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收集新建县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渔)发展的历史资料。
农业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1821平方公里,相当于27315万亩。据1982统计,每平方公里83人,是全省平均284人的三分之一,比全国平均101人低20%,全县人口一般。
(1)土地类型
1.山区(海拔500-1000m):面积727625亩,占国土面积的26.64%,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其中:①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主要分布在边缘地区,面积37267.5亩,占国土面积的65438+。这些山脉都是重重叠叠,云雾缭绕,湿度大,霜雪时间长,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②海拔700-1000米的山区面积253032.5亩,占国土面积的9.26%。峰峦起伏,山峦相连,坡度陡峭,山高水凉,日照短,是林业生产的重要场所。农田也分布在山窝、山脊、山谷;③海拔50 (0-700米)的低山占地437325亩,占国土面积的16.01%。是一个高中低,坡度平缓,光温条件好的山区。梯田,一排排田地,坑坑洼洼,农作物以种植单季稻为主。
2.丘陵(海拔500米以下):面积2003875亩,占国土面积的73.36%,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中南部地区。其中:①海拔30 (0-500m)的高丘面积777650亩,占国土面积的28.47%,主要分布在县城中北部的城口、长江、抚溪河等宽谷地区,峰峦短,坑洼多,是农林牧生产基地;②海拔100-300米的中山,面积1062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8.89%,主要分布在县城中南部,主要在东塘盆地,俗称“平原”、“窑洞”;(3)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面积164025亩,占国土面积的6%,分布在晋江下游和东塘河两岸。上述丘陵地是这个县人民生产、生活、致富的重要场所,是生产潜力最大的土地资源。
(二)土地利用现状
1982全县土地利用情况可分为:①耕地15103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3%;(2)林地213万亩,占77.8%;③荒山荒地182807亩,占6.7%;④水域(包括河流、池塘、鱼塘)64227亩,占2.35%;⑤交通用地6928.9亩,占0.26%;⑥工矿用地13600亩,占0.50%;⑦城市用地4081.1亩,占0.15%;⑧园地4220亩,占0.16%;⑨旅游用地18659亩,占0.68%;⑩其他用地155190亩,占5.65%。上述荒山及其他土地是该县不容忽视但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现在大块土地划分如下:
1.耕地面积:全县耕地总面积151031亩,人均农业耕地1.38亩,老坪耕地4.29亩,其中水田139700亩(含国产17500亩)。由于地理位置和利用时机的不同,水田一般可分为梯田、行田、坑田、坑田、穴田等类型。耕作制度方面,北方山区的梯行田、穴田多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一年制,中北部和中南部的丘陵盆地、穴田为种植双季稻的两熟制。近年来,该县很少种植冬季作物,主要用于休闲。如何充分利用水热资源种植冬季作物,对仁化县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2.林地面积:全县山地面积21.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达到1.96万亩(农业平均1.7 . 9亩),其中林地1.44万亩(农业平均1.3.1.5亩)。在林业用地上,可分为用材林654.38+0.25万亩、经济林2090万亩、毛竹林654.38+0.72万亩、疏林654.38+0.98万亩、灌木林654.38+0.1.09万亩、未成熟林654.38+0.29万亩。森林覆盖率60.1%(全省29.4%)。根据调查结果,该县森林土壤深厚,水分和湿度条件良好,具有林地自然生长的良好环境条件。
3.水域:全县河道面积54195亩,山塘水库面积7067亩,鱼塘面积2966亩,总水域面积64227亩,占陆地面积的2.35%。晋江是最大的河流,只有县城以下才能通航。山塘主要用来蓄水和灌溉田地,水库用来灌溉田地和发电。一般养鱼很少,效益不大。池塘养鱼建设标准不高,管理水平低。鲜鱼平均亩产只有156.5公斤。如何充分利用山塘水库养鱼,提高塘鱼产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4.荒山荒地:全县有荒山荒地182807亩(农业平均1.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这些荒山荒地大多水湿条件好,土层深厚,牧草生长茂盛,宜林、宜牧、宜农、宜果,特别是南方丘陵盆地,可开垦高达65438。
(3)土壤类型
构成各种土地类型的土壤分为两类: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
1,自然土壤
自然土壤主要包括红壤和黄壤。总面积2027519.9亩,土壤母质由花岗岩、砂页岩等岩石发育而成,是构成该县山地丘陵土壤的主要土壤类型。红壤以亚热带土壤为主,是仁化县最大的地带性土壤,面积1781770亩,占自然土壤的87.88%。表层土深灰色或灰褐色,心土红色。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丘陵地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仁化县东部和东北部边缘地带,以及西部和西北部700米以上的土地,面积245749亩,占自然土壤的12.12%。黄壤表层土为灰色或褐色,芯土为淡黄色和黄色。红壤土和黄壤土有机质层厚,有机质含量在2.5%以上(ⅲ级),占80.02%,各种养分达到中上水平。土壤深厚,水湿条件良好,以壤土和砂壤土为主,植被覆盖良好,适宜森林生长和植被繁衍。
