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城的形成
水原起于贵州,吸纳了黔东南、湘桂交界的多条河流,经洪江,入洞庭,渡长江。从舞水苑到城步,沿途汇聚溪流,穿越遂宁、会同,从洪江注入水原。在交通十分闭塞的旧社会,水原成为连接湘黔边境与长江下游广大地区的交通纽带。
沅水上游和舞水河流域的大片土地雨量充沛,资源丰富。这里盛产木材和桐油,是长江中下游人民生产生活的必备物资。这些物资,通过水路,在洪江汇集,然后运往常德、长沙、武汉、上海和江西、广东、江苏、浙江的港口;这些地方的日用产品从水原运到洪江,再分销到滇、黔、桂、湘西。再加上洪江江面宽阔,良港码头优良,船只停泊方便,洪江成为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洪江商埠的形成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可考。据传说,犁口(元、武两河交汇处)是一个古代渡口,设有驿站。刚开始是市场,开了茶馆、饭店、豆腐店之类的小店。清康熙以后,王宏日益繁荣。据王炯《康熙二十六年(1687)云南之行日记》记载,洪江已是“万烟花巨镇”。随着商业贸易的不断扩大,洪江时而成为千商万船的繁华闹市,使群山环抱的简陋集市发展成为湘西重镇,曾有“七省通衢”、“小南京”、“小上海”之称。犁口也是精华的中心,曾有“汉口猪千头,羊百只,米吨,不及洪江犁口”的歌谣。
伊家巷、里头嘴、里仁巷、包子坳、北辰宫、龙川冲、俞家冲、亲亲巷、三街高坡宫、木苏冲、油楼巷、四街土脚坑、煤坡、老街、狮子楼等明清古建筑380余座,面积53942平方米。现在住着两千多户人家,人口六千多。
这些青瓦灰墙、阁楼飞檐、边斗的小房子,排列得井井有条,沿着断断续续保存了约三四公里的石板路、石板码头,蜿蜒幽深,错落有致。在这迷宫般的“七冲八巷九街”里,明代的寺庙、古寺、集贸市场、驿站,清代的书院、衙门、银行、会馆、作坊、商店、客栈、妓院,民国的烟馆、茶馆、洋行、学校、报纸等都保存得很好。门牌、对联、石刻、题字等。在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民国时期随处可见,尤其是这20多个设计精美、雕刻精美、风格各异的太平缸更是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古色古香,雕龙画凤,饰以花纹,讲究排场,豪宅建筑多为两层或两层。一般有十几个房间,有包厢、中堂、正房、杂房。业主都是达官贵人。他们中有明清遗民、后妃、文人、举人、学者、国民党元老、将军、土匪、地下党员和革命英雄。这样,仅“清源丰”石油公司的老板就有50多套房子。由此可见当时的富贵之风。
洪江自古以来就是驿站、商埠、繁华都市。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洪江就有商人贩运货物。1687年,清康熙皇帝,著名学者王炯在《云南游记》中记载了洪江“烟火称巨镇”的繁荣。光绪宣彤年间,“五府十八帮”的商业经营更加繁荣。1934年洪江有3.76万人,13万人从事商业。抗战时期,人口增加到约654.38+0.6万。全国20多个省市,包括国外的外国人和港澳台商人涌入,商业店铺超过1300家。此时的洪江有“小南京”的美誉,自然成为湘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署、省政府洪江行署相继在此成立,桂、黔、川军阀为争夺这块宝地。一批文人慕名而来。洪江,一个弹丸之地,有15家银行,7家银行,17家报纸,29所小学,4所中学,44个商业码头,30多家烟店,40多家妓院,60多家庙、庙、宫、殿、厅、祠。遗憾的是,这些地方大多已被拆除,只有少数废墟依稀可见。这些古建筑虽然星罗棋布,驳杂不堪,但却见证了一个古镇铸就辉煌基业、炼就珠宝的珍贵景象,见证了一个争财夺利、骄奢淫逸的腐朽社会,见证了洪江人聪明、朴实、精明、坚韧的辉煌历史。他们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说起老江南,人们会想到上海豪华的十里洋行。想想在黄浦江和长江上上下下航行的商船;想想码头上那些等着被运到各个地方的漂亮的百货公司...也许人们从来没有想过,穿梭于黄浦江与江南沿海之间的船上,闪亮的桐油是从哪里来的?没想过码头上运往东南亚的“洪水油”是从哪里来的?在口岸,一车从仓库运到内地,云南、四川、贵州的百货公司运到内地。小船哪来的大船,分支流,分支流?如果说我们是从唐、宋到明到民国一直与旧江南沿海保持贸易往来的远亲,那么这个旧江南的远亲就是湘西的“小南京”洪江。
