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的历史变迁
龙湾位于瓯江下游,东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温州的鱼米之乡。龙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生活。温州市龙湾区姚希镇上河滨村(今永胜村)“龙岗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表明,瓯越人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生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龙湾之名源于明代龙湾圣人王所作的《永昌堡图》。
文章是这样写的:“文之龙自西出海,止于永家场。它的分支是北部的县城和南部的瑞安。永嘉场虽然僻静在海的一角,但其实是干事情的。北有瓯江,南有飞云江,两江交汇于海之东,而诸岛呈圆形排列,通而南,势恶为石山,散气而聚于两都之间,海之弓宜。所以《儒林外史》巨室,土壤肥沃。首先,居民被限制在南方。阿呆说右山左海,上层压下空气,虽然离内部水近一点,但不是正面情况。我主张建堡的想法,但是房子是朝东的,坐山临海,南面天马,北面黄石,环海,内河环绕。虽是小区域,一县山河尽。"
王的《永昌堡图》很好地概括了永嘉场的地理情况。古代测量员认为:“文(山即龙)之龙,盖周(今溧水)而西(来)海,为永嘉昌。.....山势起伏(形容山势起伏,此指山峰高耸险峻之山),自西南而下,史称石岗。散齐扬阳,而聚二三都(原永嘉郡1234年设永嘉场),海之弓(弯)宜。测量人员强调地球的气,尤其是阳。这里说的是繁华地气分散到永嘉长浦,而是聚集在杜尔和三都之间,同时在海的拐弯处,也就是在四都,不容易迷失。这是理想化的说法)。故文智贤巨室多产。”据此,龙湾的名称来源于位于“温之龙”末端的“海之弓”,其意为“一个似龙的海湾”。后来永嘉场有个村子叫“龙湾”。因地处瓯江下游南岸北岬,突入瓯江170米,故称“正当海之弓”,旧日为永嘉场的海上咽喉之一。
1962公社时期,永新和水心两个行政区合并为龙湾人民公社,于1982年4月与状元人民公社一起纳入温州郊区管辖。1984 65438+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市附近的周浦乡、状元乡、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黄石、黄山村划设龙湾区。这个区的名字来自辖区内的龙湾乡。这是“龙湾”第一次作为区名出现,象征着龙湾的发展如龙腾飞。
海禁移至内陆,永嘉场“荒芜”了20多年
8月21日2001温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浙江省的批复,批准瓯海区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昆凌镇,上涂镇、伊稀镇、中兴镇、东门镇、埭头镇、石滩镇、玉门镇、瑞安镇。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
区划调整后,原永强地区占地面积较大。永强的名字来自永嘉场,永嘉场因永嘉盐场而闻名全国。永嘉田产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朝廷在永嘉县设置盐场(产盐地位于永强),为当时全国十大盐场之一。人们称永嘉田为永嘉田。因为“场”和“强”在温州话中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永嘉场为永强。那么,永嘉场包括哪里,其所在区域发生了哪些变化?永嘉场属于明清时期永嘉县盖华乡第一都至第四都。梅头(今海城街)明初属瑞安县管辖。根据乾隆年温州府和光绪年永嘉县的记载,清代湄头曾属永嘉县盖华乡宜都,6年(1917)至20年(1931)属永强区。昆凌岛曾属于玉环堂(玉环堂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南乡二十都。民国元年(1912),玉环厅改为县,1936年昆凌岛划归永嘉县永强区(当时称二区)管辖。
在古代,盐业是由政府控制的经济产业。长期以来,永嘉场盐业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永嘉场也因此成为明代温州文化中心之一。但在永嘉场几百年的辉煌历史中,有一段20多年的时间是田地荒芜,人去楼空。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永嘉场遭遇了“不毛之期”?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了孤立郑成功,发布“移海令”,沿海居民全部从山东省向广东省移动50里。温州沿海居民被迫向内迁移。“乐清迁大井,内迁三十里,弃玉环等岛,永嘉弃毛竹岭以东永嘉遗址,瑞安离海五里,平阳内迁十里……”永嘉场居民内迁,导致“盐场荒废,盐民无法产盐,价格高出数倍”。直到22年后的八月(1683),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克双率部下反清。10月,清廷开放海禁,命令沿海移民回乡。随着居民陆续回迁,永嘉场又开始繁荣起来。