2.耕种土地
耕土是人们开垦和长期改良形成的土壤,分为水稻土和旱地土。水稻土是仁化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面积13526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9.58%。成土母质为斜坡沉积、洪积和宽谷冲积沉积。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的缓坡、坑洞、山谷,以及溪流、河流两岸的宽谷、溶洞盆地。仁化水稻土,耕层深,肥力高,以砂泥田、泥肉田、涝田为主。旱地耕地面积15726.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4%。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坡地和溪河两岸,成土母质属于斜坡沉积和冲积沉积。旱地的耕地大多浅而硬,易受干湿状况变化的影响。表土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旱地的土壤多为沙土和湿润沙土,有机质分解快,侵蚀重。肥力较低的主要作物有花生、豆类、红薯和木薯。
第二,水资源
这个县水资源丰富。地表径流由降雨产生,属于雨水补给型。全县径流深从北到南800-1000mm,平均径流深909mm,径流量45.1M3/ s,年径流系数0.56,丰水年(P=10) \丰枯年径流差2.6倍,多年平均径流量654.38+0.655亿立方米(含浅层地下水)。按全县人口计算,平均用水量为654.38+065.438+0.300立方米,比全省高出8400立方米,比世界高出2900立方米。按全县平均每亩耕地用水量10849立方米计算,加上上游省外有292平方公里的雨水集水区,预计年出水量308亿立方米,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小水电发展十分有利。
县北部以高山峡谷为主,溪流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树木茂密,植被覆盖好,土层深厚,隐含水资源潜力大,陆地蒸发范围小,北方少数山区600毫米。一般600-800 mm,大部分地区700mm。县城主要河流锦江贯穿县城腹部,集雨面积1.874平方公里。此外,东塘河、汤村河、城口河、府西河流域面积均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另外,百顺河在仁化县闻韶区南侧被截断,直接汇入水中,增加了仁化县水资源的利用率。全县有河流113条,总长1175 km。
其中,晋江发源于北部天华山,流经高东、牧溪形成长江,再汇入城口河称为晋江,流域面积1913平方公里;河流全长108km,坡度0.0017,总落差1061m。主要河流和支流大多经过急流峡谷,为农田灌溉提供了筑坡和地基的条件,对发展小水电十分有利。是仁化县宝贵的自然财富。县城以下的晋江仍可通航,水运发达。
县内仍有许多山谷和溪流,流水潺潺,落差很大,非常有利于小水电的发展,也便于利用木石背灌溉农田。虽然每年的4-6月是暴雨季节,但洪涝年份不多,受淹农田面积不大,损失很小。
东塘河发源于观音莲北,流经卓西寺、江头村、新联乡,在车湾石霞村汇入锦江。流域面积296.7平方公里,河长35.6公里,坡度0.00396,总落差765米。此外,石塘水流入江头村河道后,水量逐渐增大,下游坡度减小。整条河流纵横,是石塘、东塘地区灌溉的主要枢纽。
全县水电储量达到12.1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82780千瓦。1982,全县已开发利用18970千瓦,占可利用的22.9%,尚有635438+0000千瓦的水能可开发利用。该县未来小水电发展潜力巨大,为工农业用电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县水电局统计分析,1982年全县城镇人口用水量达到297.3万立方米(每人每年77立方米,统计38608人);农村地区人畜生活用水量14464万立方米(多年平均人畜用水量77立方米,农村人口109538,猪64865438头,牛65438头,大牲畜78477头);工业用水量为112.3万立方米(按每万元产值用水量33100万立方米计算,1982工业总产值为33910万元);农业用水量1.1.3亿立方米(灌溉定额每亩961立方米,耕地面积1.1.37万亩,鱼塘2996亩)。总的来说,全县年用水量为1.31亿立方米,占全县地表径流总量的7.9%,仍有92.1%的水未得到充分利用。表明该县工农业用水仍有相当大的潜力。
该县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能储量大,有利于小水电的发展。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加快本县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三,气候资源
(1)热量
根据气象局对年累计值的统计,全县年累计平均气温为19.6℃,8月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0℃,1月最低气温为-5.4℃,最热天气7月平均气温为28.4℃,无霜期为297天,霜冻期为68天,总积温为7197.8℃,平均。积温为6820.9℃。相对于双季稻生长需要245天,温度≥10℃时积温需要5000-6000℃的要求,本县丘陵、宽谷、农田地区双季稻生长时间适宜,热量能满足要求,具备一年四季适宜种植的热量条件。
但该县早稻12℃80%保证率安全播种起始日期为3月26日,晚稻≥23℃安全齐穗日期为9月18日,双季稻(齐穗)加35天安全生育期为219日,超过12%。特别是北方山区,气温比本县低2.4℃-5.1℃。双季稻安全生长的日子里,积温相对减少525℃-1116.9℃,被称为“谷雨中的清雪霜”,满足不了双季稻对。