洪江商城是三千年前中国最早的水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最近,中国民俗学专家何林先生用许多考古和历史资料解释说,中国的丝绸之路是始于三千年前商朝的第一条水上丝绸之路。路线是四川的物资先过长江过三峡,经酉阳、秀山进入沅陵(古贵州的县城),经洪江,再进入贵州黄平(古伽蓝国旧址)到达清水河源头,再进入云南,进入缅甸或越南,再经陆路或海路跨过印度洋到达西域。何琳先生提出的水上丝绸之路,比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也把洪江古商城的历史提前了3000年。同时,林先生的理论观点也解释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团。在洪江,我们看到了一个据说是元代的文物,上面有洪江市场的铸铁景观。非常繁荣。但人们都说洪江总是解释清代的古商城,那这个元代的铁板市场呢?这就是答案。
从地理上来说,洪江真的很小。即使是在湘西境内,洪江也只能算个玩的地方,一个小时就能从东走到西。然而,在这个小地方,水原,巫水和舞蹈水,直入洞庭,进入长江,是聚集。在云贵川的脖子上,洞庭和长江的水路就打通了。洪江早在古代楚吴之争时就是楚国著名的桐油产地。到清朝时,洪江年产洪水油20万吨,约700万公斤。江南沿海渔船、客船的油漆多产于此,因洪江而得名“洪友”。
贵州和湘西的优质木材也是从洪江分布而来,成为宫廷和贵族的最佳支柱。据清代县志记载,清代城市人口3.76万人,经商人口1.5万人。所以早在明清时期,洪江就入驻了十大会馆,包括衡州馆、徽州馆、福建馆、五宝馆、黄州馆、关琦馆、陈语安馆、鄯善馆、江西馆、贵州馆。后来从清末到民国,鼎盛时期,洪江接纳了全国20多个省县的商人、游客和移民,他们来来往往,久居经商,子孙繁衍。商业会馆也从清代十大会馆发展得更多。如山西会馆、新安会馆、陕西会馆、四川会馆、长沙会馆、常德会馆、湘阴会馆、麻阳会馆、苏州会馆、湖州会馆、池州会馆、南昌会馆、永州会馆等等。这些殿堂大多建于清朝康乾年间,发展到民国初年。经过几次整修,这座建筑雄伟壮丽。而且各大俱乐部都有大量的房产房子,收入相当丰厚。例如,“清源丰”石油公司的老板在洪江有50多套房子。
正因为如此,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的1573 ~ 1620,洪江里尖嘴(今沅江路)就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资交易集散市场,店铺作坊众多,成为洪江最早的港口。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著名文人王炯在《滇游日记》中记载“烟火万千,谓之巨镇”,并把他眼中的湘西洪江描述为“商贾云集,财货汇聚,千宅规模,帆聚云中”。
中国著名学者沈从文,1940年在沅陵住过一段时间,在沅江自由流动。当华北大地弥漫着战争硝烟的时候,大后方的重庆首府湘西的洪江,依然被他视为“性能雄壮、气象非凡的巨轮”,应该算作洪江油轮。这种船头多尾高,颜色鲜艳,偶尔有一点金漆装饰...“沈从文在他的《沅水上游的几个县》开篇就说:“从辰溪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还有‘小重庆’(当时国民党政府迁到重庆,成为中国的首都。也是非占领区最大的城市。所以拿洪江和重庆比,可见洪江在文人心目中的称号。“380多座古宅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明清民居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的一大特色。形成四方形,高筑在围墙上,有一个方形的小天井,屋顶按比例从广场向中心向下倾斜,可以吸收阳光和空气。洪江的房子大多是两层或者两层或者三层。三楼有一座连接南北的立交桥。洪江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以山为骨架,以水为血脉,建在高坡上,或在山脊边缘,不在深巷,或在岸边低洼处垂足。全屋屋檐相连,高墙相连,蜿蜒的青石板与交错的石墩相连,贯穿整个古商城。
