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版必修三教材存在哪些问题?

一、新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一)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和问题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编写中小学教材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出版社。自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以来,已为全国中小学生编写出版了十套教材,其中包括新出版的初中和高中实验历史教材。在长期的历史教科书编写过程中,人教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许多教训。

50年来,人教社历史室的专家和编辑们对编写历史教科书逐渐形成了许多看法和认识。下面列出了:

1,关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重视历史研究的新信息,了解新面貌,使历史教学和历史教科书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为此,近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编者们都尽力在教材中反映历史学界的新研究成果。

他们注意到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如社会史研究的成果(社会结构、人口、交通、饮食、服饰、婚姻、风俗、宗教等方面,即政治之外的历史,下层阶级的历史),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对一些具体历史概念的更新(如在教科书中,只用民族英雄来称呼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人),对历史上所谓的二臣、杨迪皇帝等所谓暴君的新评价;随着部分档案的解密,我们对朝鲜战争等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认识。

人教版教材如何体现新成果?

对待新成果的态度是:参考学术界的论点,同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认真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

第一,经常直接使用考古研究和历史研究考证的最新成果。比如古史断代的研究成果,商鞅变法时间的考证等等。

第二,对于有分歧的问题,一般会采纳大多数学者或权威著作、机构的意见。比如关于中国最早的论文,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就有分歧。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述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实物,教材采用了西汉时期就有纸的理论。

第三,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学问,涉及国家政策的很多方面,比如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历史教科书是由教育部批准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应该反映国家的观点。也就是说,要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科研成果的同时,关注政策,尤其是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比如,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北方少数民族,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都不用“异族”或“外国”来表述,这与日本、朝鲜、西方学者的表述不同。(臧荣历史教科书:纵横谈(P117-134))

2.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教科书

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教科书必须有人民和人民的活动,否则就不是历史教科书。王红志写过两篇相关文章,一篇是《历史人物与历史教科书》,另一篇是《谈历史人物与历史教科书》,集中阐述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教科书的看法,以及人教版教科书的编写方法。

第一,教材应该选哪些人物?

第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以及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等。此外,还包括历史上的昏君、暴君、奸臣、贪官、汉奸、法西斯头子、民族败类等重要小人。写这些人物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也可以起到反面教员的作用。)

二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比如著名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南宋抗金史上的地位还不如岳飞。但是,如果不写他,岳飞抗金的内容就会很单薄。再比如清初统一台湾省的施琅。

三是典型案例相关人物。比如抗日战争,中日野蛮掠夺中国劳动力,举了山东农民刘连仁的例子。再比如,关于朱元璋北伐,还有人参与,除了朱元璋,还有常遇春、徐达。这说明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善于分析人,能够正确认识人,控制人。

二、如何从具体人物身上取材?

不可能把人物的所有活动都写出来,只能写一些方面。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选择能反映历史人物作用的素材;二是选择能体现性格的材料;第三是选择能体现性格的材料。对于政治人物,主要写他的政治活动和主张;对于文化代表,主要介绍他们的学术活动、成就和代表作品。

第三,人们如何评价?

一是不以今天的标准要求古人。比如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他也镇压过农民起义。

第二,对于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要根据其在不同时期的作用进行适当的评价。比如唐朝的玄宗,前期的统治,使唐朝进入盛世;后期的统治,奸臣的重用,生活的腐化导致了安史之乱。再比如梁启超,前期参与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曾与康有为组织保皇党,反对辛亥革命,主张君主立宪,支持袁世凯。然而,当他发现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时,他支持了保家卫国的运动。这样的人物,要根据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

第三,文化人物不是以政治立场来评价的。比如司马光政治上保守,反对新政,但不能否认他对文化的重要贡献。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但他在绘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比如曾国藩、李鸿章也做了一些符合潮流的事情,比如洋务运动、派留学生等等。袁世凯执政时期,政府不承认“麦克马洪线”。

写人物要有自己的特点,言传身教,有细有粗。教科书应该给学生呈现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王红志,《历史教科书的改革与实践》,第243-265页)

