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历史
绅士的概念、起源和历史发展
士族,又称族、服、族、势族、族、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贵族家庭。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汉代到隋唐最引人注目的选官制度。其实际影响导致了朝廷重要官职往往被少数宗族所垄断,个人背景对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自身的才能和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基础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士绅有许多历史内涵:
1.政治上,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证。于是,按照家族的等级,可以共享特权,世世代代身居要职。
2.经济上,货官占田制度为士绅制度提供了经济保障。士绅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强大庄园经济。
3.在社会生活中,士族不与平民通婚,甚至坐在不同的座位上。(布衣者是指士绅以外的普通中小地主,也称卑微者)。
4.文化上,士绅主张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士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族”阶层,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略)。
士绅阶层萌芽于东汉。政治上,汉武帝以来一直提倡儒学,官僚以经学起家。到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终身为官的状态。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使宗族地主凭借家世参与政权。经济上,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渐形成了官僚、商人、地主的强大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豪强地主在东汉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东汉开始形成士绅地主,为魏晋南北朝士绅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士绅制度是指统治阶级颁布各种法律法规,以维护士绅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贵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士绅制度的巩固是在西晋。西晋建立后,司马氏家族为了获得贵族子弟的支持,继续实行放纵与笼络政策,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是士绅制度的鼎盛时期。原因是东晋依赖南北士绅的支持。东晋政权是司马皇权与以王、于、桓、谢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和江南吴国士族的联合专政,处于非主流地位。这种政治格局持续了一个世纪,直到东晋末年。当时士族的影响力足以与皇权并驾齐驱,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靠的就是士族的支持。
士绅制度的劣根性导致了它的衰落和消亡。
曹魏、司马氏金朝政权是靠士族制度建立和生存的。但是,他们维持政权的时间并不长。这个国家(中国)是分裂的。南北朝时期,前期显赫的旧家族衰落,一些新士绅崛起。当年,王谢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南北朝时期,新兴士族夺取地方政权,甚至自称皇帝,建立小朝廷;如南方望族萧氏,建立齐梁(史称、);但是,这些朝代的时间都比较短。
东晋后期至南朝,士绅制度逐渐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绅自身的腐朽。在士族制度下,士族尤其是高级士族可以凭借家世做官,世代把持高官职位。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绅不思进取,沉湎于闲逸放荡,不屑于政务军务。再加上士绅关系密切,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前秦之战后,一些出身平民的将领脱颖而出,表现出很高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威望和权力迅速上升。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平民出身的将军。南朝皇帝虽然无法改变高级士绅垄断高级官员的局面,但他们引用平民官员的话,将品味不高但却有实权的职位委托给他们,并分享士绅在实际治理中的特权。这一时期士绅制度衰落的第二个原因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第三个原因是士绅受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打击和削弱。以上三个原因的相互作用,极大地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和经济基础。到了南朝,由于氏族本身的衰败。失去了政治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汉族地主趁机以军事力量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一步主动控制地方,指挥军队,以武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正门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时候的氏族地主虽然身居高位,但没有实权,必然灭亡。后来由于候场混乱,隋朝灭亡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度日薄西山,布衣地主跃居政坛主要位置。到了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不分家世选士,不重视婚姻,最终使得起源于魏盛行于晋的贵族制度最终在政治和法律制度中消亡。从此,延续了六七百年的士绅制度终于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从东汉末年(三国)到南北朝末期。士绅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混乱、分裂的时期。隋唐统一中国,结束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废除了贵族制度。从此,中国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