古代的商场因为大小不同,风格也不一样。像宫殿式的高梁氛围和建筑风格,有徽派文字形式的四合院风格。外墙是用旧青砖砌成的上坡墙,内墙是木结构的厅堂和厢房。它的特点是中殿极其宽敞,游廊用平板石板铺成。中殿和厢房两侧的墙壁多为双头山墙。由于庭院较深,为了弥补日照不足,大部分住宅都有晒楼(平台)。洪江古城与其他古城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商业”特征。这里不仅有上千家店铺,还有最多商场logo的门墙。洪江的古商城是豪宅商贾居住的小房子。入口墙不是通常的矩形平面直角门,而是几何等边双斜角门。进入四合院后,房子的建筑结构也与其他古城不同。洪江的房子一楼就像一个店面,高大,无忧。二楼多为仓库结构,有通道,三楼有小房间。或者前院二楼是大厅和仓库;后院三楼是客厅。洪江古厝子房子还有另外三个特点。一是房子院子里的天井由窄变大,再由大变小;二、门头装修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细;第三,壁画和挑梁简洁明快,具有商业银行特有的品格。古宅一般有干天井和湿天井。大多数房子的大门都镶有绿色石板。在古巷随处可见由精美的鱼龙花鸟图案或刻有名家书法和诗词的青石板组成的水缸。古城称之为“太平缸”。蓄水防火,养鱼观赏。可见古城人的生活没落了,但风雅依旧。
古宅的门窗上有很多雕梁画栋。它的过梁、柱子、照片墙、窗格和家具都装饰有龙、龙凤和云纹动物的图案,生动、古老而优雅。根据洪江的相关资料,古洪江的商业早在明末清初就日趋繁荣。外商为了联结民族友好感情,维护老乡利益,纷纷建立行会和寺庙,出现了以‘十大行会’为代表的大量明清古建筑(屋)。300多年前,洪江形成了“七冲八巷九街”的格局。
《洪江市志》中有宋代1075起的洪江寨的记载。然后从古老的街道。所谓街道,就是人口密集区域形成城市面貌,为方便市民而需要扩建的城市交通道路。它曾被称为“道路”。也就是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用走路代替了马,男女走的路就叫路。按照惯例,路名词会流传下来。道路两侧沿路而建的居民和商铺,组合成街道。换句话说,有街道的地方就有城市,有街道的地方就有街道。街道可以解释它的历史变迁。
洪江古商城的街道一般都是又平又直又长的,称之为街,沿山沟而建的街道称之为“冲”,冲街之间因地形形成的走道为巷。街巷密布纵横交错,石阶遍地,狭窄弯曲。除主要街道外,最长的超过500米,一般约200 ~ 300米,宽度2 ~ 4米。路面全部用石板铺成。是典型的古代商场建筑模式。难怪有专家看过洪江古商城,说它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烟店青楼成了老洪江浓郁的黄色风景,繁华的土壤都会滋生腐朽。洪江从明朝兴盛到清朝民国,这片土地曾经挥金如土。在这个当年繁华的“小南京”里,最堕落、最丧尽天良的就是烟馆、妓院。洪江的烟店在过去的湘西地区很有名。大量的鸦片是从洪江或者贵州到云南,从四川到东南亚,或者从洪江到江南的吴楚。在洪江古商城的发展史上,洪江的妓院随着洪江的商业繁荣而“兴盛”。最多也就两条街,形成一个青楼市场。
正是在民国18年之前,洪江的四面八方游客前来经商,发展成为湘西的旅游胜地。随着洪江商埠的开埠和繁荣,人们来到洪江寻找发财和经营商品的机会,寻找乐趣的人也络绎不绝。这让洪江一度狭窄拥挤。所以酒店客栈也忙。
于是洪江在18 (1929)开始征收旅游捐款、妓女捐款、宴席税。可想而知,当年的洪江真的是竹门烂酒肉。
在洪江众多的宫殿园林中,有趣的是洪江的妓女也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而且洪江的妓女都是以自己的方式爱国抗日的。
洪江三清宫门上的一副对联,我们至今依稀还能认出:
第一部分:几次劝都没用。
底线:在两个原始炸弹上投降
连横:女生抗日
这幅对联是洪江人保存下来的,至今还挂在三清宫的门上。有人说这幅对联是双关语,也有人说是抗战时期的。妓女不喜欢国民党官员不去抗日。他们每天纵情声色,刻意发泄。总之,看到这幅对联,我想人们对老洪江的妓女肯定有不同的看法。
历史终究是历史。洪江的青楼历史,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青楼的青楼。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妓女进行了控制性治疗、教育和解散。很多妓女都不错,参加工作。如今的妓院早已冷清,住在里面的都是后来的住户。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字排开的高楼大厦,看到至今保存完好的门和墙的暗道,不禁被当年洪江的奢华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