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潮流:传统文化在历史基础中流动

2018,很多年轻人穿着中国传统服饰走上街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实在互联网早期,汉服爱好者只是一个很小的亚文化圈子,只能通过网络互相联系。他们的汉服要么是自己做的,要么是裁缝做的。

没想到,这样的小众文化传播得非常快。现在很多汉服品牌都变成了大型商业公司,很多品牌都起源于最初的DIY工作室。

这一年,李宁面临着库存滞销的窘境。没想到纽约时装周的舞台被刷屏,“启蒙”系列一诞生就好评不断。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国潮的代表。2018也因为李宁而成为“国潮”元年。

导演张幼伟几年前就已经迷上了21世纪的畅销书《资本论》。这篇《国潮》讲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论述了国潮的三要素:“中国符号、更新观念、面向市场”,阐述了什么是国潮、如何建设国潮。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国潮”。

01,国潮精华

2018年,作者张幼伟创作了一部关于“汉服热”的纪录片,原计划时长15分钟,最后变成了200分钟的作品。他注意到了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他的镜头不仅仅是穿汉服的少男少女,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时“国潮”是个新词,网上对“国潮”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至于,很多人会把“国潮”误认为“国货”。

但张幼伟用一道判断题告诉我们“国潮不等于国货,国潮不一定是国货。如果要定义国潮,那就是带有中国符号的商品,观点在当下。”

02,潮的历史。

关于国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复兴的贡献。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遭遇的所谓“抄袭事件”,显示了中日文化的纠葛。........

还有胡同里的现代串控部邀牌位,在文森特方举办的西塘汉服文化节。.......

这些都说明国潮由来已久。只有当我们开始“国潮”时,我们才意识到中国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张幼伟的作品中,这些历史有很重的历史感,读起来有一点文艺感。要同时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是不容易的。那些长镜头和短镜头切换起来很舒服,画面感与笔墨相得益彰。好像我看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由各种场景组成的影视剧。

03.民族浪潮的要素

张幼伟在《国潮》序言中给出了一个公式“语言=符号=货币”。这才是作者讨论“国潮”的真正原因。“保护我们的语言就相当于稳定我们的货币。”

1,清晰的象征中国是国潮的第一要素。

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中国是筷子、饺子、包子、孙悟空、长城、熊猫...而这些能给人清晰的视觉冲击,因为能在大脑中迅速形成印象的,一定是有画面感的东西,只是比那些无法形容的表情更有优势而已。

因此,张内维尔在《国之潮》一书中提到,“一个能够提炼为视觉符号的画面,必须具有易于描述的特征,能够与其同类符号有鲜明的区别。”

2.语言与符号的关系是国潮的第二要素。

罗兰?巴特曾将语言定义为符号的一部分。在他看来,“符号都是语言”。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受欢迎程度更多取决于它是否是一个熟悉的中国符号。毕竟中国人会理解汉语的意思。

更新观念是激活大众传播的一把钥匙,也是赋予象征意义的唯一途径。我们说创意,更多的是关注产品本身,因为所有产品的本质都是由观点组成的。比如车有车的视野,电动车有电动车的视野。更新视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为了改变而改变,产品一定要追根溯源。

3.面向市场是国潮的第三要素。

在书中,作者从动画片中谈到了各种舞台技术对电影的影响,认为中国动画是来自中国艺术的中国艺术的动力,中国艺术的发展来自中国艺术的构成

虽然艺术和绘画对我们来说很遥远,但现在的摄影技术只是遵循了绘画的审美。“高光”、“阴影”、“轮廓”等概念是油画的价值标准。

因此,张幼伟在《国之潮》中提到“当商品形态发生变化时,通过具有连贯性的美学传承,可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国之潮是商品,中国文化才能生存,才能站起来,才能走出去。”

写在后面:

张幼伟导演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找到读书的乐趣。如果你觉得这本书里有深刻的理论,请耐心读下去,也许你会对融入生活的中国元素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