐渐地,从礼制中产生了“主席”、“首席”等词。
如此重要的器具之所以最终被取代,正是因为其他器具的出现和引入改变了古人的生活习惯。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加强,佛教的传入对过去的家具形式产生了影响。胡床的引入和逐渐应用,真正结束了座椅作为长期家具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