(2)光能
本县年平均累计日照1723。5小时,最多的是1963年的2118小时,最少的是0年的1981504小时。一年之内,日照时数只有72.1小时,2月至3月为69.8小时,7月最多,为235.2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9%,8月最高为57%,3月最低仅为19%。太阳总辐射的年平均值为107.05千卡/平方厘米。
从上述数据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太阳辐射量的年际变化可以看出,7-8月最高,2-3月最低,与作物生长呈正相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高产单位光能有效辐射利用率为前期生产2.94%,后期生产3.92%,两种作物总亩产为1176.5公斤。仁化县1982亩产289公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83%。中后期亩产280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57%。亩产531.5公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77%。福喜农站亩产年产量1096.85公斤,光能利用率1.59%。该站位于1979高产试验田。由此可见,从仁化县的光能资源来看,只要将光能利用率从0.77%提高到1.97%,水稻亩产每年可提高1.43倍。这充分说明仁化县光能资源利用的潜力还是很有优势的。
(3)降雨量
本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648.3mm,最低为1967,降雨量仅为1192.1mm,降雨天数为210天。由于季风和山脉的影响,降雨量在北方更多,超过65438。西南较少,只有1500mm左右。两者相差l00mm。在年内分布上,冬春季较少,夏秋季较多。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其中4-6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0%);10三月占全年降雨量的30%;5-6月降雨量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36%。地形分布的趋势与降雨量的分布相呼应。年降雨量比蒸发量高16.2%,年平均相对湿度达到81%。在作物需水量方面,根据试验,双季早稻本田期需水量为560-650 mm,本田后期约为650-780 mm,双季水稻总需水量为1210-1430 mm,这样,本县降雨量可以满足作物生产对水的要求。只是地区之间降雨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出现干旱。其次,冬季少雨也影响晚稻晚熟和冬季作物需水量。
再看仁化县,气候条件优越,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只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优势,就能充分发挥主栽作物——水稻的高产栽培作用,获得高产,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促进商品生产的大发展,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4)气象灾害
1,低温阴雨天气
每年2-3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入侵,冷暖气团交替出现或在岭南形成静峰,仁化常出现低温或低温阴雨天气。此时春播对早稻和春播作物的威胁很大,往往造成烂种、烂苗、烂苗。据气象部门统计,1962年至1983年的22年间,共出现42次低温或低温阴雨天气,一般持续5至10天甚至20天左右。1970出现强低温阴雨天气,持续28天。春分后,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22年中出现9次,特别是1976,从18年3月晚至4月6日末,持续19天,日平均气温低于4.7℃,造成建国后烂苗、死种。
2.洪水
仁化的雨季是4-9月,洪水多发生在5-6月和8-9月。5-6月的洪水是“龙舟水”的习俗,此时早稻正在抽穗开花,危害最大。根据1962至1983 22年的统计,每年5月至6月“龙舟水”发生24次,平均持续时间为五至七天,总降雨量为244毫米,最严重的是1962,持续时间为18天,总降雨量为310.4毫米,这样的阴雨和暴雨天气带来山洪暴发,地里的农田
1993五月,1-2,全县普降暴雨,水文站两天录得降雨量174mm。据统计,农作物受损14400亩,其中水稻12000亩,蚕场600亩,花生1600亩。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1994年6月3日至17年6月7日,全县出现持续降雨,水文站录得降雨量374.9mm,其中6月6日24小时降雨量117.7mm,洪涝灾害发生在6月6日17。45个村5984人被困,739间房屋被淹,410间房屋倒塌,433间房屋损坏;农田受损40851亩,其中受淹36690亩,毁坏4160亩;水稻损失2317亩;其他农作物受灾15471亩,其中花生6230亩,蚕桑田561亩,蔬菜6560亩。据全县各行各业统计,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
3.干旱
由于降雨时空悬殊,干旱时有发生,春旱秋旱常见,对农作物影响较大。春旱发生在2-5月,正值春播,影响了播种季节。秋旱多发生在8月-10,处于晚稻生长中后期,对水稻影响较大。
1962-1983这22年共发生4次秋旱,持续高温无雨,最严重的是1981年,无雨期达到21天。仅一个月30.1mm的降雨量,就造成5万多亩易旱田和汪甜甜田受到前期干旱的威胁。
