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滥用“越权”该怪谁?
装个APP看视频,但是监控手机;下一个应用程序导航,但你必须控制你的联系人...这样不可思议的逻辑,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日常。尤其是开源的安卓手机,就像一个无人看守的大工地。任何人都可以在用户的“房子”里砸碎一扇窗户,打开一扇门。在“大权威”时代,隐私风险成为大概率事件。
权限被滥用,隐私不受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了2065438+2007年第二季度发现问题的42款应用软件名单,其中不少软件涉及未经用户同意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操控用户手机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信部公布的问题app名单中,中兴、酷派、三星等多家知名厂商的应用商店榜上有名。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1365万户,4G用户总数达到8.88亿户,占比651%。可见,手机APP权限滥用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数据安全风险。
多年来,从“斯诺登”到“维基”,从“索尼影业”到“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数据泄露带来的网络安全话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它直接指向资源与竞争、公共治理和社会环境。不久前,瑞典遭遇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数据泄露事件,几乎所有公民的许多机密信息和个人数据都可能被曝光。这一事件极大地冲击了瑞典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反对党将于近期发起“不信任投票”,要求首相引咎辞职。在这样的背景下,谈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大概就是互联网领域的基本底线了。
手机APP“越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领域没人问,没人管。从制度上来说,2016,16年2月,《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发布,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还指出,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不得调用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终端功能。但是,面对大量的手机app,这种“不”的禁令,大概就像盛夏的补课禁令。毕竟还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两个问题很难有定论:第一,消费者安装的软件,打电话给权威机构,谁来判断是合法还是非法?没有标准,那么什么是对与错?第二,如果软件设计师违规滥用用户权利,监管部门如何处罚?他会受到痛苦的惩罚吗?消费者不是程序员,不可能在消费者意识层面建立有效的隐私防火墙。在这一点上,如果专业监管袖手旁观,无异于将消费者权益送进了狼和虎的嘴里。
没人守规矩,没人守纪律,安卓手机APP上的鬼自然有兴风作浪的空间。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网络隐私安全与网络诈骗研究分析报告(2017第一季度)》显示,手机app跨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来源。隐私数据或敏感内容“裸奔”的现状,在手机APP权利被滥用的江湖中,既可怕又不可避免。与其呼吁用户“千万不要装”,不如在法治的框架内,让无良软件没有生存的空间和炫技的土壤。
一切都受法律约束,希望从法律层面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