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府是如何进行绩效管理的?

纵观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鉴定对象基本覆盖,但鉴定权力过于集中。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够接受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州县官、小吏的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接受奖惩,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原则。古代政府特别重视对各级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从尧舜的“五年一巡”,于霞的“会计”诸侯,到战国以后的“会计”制度,都是为地方长官设计的。由于地方官员远离皇帝,难以控制,掌管一方大权,所以用政绩考核制度来控制约束,对于清洗官僚队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而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是中央集权制,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政府内部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对官员的评价主要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老百姓的意见对评价结果没有影响。特别是由于“四海为家”的传统,政绩考核和奖惩的权力过度集中在君主身上,君主的认识水平、好恶、情绪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绩考核制度的实施效果。皇帝开明进取时,政绩考核制度更好坚持,官员管理更清晰;当皇帝无能,政绩考核制度无用,官员管理腐败。这种混乱的循环成为中国古代绩效考核体系的最大问题。

2.考核标准全面,但存在模糊和薄弱因素。

历代在绩效考核中注重内容全面,标准明确。北京官员被强调德才兼备,而地方官员则特别注重政绩。他们不仅提出了一般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具体的职业标准,为不同的官员职位设定了可行的绩效考核目标,让官员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付出多大的努力,同时绩效考核管理者也可以客观衡量被考核人的优劣。双方都有章可循,有助于实现按岗设岗、按量评奖的绩效管理目标。尤其是汉代,政绩考核务实,以“数”来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重点考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绩效考核标准客观量化,绩效考核更具可操作性。明代在评价“三等”(称职、一般、不称职)时,也参照岗位事务的复杂程度区别对待,提出“简单称职,复杂平常”,打破了平均主义,鼓励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历代都信奉“以德为本,而以德为次”,一些虚无缥缈的“德”指标地位上升,被赋予了优先于其他具体绩效指标的特殊地位。唐代“礼为政教之本”,一整套官员管理制度,从选官到政绩考核再到监督,每一个环节都推崇所谓的“礼”,为官员在考核中逃避现实、蒙混过关打开了方便之门。难以用尺度衡量的德誉,可以通过人情、贿赂等手段获得,导致中晚唐官场贿赂、巴结、请托之风盛行。在唐肃宗时代,在四德、二十七、九德的绩效评价标准中,大家都在“中上”以上。到了元代,除了德绩标准之外,还实行所谓的“计年制”,把政治资历作为政绩考核和升迁的主要标准。这些做法都助长了官员保位、不求上进、追求荣誉、轻视实践的作风,使政绩考核制度形同虚设。

3.考核体系相对规范,但有效的社会监督不足。

为了保证政绩考核活动的顺利进行,历代都设立专门的官员或机构行使职能,按照规定的时限和政绩考核程序进行。这种由常设机构按照标准化程序定期进行的定期绩效考核制度,对大多数官员起到了持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历代都要求时宇等诸多监察官员参与政绩考核,以“察真假、补虚”,初步形成了政绩考核与监察相结合、分级考核管理与中央垂直监督相结合、实体性制度安排与程序性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制度体系。

但是,制度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执行的。如何保证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一直是历代王朝希望解决却解决不好的难题。在中国古代,官员往往被视为人民的父母,他们的服务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和责任感都不强,因此普通民众无法以日常的方式将他们的利益和希望输入到政治体系中。由于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任意集权和分权,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限缺乏法律和制度规定。绩效考核只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容易造成“一个官员急于听上级一句话”,不仅使绩效考核结果不准确、流于形式,还会强化下级官员对上级的依赖。刚正不阿的人,不光彩,阿谀奉承。

4.注重按结果奖惩,但缺乏精细化管理。

历代统治者大多重视政绩考核活动,将政绩考核结果作为官员任免、升迁、奖惩的依据。在原始社会,尧、舜、禹在正式登基之前,都要经过重要的岗位锻炼。汉代“考绩成功,事除,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宋代“分上中下三等,以圣旨奖惩”,明代奖惩并重,辅之以刑事制裁,清代实行“矫正”。奖惩晋升机制与政绩考核结果严格挂钩的时期,往往是政治清明、社会运行良好、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

而古代政府只注重对个别官员的绩效考核和奖惩,而缺乏对政府整体绩效的持续关注和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生产力低下、政府机构精简、官员与政府(朝廷)平起平坐的客观历史条件有关。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绩效评估陷入了“只见微观,不见宏观”的误区,无法从整体上评估和改善政府绩效。另一方面,官员缺乏对组织整体绩效的评价和对组织团队的保护,使得他们在庞大的官僚体系面前显得渺小。为了保护自己,提升自己,他们往往构建和运作网络来攻击对手,化解风险,进而发展成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寻党逐利的恶性竞争。政绩考核一旦与官场上的政治斗争挂钩,就会成为排除异己、发泄个人怒火的工具,打击和贬损一大批政治路线不同的有才能的官员。这是古代绩效考核制度的一大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