1989年6月,仁化水文站当月录得降雨量为82.50mm,较常年偏少三分之二,7月降雨量为58.8 mm,8月中旬出现旱情,至9月底逐渐扩大。这次受旱的农田最大数量是21.568亩,3225亩因旱减产20%,一头牛收获635亩。出动2万多人抗旱,125台机具。
1990年8月3日雨后(29.8mm),连续36天高温,晴天无雨。受旱农田最多时达42272亩。全县出动2.7万余人抗旱,500余名机关干部下乡抗旱,269台抗旱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开展人工催雨作业。干旱造成中国水稻收成损失达4832亩。
4.寒露风霜
每年的9月下旬到6月中旬10,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经常出现日气温低、风速大的持续天气,所以正好是农历节气前后,俗称“寒露风”。恰在此时,正是晚稻的抽穗开花期,对授粉结实影响很大。根据1962到1983这22年的统计,寒露风最早的日期是14年9月。1976寒露风持续14天,晚稻损失约132740吨,平均每亩减产49.5公斤。全县初霜冻日始于西北、东北11的6月中下旬,始于65438+2月8日的中南部,霜冻日在1 ~ 18之间,终霜冻日在2月5日的中南部,最长霜冻期1972达到65438。22年下雪18,下了25次,48天的雪。霜雪导致整个地面结冰,不利于冬季作物的生长。
四。生物资源
据初步调查,全县共有树木79科186属476种。植物种类中,有木棉、木瓜、铁橄榄、苏铁、桃花、台湾相思、含笑、白兰、柠檬、桦树、木麻黄等热带植物。除松、杂菜、杉木3个优势树种外,还有铁杉、枫杨、欧李、青兰、香樟、苦楝、红豆杉等34个珍贵树种。三尖杉、三尖杉、喜树为治疗癌症的药用树种,木莲、白首乌、白首乌、红豆树、金合欢、臭柏、臭柏为观赏树种。著名的仁化兰花(春兰、夏兰、克兰、东兰、金边兰、吊兰、迈兰)和杜鹃花都是野生观赏花卉。此外,还引进了23科30属46种,主要包括湿地松、桉树、西南桦、重阳、紫荆花、苦楝、木麻黄、广玉兰等10多种景观树种。此外,还有珍贵稀有的食用菌——竹荪和野生药用植物,以及银杏、半枫荷、钩藤、银杏、金银花、胡枝子、广东杜鹃、两面针等中药材。以及灌木、桃金娘、芒草、地衣等。
在作物中,禾本科和豆科是主要作物。粮食作物中,水稻品种可分为早品种和晚品种,其中有早、中、晚品种,已种植近百个品种。其次是木薯、红薯、马铃薯、高粱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和油菜。豆类作物有绿豆、红豆、梅豆等。经济作物包括甘蔗、茶叶和蔬菜。绿肥作物包括红花籽、野豌豆籽、木豆、非洲山毛豆和田青。还有野生杨梅、酸梅、猕猴桃、山楂、李唐等。、以及人工栽培的橘、橙、柚、黄皮、枇杷、桃、李、梨、无花果、林蕉等。此外,还发现了常见的野生大豆,对品种资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晚稻生产避开寒露风,赢得两熟制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动物资源方面,人工饲养猪、牛、羊、鸡、鸭、鹅、狗、兔、猫;白鸽等。野生动物有山猪、水鹿、黄虎、华南虎、石羊、獐子、狐狸、穿山甲、蛇、青蛙、乌龟等。鸟类中有鹌鹑、鹧鸪、雉鸡、粉虱、鲣鱼、哥、麻雀、燕子、喜鹊等。上世纪70年代,丹霞山林场连续几年成功饲养梅花鹿。
水生动物中,人工养殖的鱼类有鳜鱼、鳙鱼、鳙鱼、鲤鱼、鲫鱼、吴郭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泰国野生鲥鱼、革胡子鲶等。野生鱼类种类有生鱼、塘虱、泥鳅、鳗鱼、鲫鱼、甲鱼等。还有虾、圣甲虫、蜗牛、蛤蜊等。,营养价值高,市场广阔。
该县还有重要的土特产,如家庭造纸、竹子、冬笋、蘑菇、木耳、松香、山苍子和白茶,都是很好的出口物资。长江自制纸(玉扣纸)已远销东南亚各地。
动词 (verb的缩写)农业区划
一.概述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是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项。它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仁化县属于全省第四批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县。在省市规划的统一安排下,1984年4月成立“仁化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农业区划办公室”,主持农业区划日常工作,组织各专业局的力量,对全县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的原则,由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畜牧水产局、气象局、农机局、乡镇企业局、环保办等组成专业区划小组。,用领导、科技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推进农业区划的全过程。通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县农业自然资源,找出了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和关键措施,合理划分了农业区域,起草了初稿,征求了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意见,反复修改、补充和编制了各部门的农业综合区划报告和专业区划报告。7月,1985,韶关市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检查评估,并出具《验收合格证》。
二、农业区划的成果
仁化县农业区划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区划成果包括农业综合区划和13部门区划、专题区划,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乡镇企业、农机、果树、茶叶、水利、河流、环境、农业气象等。此外,还编写了土壤调查报告、草地资源调查报告和林木物种资源调查报告。
