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认为藏文出现在哪个朝代?

藏文出现在唐朝。

藏语的创造

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经济日益发展,实力日益壮大。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让他非常恼火,那就是吐蕃当时有文字,但是没有统一的语言,没有办法颁布法令,没有办法制定法律,没有办法翻译佛经,没有办法通过书信与周边国家交流。许多国家派出了使节、慷慨的礼物和用各种语言写的信件。吐蕃王公也为他们准备了回信,但是没有办法写回信,只好通过翻译口头答了几句,就把使节打发走了。

其实松赞干布从登基那一刻起就想塑造吐蕃自己的人物。他派了几个大臣带着大量的金沙和金粉去南亚和西亚学习造字。去的人有的在路上被劫匪打死,有的在森林里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发烧死了。剩下的几个人空手而归

后来,松赞干布想起了一个名叫汤米·桑布扎的能人。他从小就聪明,有吃苦的精神。松赞干布特意把他叫进红山宫,鼓励他,催促他,说我们吐蕃没有文字,就像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一个没有剑的武士,走在夜路上没有灯。你一定要学会构词法,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他给了吞米一桶金沙金粉,让他带着拜师学艺的礼物;给他服用大量的冰片、龙脑、檀香等药片,准备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走后,松赞干布专门在鸡学窝塘以北的娘娘沟口修建了一座9层宫堡,命名为贡嘎丸。吞米桑布扎从学校回来后,就住在里面,安心创作藏文。

除此之外,吞米·桑布扎和他的同伴们离开了吉雪窝塘,历尽艰辛,翻越了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骑着大象走出了老虎出没的森林,走遍了南亚。最后,他们找到了语句和文字学大师婆罗门李靖,献上了金沙和金粉,恭敬地提出了造字的请求。婆罗门李靖被他的热情和意志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吞米·桑布扎跟随李靖学习了三年,学习了梵语、乌尔都语等南亚文字,还学会了造字。最后带着《宝云经》《宝云经》《大悲咒莲华经》等经书回到吐蕃。

松赞干布热情欢迎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并亲自将他送到北郊贡嘎玛茹贡堡,在那里专心创作人物。Tunmi Sambuza搬进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家。就像一个修行的喇嘛,他一个人在里面待了很多个日夜。终于有一天早上,他发来报告:藏文已经造出来了!松赞干布像找到了马头大小的金子一样高兴,立刻带领大臣们骑马向北郊进发。图米桑布扎在周围的岩石上用大字、小字、大草、小草写下了创造出来的藏文字母。他说,我模仿兰扎文创作了藏文楷书,模仿乌尔都语创作了藏文草书。藏文字母有30个辅音,4个元音,可以拼出所有藏语,表达所有藏语意思。松赞干布说,感谢吞米桑布扎部长,他为我们吐蕃立下了汗马功劳,给我们吐蕃人民带来了莫大的恩情。然而,只有吞米人会写、会读、会用汉字。应该在全西藏普及,特别是我和部长们带头熟悉和使用。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第一个学习并掌握了藏语,拜吞米桑布扎为师。

从此,松赞干布将王政托付给几个大臣处理,自己住在贡嘎玛茹贡堡向吞米学习写字。据说这项研究持续了四年。在此期间,松赞干布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藏语,还与土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这是第一部用藏语写成并颁布的法律条文,也就是所有藏族人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吉祥的日子里,吐蕃臣民和人民聚集在吉学沃塘,表演各种歌舞和戏曲,庆祝藏文的创制和十善法的诞生。松赞干布亲自向所有臣民和民众介绍吐蕃桑布扎,称赞他是吐蕃的大臣。Mkas-pavi-dgav-ston,一部古代西藏历史写道:

藏民中的七贤,

吞米高是第四位圣人,

七贤绝不是一般的高,

第一个被提升的翻译,

西藏人总是表现出极大的仁慈,

焚香仪式应该是。

藏语的三个决定

每个剧本在创作之初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它需要在应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规范和完善,藏语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据藏文史料记载,历史上藏语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规范化,分别是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9世纪中叶至0世纪初、11。

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宋德赞(730-797)?—815)是第一次规范藏文。这一时期出现了九位著名的翻译家,其中,白若赞根据当时译入语的发展和规范需要,编撰了译入语规范的翻译工具词典。这是藏语词典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吐蕃赞帕墀祖德赞(热巴金,803-841,中国文献《唐书》中有记载)时,搜集、印刷著名翻译家,设置专门的翻译场,统一翻译名称,规定译例,修订旧译经,译揭经典,进一步规范藏文。西藏历史称此为第二规格。该规范中形成的藏文结构、拼写规则、造新词和表达新概念的规则至今没有改变。

这种标准化在《mkas-pavi-dgav-ston》等藏文史书中有详细记载。主要内容如下:一是颁布“敕令”,确定新词的术语,确定工作主管为博占布别吉云丹、丁鄂增。其次,明确了翻译的三个原则,即翻译应符合陈述理论的原则;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译文要通顺易懂。第三,制定音译、意译、直译、修改的方法。其中,音译规定音译不适用于难以解释的虚词或语句理论的意译;当一个多义词不能按其一义翻译时,采用音译;有些词容易被误解或歧义,采用音译。第四,规定四个注意点。特别是规定各翻译领域不得根据自己的方言、土语翻译和创造新的词语、术语,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如果真的要创新文字,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新造的文字必须经过Zapp的认可才能使用。

这一次严格谨慎地确定了文本,结果很大。当时,西藏的翻译家如加瓦·白泽、乔罗·鲁伊坚申、向(商)依西提珍和印度的班智·达齐那米扎、达纳帕拉等对旧译经进行了修订。同时,他们提出了如何翻译名秘书的方法,撰写了《语言与和谐两章》,确立了宣说与藏语一致、通俗易懂的翻译原则。此外,针对藏语词汇不规范、译入语混乱的情况,收集编辑了一部标准的藏文梵文比较词典《译名汇辑》,共9565字,分为283类。这本书后来被收入了《西藏大藏经》的杂部。这一时期,吐蕃从天竺聘请了许多潘迪塔到西藏,与当地的翻译家一起,按照规范的藏文译本,编撰了丰富的文学典籍。

墀祖德赞时期对藏语的新规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通行的藏文基本保留了这一时期的修订文字体系。一些原则和规定今天仍然闪闪发光。比如上面第二项的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翻译要求的“信、达、雅”三原则;音译的原则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仁庆三布(958 ~ 1055),是最后一个吐蕃赞普达摩的第五世孙阿里古格王以西沃之子,与入藏的天竺潘迪塔共同修订文本,确定新译本的大翻译家。西藏历史称此为第三规范。

西藏历史上几次采取调整藏文字母体系、简化正字法、规范用字、立法等措施,不仅促进了藏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且对藏文的统一、推广和应用以及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