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许昌的故事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许昌留下了很多印象。在古代,以许由为首的游牧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当时被称为“许娣”。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在许昌禹州市建都。公元前八世纪,周称为。公元196年,曹操迎来汉高祖徐雨,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继昌在许,许县改为许昌,故名许昌。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许昌为县治、国政公署。

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抓一只手是传奇故事,踢一只脚是汉代的一砖一瓦”,地上地下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目前有许昌、禹州两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1),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是连接各方的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代英雄先贤施展才华的精神场所。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许昌享有“许都、君都、花都”的美誉。如今,“三国文化之乡”、“钧瓷文化之乡”、“梅拉文化之乡”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品牌,这与许昌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许昌,钟灵郁秀,人才辈出。千百年来,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许多在文学和武术方面卓有成就的仁人志士,产生了无所不能的英雄,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隐士文化、中华文化、三国文化、钧瓷文化、毒贩文化、杜尧文化、生态文化、姓氏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播下了许文明的火种,大禹根除了洪水,其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秦丞相吕不韦被称为“杂家鼻祖”,西汉名将晁错才华横溢。东汉时,除董卓外,司徒和王都很忠心。曹操称霸一方,练就一身武功,统一北方,成就吉炜,创造了“一代风骨,永垂不朽”的建安文学。陈石及其后代德才兼备,荀蜀三代智慧过人,楷书鼻祖钟繇书法精湛。唐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百代”,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许留下了诗和墨。明代户部右侍郎,清代吏部右侍郎杨,都有突出的成就。民国时期的革命学者宋仁三,抗日将领陈德新,为民族解放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时代楷模杨水才,一直以“推着车不倒”的精神为人称道。这些先贤和英雄站在历史的最前沿,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冲破重重困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生活在这里,奋斗在这里,或者埋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迹。

许昌有许多文化遗迹。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荆灵遗址有石鼓遗址、瓦店遗址、许由寨遗址等。有大禹隶属封建夏朝并举行开国大典的君太,有汉魏时期的许都(张盼)、长葛、十二连城、郭艳等故城。说明许昌曾是许、韩、郑封地。有内涵丰富、雕刻精美的艺术瑰宝,如禹州鄞州碑、禅寺造像碑、古牌坊等。有皇家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台窑,还有以实用、美观、大方而深受市民喜爱的排村窑。有象征明清医药业繁荣的十三行会馆和怀梆会馆,有元明清风格浓郁的王官殿。

在这些文物古迹中,三国时期的遗迹以众多而真实著称,经典《三国演义》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俗话说“每次听到三国就想去许昌”。三国古迹众多,有三国时期的汉魏许都古城、关羽选袍的巴陵桥、关羽烛光读书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曹丕练兵台、曹丕即位禅修台、神医华佗墓等。由于三国文化丰富,许昌在14“中国文物古迹游”14旅游专线中被列为“三国战略线上”的重要城市。

许昌禹州钧瓷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因其“窑中一色,窑中一色”的神奇窑韵,被誉为“中国之魂”。今天的钧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1997,钧瓷珍品“翔宇宝”作为国礼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亚洲博博论坛上,禹州钧瓷曾被指定为出席会议的各国元首国礼。

许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刻,需要我们用心观看,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继承发扬。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不断探索“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有效保护”的新路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繁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