通过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县农业自然资源的家底,加深了对农业资源特点和县、镇、村情况的认识,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分区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农业区域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具有指导作用。
三。农业分区
为了揭示仁化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的相似性、农业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式的一致性、乡镇一级行政区划界线的完整性,1985编制的《仁化县农业综合区划》将全县划分为四个农业综合区。
(一)南方丘陵盆地粮、油、渔、农区
本区位于仁化南部,包括全部石塘区(6个乡镇)、东塘区(17个乡镇)、丹霞区(8个乡镇)、仁化镇(1个乡镇)。还有大岭农场、马塘农场、凡口矿家庭农场、宫鸿三矿和平大队、八一大队、大岭冶炼厂家庭农场(按当时行政区划,下同)。总面积807195.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55%。区内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较多,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农作物品种繁多,水利条件良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畜牧业和水产基础好,社会经济条件好,农业生产水平高。该区农业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加快作物布局调整,继续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花生、甘蔗、蚕桑、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加快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商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商品经济。
(2)中央谷地的粮食和森林地区
该地区位于中部的宽谷区,地形在海拔140-200米之间,最高山峰海拔不超过500米。全区包括城口区的镇、上寨乡、恩村乡、东光乡、后塘乡,福溪区的水口乡、后塘乡、解州乡、紫菱乡、富中乡、古巷乡,长江区的金江乡、沙坪乡、联合乡、牧溪乡、河田乡、梨洲乡。共17个乡镇,土地面积672397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4.62%。山谷宽,沙土多,保水保肥差,生产结构单一,增产潜力大,林轩面积大,森林资源少,电力资源充足。
根据本区农业生产的优势、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要治理好现有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荒山荒坡,加快植树造林和水果种植,促进农牧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粮油肉果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三)东部山林、粮竹地区
该区位于县域东部边缘,包括文韶区全部(5个乡镇),福溪区左龙乡、畲族里乡、长坑乡,城口区右洞乡、唐雪坳乡、灵溪乡、冷饭坑乡、八角龙乡、高东乡、印石乡、陈欧乡、许嵩乡和长江种畜场。农业人口17792人,占全县人口的16.79%,总土地面积684913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5.08%。耕地面积23827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84%。山地多,森林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山高水凉,坑洼多,光照不足,土壤浅沙薄,林产品种类多,有一定的水力资源。
该地区应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业生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创新加工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努力发展林区畜牧业,发展土特产生产,加快小水电建设,搞活山区经济。
(四)西部山林、茶果区。
该区位于西部边缘和部分中部地区,包括全部洪山区(7个乡镇)、河口林场(1个乡镇)、洪城种畜场、小梅水种畜场,共1区、8个乡镇、3个农场,农业人口887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38%,农业劳动力3216544人。土地总面积566894.5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0.75%,耕地面积928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15%,占土地面积的1.64%,人均耕地1.05亩。该地区地势高,山区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坑田多,水稻产量低。
今后要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把生产结构转移到以林为主,合理布局,靠山养山,让山富起来。进一步搞好多种经营,积极发展茶果生产,发展山区畜牧业和渔业,发展山区特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