从茅竹岭向西看,有一个美丽的水乡。
周浦和状元都是清代的傀儡镇。周浦是五都到九都的一部分,而冠军是五都到六都的一部分。民国时期,周浦、綦江、状元、相庄属永嘉县第三区,后属婺城区管辖。
1956年3月,綦江乡并入周浦乡,庄媛乡并入状元乡。1956 10经国务院指示,永嘉县乌丹区状元、周浦乡划归温州郊区管辖。1958 65438+2月更名为周浦和冠军管理区。1961时为公社,两个行政区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1961时划归乌丹区。龙湾和姚希是清代盖华乡五都和傅颖乡六都的一部分。1945年改组为金岙、新河、环溪乡,均隶属永嘉县二区永强区,三乡合并为1948年水心乡。
自古以来,状元和周浦都是永强地区的人到达温州城的必经之路。尤其是位于状元和龙湾之间的茅竹岭,成为了这条通道的咽喉。由于山的阻隔,人们越过茅竹岭,然后乘船或步行去温州市区甚至更远的地方。状元和周浦一带水网密布,建筑纵横交错,颇有江南水乡风情。每年春天,油菜花开满田野,一望无际。初夏,冠军周围地区的罗达山坡上,杨梅挂满枝头。秋高气爽的时候,温瑞塘河两岸的橘树结出了金灿灿的橘子。在唐河,人们正忙着采摘菱角。
“海城”:曾经的抗战前线
海城原名梅头。到了明代,虽然抗日军事纽带与永嘉场的盖华乡合作,但建制归属在《弘治温州府志》和《万历温州府志》中均有记载,均属瑞安县崇泰乡五都。《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都记载了清代的梅头,都属于永嘉县盖华乡。直到民国6年(1917)及以后才归属永强区,民国20年(1931)正式归属瑞安县第一区,分为前岗乡、后岗乡、埭头乡三个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乡与海安所乡合并,称海港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戴刚乡与海港乡分开设置;民国三十五年(1946)与海安乡合并,组成海港乡,直至建国前夕。
1949年8月,梅头乡9个村脱离海港乡。8月1950,埭头、东岙村脱离梅头乡。另外,海安乡分出陈岙、Xi岙、后洋三个村,埭头村又分为前安、后安两个村,组成埭头乡。1956年2月,梅头乡和埭头乡合并为长桥乡,同年夏重新设立梅头乡。1958叫梅头管理区;1961年叫梅头人民公社;1984,农村建制恢复为梅头乡;1986年,这里叫梅头镇。2000年8月,并入塘厦镇,改为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2006年8月5438+0龙湾区扩建,更名海城街道。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成了“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个地名背后有什么故事?据民间传说,梅头地名的由来与当地的“梅岗山”有关。以前梅岗山开满了梅花,梅头人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于是选择了梅岗山的尽头,定居下来。因为温州话习惯称港口、河流为“大岗头、码头”,所以人们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海城的由来与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朝廷为了抵御倭寇的入侵,在梅头建立了巡检司,并修建了城堡。因此,在龙湾区划调整中,考虑到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将湄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有九个“A”。为什么只有一个“六个A”
嘉宝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变法中首次提出的。王安石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推行,但以“A”为号的地名仍保留在龙湾区永强,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永强沿海地区自南向北有九个“甲”,其地名沿用至今,如一角钱、三家、四家、吴佳、齐家、八家等。一甲现在在天河区的司南那里,九甲现在也在街上,但是刘佳已经不见了。那么这个“刘佳”是怎么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出版的《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一幅永嘉田地图,在吴佳和齐家之间注有“此地历来为刘佳”的字样,表明其村落在清代中后期已经消失。据永强地区的老人说,在某个时代,刘佳有一个不孝的孙子,他虐待他的祖母。被举报后,县令判其抗命,并勒令全村搬走,以为不孝之人会退出。这个传说虽然没有时间和当事人的名字,但似乎是可信的(根据上面的《瓯海地名学》),因为宋元时期的人非常提倡孝道,经常惩罚不孝之人。沙城的族谱有明代孙的《村井沿革》(1544~1616)记载:“沿海居民若长二十里,昔以九为名,故古有驻海。它仍然被称为。如果你只有色眼和色眼,你就不再闻了。”从这篇文章可以推断,刘佳在明朝以前并不存在。
