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油的历史
嘉里集团在1991年进入中国后,首先推出了金龙鱼品牌,随后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并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培育了16品牌,并依托这16品牌编织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嘉里系”一举夺得市场头把交椅。相对而言,中粮的品牌意识觉醒要晚得多,但凭借国资背景和历史形成的优势,中粮在1995推出“福临门”品牌后,迅速获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除了福临门,上海的海狮、山东的长生、北京的火鸟、武汉的中昌都成为了地方龙头。中粮控股在鲁花有一定的份额,所以鲁花的快速扩张实际上属于中粮的扩张。可以说,鲁花是中粮在四方的排头兵。
从65438到0998,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鲁花花生油引发中国食用油革命”的概念迅速传播,独特的广告策略几乎让鲁花一夜走红。没过多久,鲁花就跃入了中国十大食用油明星阵营。
鲁花的概念卡无异于在这个行业释放了一颗“花生油卫星”。然而,在依靠资本的食用油行业,与百亿粮油大鳄相比,鲁花的实力并不突出。然而,鲁花的战功源于其通过广告打出的两张成功的“概念牌”:一是宣称“食用油的第二次革命”,二是创造了“特殊风味”的概念。
从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营销网络建设来看,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已经成为该市场的三大品牌。在全国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趋于品类竞争。目前小包装油市场有三种油: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其中色拉油占比最大;但从生长角度来看,非化学手段加工的花生油是纯绿色食品,在三大油中生长最快,是高级油的代表。从趋势上看,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色拉油和花生油之间的份额一定会有一个先消失后增长的过程。即使总份额不会上升,花生油侵蚀色拉油份额的趋势也是必然的。可以预见的结果将是,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小包装一统天下。
类别差异由来已久。
色拉油是由菜籽油或大豆油和棕榈油及各种介质经脱色、脱酸、脱臭、脱蜡、脱臭精制而成的一种食用油。不可否认的是,色拉油的出现,从卫生条件来说,把中国的食用油行业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种不起泡、不冒烟、无色无味的色拉油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调和油,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对食用油的营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工方法一般是将菜籽油与一定比例的花生油勾兑,达到增香的效果。现在市面上的调和油种类繁多,是因为配方的不断改进。这种从原油到色拉油和调和油的转变是中国食用油市场发展的初始和初级阶段。
事实上,我国食用油行业对动物油和植物油、花生油和大豆油等类别的概念之争由来已久...,但这个争论更多的是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别。在很多人眼里,植物油没有太大区别。几乎所有的小包装食用油企业都在同一个植物油阵营,他们共同的对手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但实际的市场利益最终分裂了这个原本共同的阵营,于是一切开始“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