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农场的历史演变
华侨农场及其居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记忆。它的存在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支流。华侨农场,一个诞生于上世纪的名词。如今,它和它的居民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封存在历史中的记忆。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的命运非常相似。在自己的国家,他们坚守祖籍国和东道国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坚持说印地语、白话和客家话...即使他们在越南做一只冷鸡,也必须用越南的鱼油做调料。他们的固执让他们在外人眼里成了陌生人。他们的历史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支流。
1959期间,印尼发生严重排华事件,华人财产被洗劫、掠夺、流离失所。“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中国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中国与印尼协商后,派船到印尼接回一批华侨,让他们参加国家建设。
50年代末,中印关系恶化,印度华侨受到打击。很多印度华侨要求回国,中国政府派了几艘船去印度接华侨。
如果说印尼和印度的华侨回国是“顺利”的,那么越南的华侨回国只能算是外逃。“背着锅和米,大人手里抱着娃娃,从越南内地跑到中越边境。即将成熟的房子、房产、山、米都没带回来。”
1971年,国务院颁布《华侨及其家属出入境审批条例》,恢复华侨及其家属出国审批;1978《关于放宽和改进归侨、侨眷出境审批的意见》出台,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这些政策出台后,在香港或其他国家有亲属的归侨纷纷申请移居香港或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