3.关于民族问题和历史的教科书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今天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在夏商时期就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这是写民族历史内容首先要注意的。

第二,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第一,各民族为祖国统一和疆域形成做出了贡献;第二,各民族也为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很多少数民族建立了政权,有的也进入了中原;一些少数民族建立了影响后代的制度,如省制;有的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比如元朝修建的运河,史无前例的海上交通,都对未来产生影响。

第三,祖国的历史应该是各民族的历史。诚然,汉族是主体民族,但我们不能把一部祖国的历史写成汉族的历史。中学历史教材篇幅有限,不可能涵盖56个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史怎么写?第一,要把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历史影响大的少数民族,包括已经消失或者已经与汉族融合的民族,纳入其中。第二,今天存在的、历史上发挥过较大作用的民族也应包括在内。第三,虽然人数不多,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比如东北的达斡尔族,人口不多,但在明清时期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中表现英勇,应该编入教材。四、教材中讲少数民族历史,首先要讲各个民族的发生发展,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各个民族的杰出人物等等,然后要讲民族关系。

第四,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历史教科书关注的民族关系问题:一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比如唐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二是友好交流相处。比如历史上的“姻亲”和互市,西汉的王昭君,北魏的冯太后,明朝的三娘子等等。民族之间的压迫和战争是历史的次要内容。一是主要描写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民族矛盾和斗争,如清朝入关后奉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教材一般都是用小字写这些内容,不作为主要内容。二是分清讲述中矛盾的是非。但不要用“侵略”或“反侵略”这样的字眼,否则容易被分裂势力利用,容易加剧民族矛盾。

第五,用平等的原则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要讲对祖国的贡献,不仅是汉族的贡献,还有少数民族的贡献(比如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政权,对边疆发展的贡献)。二是讲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解,既有汉朝与少数民族的和解,也有少数民族与汉朝的和解(比如明朝的鞑靼人达汗主动与明朝和解)。三是讲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能认为汉朝是正义的。正义与非正义要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比如北宋建立后两次对辽用兵;努尔哈赤奋起反抗明朝的压迫等。(王红志,历史教科书的改革与实践,P218-232)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人教版还总结了很多历史教材编写的经验。比如1,教材的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内容要符合时代的需要,观点要更加客观公正,略详细过去。2.加强世界史的教学内容,尤其注意适当增加亚洲史的内容。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是有中国特色和亚洲特色的。3.教材的编排和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4、教材内容要灵活,分为大、小字两部分;练习分组)5。高中教材要体现高中特色。比如加强宏观知识和理性知识(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背景和情况,重大格局的变化等。),增加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在更高层次上活泼起来(即从课文到阅读部分,到史料,到图、图、表、习题等。),并注意增强启发性和生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

当然,人教版历史教材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1,对“史论”新成果吸收不足;2.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改,但仍有少数“硬伤”;3.中学历史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学历史教材的简称,概念抽象、结论现成,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知识内容过于厚重、密集,有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等一下。

(二)课程标准对编写新教材的指导原则

课程标准有五个指导原则。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切实实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高中历史教材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历史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等。,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历史教科书要把三个层次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2.按照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编写历史教材。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历史必修6学分,108学时。如果学校每周安排3课时,一个学期18周,那么一年就可以完成108课时的教学任务。

山东省实验区的学校一般在高一年级开设必修的历史模块,完成三本的教学任务需要一年时间。

人教版必修教材(1 )*** 30课,需33课时;必修教材(2 )*** 28节课,需要30个课时;必修教材(三)*** 31课时,共33课时。这样用96个课时(含探究活动课)教完所有人教版必修教材,剩下的12个课时作为复习考试和机动,教学时数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

人版教材按照“学题”呈现教学内容,相当于“课”。必修(上册)* * *共分33个学习课题(含学习与探究活动),必修(下册)* * *共分30个学习课题(含学习与探究活动),必修(下册)* * *共分31个学习课题(含学习与探究活动)。这样,人版必修教材* * *共有94个学习题目。根据这一版《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每一个学习课题通常在1课时内完成,94个学习课题的教学大约需要94个课时。其分班也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

