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庆阳有哪些别称?

庆阳历史悠久。夏商时叫鬼见方,是周朝始祖巩留的城。

西周时称北之。

春秋战国时期为戎狄之地,曾属夷屈戎国。

秦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戎国伊渠,置北地郡,沿汉晋。

南北朝西魏时期迁至朔州,辖彭阳(今西峰区)、扬州(今正宁县)、赵宇县、定安县、祥乐县、祥乐县、都乐县(均在宁县),北周废弃。

黄凯十六年(公元596年)建立庆州,杨迪大业年间改为弘化郡,辖合水、马岭、华池、贵德、罗源、弘化、弘德七郡。唐初复为庆州,后改为安化县、顺化县。元初(公元758年)建立庆州,安靖军得到提升。相隔的宁州(下辖彭源、彭阳、安定、祥乐、镇宁)和原州(下辖镇远、平凉部分地区)同属陕西关内路。

梁五代时改为吴,后复为庆州,辖顺化、铜川、彭原、乐盘、华池(今合水县)、(今环县)、镇宁(今正宁)、安定、定平、祥乐、宁州(今宁县)等8县及军。

宋太祖剑龙元年(公元950年),设庆州永琏,属陕西道;干德初,李青元年(公元1041)恢复青州,改名欢庆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升任庆阳军,宣和七年(公元1119)改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彭阳三县,与周桓、宁州同属永兴军路。

金初,庆阳改为安郭俊,改安程度。同帝二年(公元1142),设立清源道总统制,清、桓、元、宁四州隶属清源道。

元明时期,还是庆阳府。

明代隶属陕西布政司,加庆阳卫,辖宁州、安化、合水、环县、镇宁四县。

清康熙四年调任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并入郡县,辖1府四郡,即宁州、安化、合水、镇宁、环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制,归龙洞路(后改名靖远路);16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为丽景原行政区。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甘肃省在西丰设立第三行政监察区,辖庆阳、环县、合水、镇远、宁县、正宁县。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政府、国家和官署制度被废除。

民国初年实行省、省、县三级制。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甘肃* * *设七路,辖77县,分别为岚山路(辖皋兰县,清兰州府)、宁夏路(辖宁夏县,清宁夏府)、西宁路(辖西宁县,清西宁府)、靖远路(辖平凉县)

1914年,巡抚兼民政部长(民国初年称巡抚)改为巡抚使,道尹巡抚为观察使(后改名道尹)。次年,巡使改为巡抚。

北伐后,16 (1927)年,废除道统建制,改郡守为县令。

随着军阀混战的结束,* * * * *对行政系统进行了一些调整。

1928年,划定甘肃西宁道所属的西宁、大同、乐都、循化、贵德、巴彦、湟源等七县,建立青海省。同时分夏鼎、宁朔、灵武、盐池、平罗、中卫、金鸡、王宇(原荣臻县,现固原县)八县,宁夏军卫所辖阿拉善额鲁特、额济纳图尔库特两地,设立宁夏省。

区划调整分离后,甘肃省辖64县,1929增加到68县,增加永靖(1929)、和政(1929)、康县(1928)。

后来在原拉卜楞管理局(循化县1926,夏河县1928)和少数民族地区康乐管理局的基础上,又相继增设了桃溪管理局(1932)和卓尼管理局(1937)。

甘肃省自1934起,在县行政体制之上,新设行政督察一职,作为省的辅助机关。

这是* * *对人民发动内战的产物。其目的是促进和加强法西斯统治,镇压各族人民的革命运动。

1934在皋兰、固原、临夏设立行政督察办公室,并陆续增设。

到1944,增加到9个,分别是:岷县(第一)、平凉(第二)、庆阳(第三)、天水(第四)、临夏(第五)、武威(第六)、酒泉(第七)、武都(第八)、临洮(第九)。

解放前夕,甘肃省* * *设9个行政督察署,辖71县、1市(兰州市正式成立于1941年)和3个局(卓尼、肃北行政局、黄辉行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