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葫芦雕刻的历史演变

关于东昌葫芦雕刻技术的起源,当地有很多传说。人们最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首创的说法。据说,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术家王和尚退休后回到了现在的东昌府区。因为当地盛产葫芦,王和尚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精美的图案,饲养自己喜欢的葫芦。葫芦雕刻的内容主要是老百姓熟悉的戏曲,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另一种说法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路过堂邑镇,把葫芦种子送给当地人种植。你会在葫芦上展示生殖文化和性文化,作为他结婚的对象。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在上面雕刻戏曲、民间传说等内容,葫芦雕刻技艺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畔的东昌府是经济文化的枢纽,当时的雕葫芦也曾是运河两岸农民生产的重要商品。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东昌雕刻葫芦还出口到中国各地。不管有多少传说,葫芦雕刻在被称为民间工艺品之前,一直被称为“小玩意”。它和其他民间手工艺品一样,以贫穷的手工艺人走街串巷谋生的方式存在和延续。大多数工匠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是文盲,他们所拥有的只是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世界经验。但它们取之不尽的社会题材和赋予其“小玩意”的人性和个性,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乐趣,还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价值。

东昌葫芦雕刻历史悠久。在宋代之前,葫芦被广泛种植和食用,到了宋代,则是简单雕刻的少年阶段。从明代到民国,是材料广泛、技法多变、雕刻细致的成熟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衰落和复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