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见证历史。

卢沟桥,一座横跨北京永定河的石桥,有许多历史象征。这里有卢沟小月的美景,有卢沟桥事变的悲壮历史,有桥头数不清的石狮,有骡马商队的蹄印...时光荏苒,这座800年的古桥历经沧桑,风采依旧。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胜数。明朝的姜异魁用长安客家话说,这些石狮“形百种,可藏其一”。明朝的《帝都风光略》记载,卢沟桥有无数石狮。卢沟桥上有几只石狮子?这些石狮子来自哪个朝代?据记载,卢沟桥上共有627只石狮,从明朝朱迪时期到清朝光绪年间,已经修复了14次,每次桥上的石狮数量都不一样。上世纪60年代,师从梁思成的著名建筑师罗每天都带着几个学生去数狮子。他们用的是考古的方法,他们一个一个数,然后数回去验证。最后,卢沟桥有485头狮子。没想到,经过更仔细的清理,人们在桥下的泥沙中发现了一些倒下的狮子,于是又有了498的说法。后来在1996+10月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次把卢沟桥的狮子作为课文收录,里面说卢沟桥有241个前途柱子,498只狮子。后来1998卢沟桥改造后,修复了被雷电破坏的三只狮子,狮子数量由498只变为501只。人民教育出版社咨询卢沟桥文物保护所,2001中“卢沟桥的狮子”一文内容也修改为281。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专门采访了卢沟桥文化旅游区的负责人,得到证实,总共有501只石狮子。穿过宛平古城的大门,一座古桥突然映入眼帘,像一道彩虹飞过碧波荡漾的永定河,让人想起卢沟桥事变那段难忘的历史。怀着沉重的心情,慢慢走上卢沟桥,桥面已经重新铺好,只保留了一个中间战争留下的真实桥面。只见这桥面的石头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炮孔和弹孔,可见当时战斗的惨烈。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弹孔,仿佛耳边响起了枪炮声和子弹呼啸的声音。当年,卢沟桥经受住了战争的炮火,见证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壮举,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时间随着永定河静静地流淌。卢沟桥上数着石狮长大的孩子,渐渐搬出了宛平古城。昔日的战场现在安静得仿佛睡着了。永定河,原名卢沟、桑干河,是古洛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到达北京西郊东北角,流经卢氏山西。卢沟的名字始于唐朝。因其河水浑浊,又被称为小黄河。河水经常泛滥,河道迁移不定,故又称无定河。清康熙二十七年疏浚后,改称永定河,卢沟名称废止。此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完成于金章宗明昌三十三年(1192)。作为中国北方最长的石拱桥,卢沟桥统治了桥梁界数百年。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罗(Kyle Polo)参观这里时非常惊讶。他在游记中对这座桥赞不绝口,说它“举世无双”。并且特别欣赏桥柱上雕刻的狮子,说它们“* * *一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奇观!从此,千里之外的意大利人才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座“规模奇大”的白色石桥,闻名于世。后来,外国人称之为“凯尔波罗桥”。卢沟桥上最老的狮子是建桥时雕的,最年轻的狮子是68号哨位上被雷击坏的。1997才修好的,是个刚二十出头的“90后”。与最古老的晋代狮子相比,相差800多岁。其他狮子都不是一次完成的。由于交通碰撞、战争破坏、自然风化等原因,卢沟桥石狮雕刻跨越了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六个时代。501石狮中,晋代石狮1,元明石狮90余只,清代石狮126只。专家们从不同时期石雕艺术的不同风格入手,结合相关史料进行断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石室上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比如金元时期的狮子,瘦瘦的,眼睛亮亮的,狮嘴中间没有挖空,类似于假态。明代石狮的口方而大,中间是空的。在清代,使用的石头主要是暗红色。民国时期,很坎坷。自800多年前建成以来,卢沟桥经历了许多灾难。清朝雍正年间,洪水冲走部分桥面,1732重修。1937爆发“七七事变”,成为抗日战场。1961年,卢沟桥、宛平县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虽然骄傲昂贵,但当时的文保卢沟桥还是要承担运输任务,这也给它带来了痛苦。卡车一经过石狮,就被撞得粉碎,石头碎片掉了下来。被称为“守桥人”的郭京兴呼吁保护卢沟桥。他曾经带着人在桥的两边统计过往车辆的数量,调查桥上狮子的破坏情况。最后在1985,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北京* * *决定禁止车辆通过卢沟桥。第二年,拆除了后面铺的沥青,恢复了古桥原有的历史风貌。1991,卢沟桥全封闭。罗先生生前曾说,游客喜欢桥上的石狮,但文物也因许多游客的触摸而大受破坏。当务之急是告诫人们不要用手去碰卢沟桥的文物。这些石狮在面前半蹲半躺,摆好姿势,大石狮上还刻着小石狮:有的眼睛亮亮的,好像在展示自己的力量;有的微笑,仿佛在玩耍;有的凝视远方,仿佛要热情咆哮;还有的和蔼可亲,比如守护孩子的慈母...虽然有些被雷击损坏,有些被枪炮毁坏,有些被岁月自然风化,但精美的雕刻艺术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智慧。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元代古画《芦沟泛舟图》被认为可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它有一条垂直高度为65,438+043.6厘米,水平宽度为65,438+005厘米的大纵轴,桥下有一座石拱桥和若干木筏。只是进藏以来一直是个谜。没有署名,说明作者和朝代不详,很难搞清楚它描绘的是什么。出人意料的是,最终解开这个谜的是罗先生。面对参考线索的缺失,从古建筑的角度,罗敏锐地发现,画面中央那座飞跨大江的石拱桥,很可能就是宛平古城外的卢沟桥。画中的石桥不仅有类似卢沟桥的11拱券,栏杆上还装饰着几种姿态各异的石狮,类似卢沟桥上著名的石狮。此外,还有更多相似之处,如:画中桥头的一对石华表,桥两侧雕刻的石像和石狮,以及船尾形状的桥墩。这些细节和现实中的卢沟桥几乎一样。在1962期《文物》杂志上,罗阐述了他的伟大发现,此作由《筏图》更名为《卢沟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