3.历史教材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有利于探究性学习。

与以往高中使用的历史教材不同,新编著的人教版和人教版在呈现方式上有两大变化:一是中外史合编,二是专史体例。当然,这也是课程标准的呈现。

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主要好处是在世界历史舞台的背景下观察中国历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这种写法也可以和初中历史课本区分开来。新教材的每一本书都是按照前中国史、后世界史和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排列的。人教版和人版都是这样安排的。其优点是教师容易适应,缺点是这种编排失去了合编者应有的联系和比较的特点,变成了相关内容的简单组合。仅整合了岳麓版教材。

新教材确立的特殊历史体例,避免了与原有通史体例的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风格可以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包容性更强。比如必修一所反映的政治内容,涉及中国乃至世界从古到今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有利于学生纵向把握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特别是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他们可以改变理解历史问题的视角,避免与初中历史内容重复,适当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够从特定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

当然,新的呈现方式必然会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专史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扎实的通史学习基础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旨在淡化高中课程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具体有三种方式:一是尽量将内容与其他学科“历史化”,注意避开纯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特征,尽量将相关内容与具体史实和时代背景相提并论。二、注意参考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给高中生补课,补充相关历史内容的沿革和背景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依据。第三,尽量减少抽象概念,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学习难度。

应该说,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原教材有很大不同,但新教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很小,也很相似。离“一标多本”的本质还有一定距离,即平行体例,即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育水平的多版本教材。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来,开设选修模块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兴趣。从必修模块的教学来看,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和结构要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留有余地。编写新教材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开放,努力改变学生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信息、合作交流,体现个性发展;第二,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5.适应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克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分析,高中历史课程仍然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课程。因此,不应过分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专业化和内容成人化的倾向。它应该只向学生介绍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第二,对人教版新教材的分析研究

(一)写作原则

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是彻底打破了历史学科的传统体系和结构,迈出了国内外历史教科书编写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步。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位,以中外合编为体例,对教材编写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确实有其优势: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知识的主题性和包容性非常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但是也有很大的挑战。

在认真理解和消化标准的基础上,人教版的编写者们制定了自己的编写原则:

1,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和知识内容。

在开始写作之前,他们就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政治、经济、文化分了不同的模块,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历史好像是分割的。因此,他们希望打破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体系,重新整合内容,重新构建自己的体系。有些同志认为,重新整合可能会走老路。即使整合得再好,也难以超越历年大纲和现行教材的水平,有超标或不达标之嫌。

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深思熟虑,大家最终达成的认识是:一定要顺应改革的潮流,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的实质,看这次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规定,以模块为基础,按照中西合璧的特殊历史体例进行编写。决定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题目及其顺序,认真考虑课程标准中每个题目的描述,对每个知识点坚决不超标,甚至避免不达标。编写的教科书应符合课程标准,不违背改革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充分体现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旨,也是改革的一种尝试和实验。

2、坚持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史的叙述是现实的;坚持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努力做到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生动性的统一。

●观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尤其是外交、民族、宗教等方面,教科书非常重视。比如,就中国的民族关系而言,要注意“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一基本思想,以表明“各民族对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作出了贡献”。教科书还注重“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而不是汉族的历史”这一原则。坚持平等的原则讲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由于课程标准中几乎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在必修一中,特别设计了探究活动课《多民族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尝试编写教材》,就是对这一原则的坚持和重申。

●力求历史与理论相结合,从历史中讨论,避免空洞的讨论。用扎实稳定的叙述,说明历史中的真相;尽量避免思想、观点、内容、文字上的任意性,尽量避免文学语言。

3.讲究过程和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力求改变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在教科书方面,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重视改革和创新:

●加强探究性学习活动课。每本教材中,一般有两节探究性学习活动课,比现行教材多。在一个单元之后,它与该单元的内容密切相关。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各种实践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各种能力,体验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探究活动课类型多样,如“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尝试编写教材”、“撰写历史小论文”、“与历史人物对话”、“举办历史展览”、“研讨会”等等。

