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产生的时间

1,甲骨文是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年。

2.青铜器铭文的开始,大约是在3300年前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之后。

3.《小篆》又名《秦篆》,是秦统一后宰相李斯编撰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字,距今约2200年。

4.从出土的竹简来看,隶书创立于秦朝,相传成苗为官,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形成与韩立的条条框框密切相关,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大约2000年前,是由隶书为了简洁而演变而来的。

7.行书和八股文差不多同时出现。它在2000多年前的汉末就有了雏形,直到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才开始流行。

扩展数据中汉字的变化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文化。虽然学术界对汉字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甲骨文是学术界公认的成熟文字。

19年底,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字——殷墟甲骨文;公元前14世纪以来,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的铭文,称为“金文”。公元前221年,小篆开始传;后来简化为更为方正、简洁的“隶书”,隶书的变化被视为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分水岭。

汉字不是简单的象形文字。古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复杂的图案抽象成简单的线条,使汉字成为高度抽象的“语标”。这些带有古代生活痕迹思想的抽象线条,被保存在汉字最常用的单位中,被称为汉字的“部首”。

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再到现代的字典,由于汉字的历史演变,每个时代采用的偏旁部首都不一样。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汉字部首表》,规定了汉字部首表及其使用规则,包括201个主部首和99个附部首。

人民网-汉字中的中国:从历史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