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高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局势
(1)皇族衰落,分封制的宗法制度被破坏,周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军阀争霸,吞并战争使许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
齐国:管仲“随地而衰”;鲁国的始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2)战国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全面改革。
一个背景:政治:皇族衰落,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封建制度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牛耕铁器普及,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绅阶层的兴起,私塾的兴起,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各国进行政治改革创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郭玮:李悝(kuρ);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秦: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
经济上,通过农业寻求财富的经济改革。“弃矿田开楼房”,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重奖农织;统一测量。
政治上奖励军事成就,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石清石碌制”,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实行户籍制度,实行坐在一起的方法;实行县制。
思想文化强化意识形态控制。“烧焦了(f?n)诗歌、书籍和法令”;根据“法律经典”制定法律;社会习俗改革,实行一夫一妻制和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杀,新法未废。
④功能:
对秦国来说,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增强了军事实力,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庶强兵的目的。吞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改革,促进了宗法封建向中央集权的转变,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有秦政法。”
⑤局限性:忽视教育,主张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广大人民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特别是左联法的实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4.秦统一了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帝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2)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的转变,牛耕。
(3)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水利工程:秦、都江堰、。
2.手工业生产
(1)私营手工业的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2)山寨产业:产品多用于自身消费和纳税,少部分进入市场。
(3)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要因素。
3.业务发展
(1)私营企业的崛起:经济实力雄厚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上:井场系统崩溃;
政治上:周王室的衰落;
阶级关系:“学者”阶级的兴起;
思想文化:学问在人民。
(2)意义:知识分子不同流派的出现以及各派争艳的局面。“百家争鸣”一般指数量众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诘问(纪?n?n),反驳。
(3)各种学派和观点
儒家思想:
A孔子:春秋时期鲁人,没落贵族。
(1)政治思想:仁,仁者爱人;以德治国;礼,克己;秩序井然,维护等级名分。
(2)哲学思想:“远离鬼神”,优先解决世界实际问题;中庸之道。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④学问:编撰六经(诗、书、礼、变、乐、春秋)⑤地位和影响:对中国: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世代尊为师,历代加各种称号。
向世界:孔子学说已成为东方文化的脊梁,与古希腊文化并称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明清以后,儒学传入西方,对西方启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b孟子:战国时期,一个没落的贵族,孟子。
①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政治理论和仁政理论,提出了民贵于君的命题。
②伦理思想:性善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慈悲心”,人的内心都有善良的本性。
(3)价值观:提倡“培养诚信精神”,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④地位和影响: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学的重要创始人,后被称为“雅圣”。
c荀子:战国末期的赵国人,荀子。
①政治思想:主张“礼法结合”、“王道”,提出“治船惠民”的主张。
(2)哲学思想:提出了“天无绝人之路”和“天命所归,用之有道”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伦理思想:性恶论。
道薛佳派
一个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德经。
哲学思想:“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思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反对苛法。
④地位和影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索宇宙起源的哲学家;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包括哲学、伦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人格。
b庄子:战国时期,庄子。
1.哲学思想:提出物的统一性观点,即物的统一性就是万物的统一性,万物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认为天不高人一等,人必须服从自然。
②价值观:提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他鄙视富贵荣华,痛恨“谁偷钩谁罚窃国诸侯”的社会不公。
③地位和影响: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墨家
墨子,名字叫翟(D?),战国时鲁人,墨家创始人,著有《墨经》。
a代表“兼爱”(没有等差的爱,无论“君”与“民”,无论尊卑贵贱),“互不侵犯”,“尚贤”,“节俭”。
b立场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尤其是工匠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是到了战国以后,就不再被重视了。
法家学派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
a主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主张政治改革创新。
b .地位和影响:韩非子的思想符合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里,这一思想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a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流派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包容、包容、开放的特点。
b“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
2.科技成果
一个技术:指南针:战国中的新浪
b天文学: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日食的记载;有关于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
史《战国星表》记载了120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c数学:99乘法口诀;度量衡;计算方法。
3.写作、文学和艺术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的诗歌,共305首,分为体、雅、颂三部分。
c楚辞:屈原等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楚语,创造了新的诗歌风格。
代表作:《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