正文中间有几栏。

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知识。

数据回放属于原始数据,训练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学习思维之窗提供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属于侵入式思维,旨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录“历史读物及网站推荐”

提供与本教材内容相关的通俗历史读物和网站,为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重要概念汉英对照表》: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路径。

4.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为了使我国高中生具备21世纪合格中国公民的基本素质,人民教育始终牢记,高中历史教学要努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加深爱国情怀,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注重加强学生正确国际意识的培养,加深对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成果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5.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努力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积极审慎地吸收历史学家普遍认可的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将历史叙事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成就、新特点、新趋势。

●尽量表现出历史学科内容的多层次、多方向的联系和交叉;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有机联系,注意加强和补充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6.突出高中历史教材的特色。

人教版编辑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理解:它仍属于高一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培养目标不是为高校历史专业输送学生,而是针对我国广大城乡高中生,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应与我国高中平均水平相当。

因此,教材力求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同时,高中基础知识是更高层次的基础知识,体现在重视理性探索和增加文献分析,重视理性探索和思考。

7、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如前所述,他们积极理解并在课程标准中体现改革精神,但也注意继承建国50年来教材编写的一些成功经验,吸取有益的历史教训。

他们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尤其是教育部发行的教科书,肩负着极其重要而严肃的历史使命,因此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教科书必须追求的目的。因为中学历史教材不是展示作者独特见解、语言风格甚至表达主观情感的地方,所以我们特别注意保持50年来教材编写中的一些优良传统:

8.强化教材的“学本”功能。

●在保证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努力追求教材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尽量使教材内容丰富有趣,文字生动流畅,叙事形象相对集中,思想简洁大方,既方便学生学习,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比如单元介绍:单元页面的设置是一个创新,包括单元内容的大致介绍,学习要点,学习建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开头的核心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

再比如,班级导入框的设计也很有新意。每节课开始时引入框中的内容不再是现行高中教材中笼统抽象的词语,而是适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相对具体的历史场景,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和学习某个问题之前,了解学习的重点和核心,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为了保持学生阅读的连贯性,要求学生只掌握宋体字,不同栏目的斜体只是宋体字的辅助补充和延伸。

(2)基本结构体系

1,卷首“编者的话”

本文对教材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相当于原版教材前面的“讲解”部分。

2.单位

采用中外史合编的特殊历史体例,每个单元着重探讨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话题。比如历史1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重点讲了四个话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演变以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第三单元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要围绕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个主题展开。

3.班级

每节课的基本结构由导入框、文本、文档、图表和图片、探究性学习等组成。每一课都涉及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历史问题,同一单元的课力求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4.导入零件

包括单元导入框和类导入框。

“单元简介”用蝴蝶页编辑印刷,包括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单元导入主要集中在学习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学习方法,值得关注。

“课导入框”主要列出了本节课需要探究和掌握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这部分也是需要注意的。此外,“课导入箱”的文字比较形象,大多有图片,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

5.文本正文部分

宋体词“一条龙”属于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每课2000字左右。原来的小字部分变成了辅助栏,不需要了。

6.正文的辅助部分

辅助部分中间有“历史”、“学习之窗”、“数据回放”等多个栏目,也有图片、地图、示意图及其说明。这些都是楷书安排的,并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是对课文的解释、补充或学习延伸。“素材回放”是与正文一起列出的文献素材;“历史视界”是与文本学习相关的各种知识背景;“学习与思考之窗”提供阅读材料和提问,一般是每节课一个,有时会缺少。

7.评价部分——“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评价”是测试每节课必须掌握的内容。一般设置两个问题,课文基本能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习延伸”有相对多样化的形式,包括探究活动、阅读思考、争鸣等。这些是为有兴趣和有余力学习的学生设计的。

8.单元学习总结

每个单元之后设置一个“单元学习总结”,目的是评价本单元的知识,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重要概念的简要说明”是为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