龙湾区的变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周浦、状元和龙湾、姚希和龙水,前期从温州郊区分析,后纳入瓯海区永强和瑞安梅头。龙湾区在明清时期属于温州地区永嘉县盖华乡的一都-四都、傅颖乡的五都-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亭南乡的二十都。民国时期,龙湾区分别隶属永强区、永嘉县乌丹区和瑞安县塘下区。
龙湾区目前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为北纬27° 48′~ 28° 1′,东经120° 43′~ 120° 55′。东临东海,北靠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相望。
解放初期,“分合”的区镇调整
解放前夕,1949年3月,中国* * *在永嘉县外的一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江北双溪县,江南永嘉县。双溪县辖罗浮、永林、沙头、溪口、林峰、连笔六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辖永强、兀颜姓、泽溪、林泽四个区。解放初期,林泽区改称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设立藤桥区、三溪区、永强区、乌丹区人民政府。
1949年7月,与原天河十二保险公司合并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辖埭头、上图、社门、石滩、邱寨、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乡政府进驻西门村一直到1958+065438+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和建设,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划定边界,将江北的双溪县和江南的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温州专员公署管辖,设立温州市郊区。1950,11年6月,永嘉县将藤桥分为藤桥和西岸两个区。合并后,江南各区乡建制如下:
1,永强区,乡镇建制:天河、天乐、贾立安、永康、永乐、齐家、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岭南、岭北、永昌、连山等15个乡镇和1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成了“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个地名背后有什么故事?据民间传说,梅头地名的由来与当地的“梅岗山”有关。以前梅岗山开满了梅花,梅头人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于是选择了梅岗山的尽头,定居下来。因为温州话习惯称港口、河流为“大岗头、码头”,所以人们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海城的由来与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朝廷为了抵御倭寇的入侵,在梅头建立了巡检司,并修建了城堡。因此,在龙湾区划调整中,考虑到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将湄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有九个“A”。为什么只有一个“六个A”
嘉宝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变法中首次提出的。王安石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推行,但以“A”为号的地名仍保留在龙湾区永强,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永强沿海地区自南向北有九个“甲”,其地名沿用至今,如一角钱、三家、四家、吴佳、齐家、八家等。一甲现在在天河区的司南那里,九甲现在也在街上,但是刘佳已经不见了。那么这个“刘佳”是怎么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出版的《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一幅永嘉田地图,在吴佳和齐家之间注有“此地历来为刘佳”的字样,表明其村落在清代中后期已经消失。据永强地区的老人说,在某个时代,刘佳有一个不孝的孙子,他虐待他的祖母。被举报后,县令判其抗命,并勒令全村搬走,以为不孝之人会退出。这个传说虽然没有时间和当事人的名字,但似乎是可信的(根据上面的《瓯海地名学》),因为宋元时期的人非常提倡孝道,经常惩罚不孝之人。沙城的族谱有明代孙的《村井沿革》(1544~1616)说:“沿海居民若长二十里,则过去以九为名,故古有驻海。它仍然被称为。如果你只有色眼和色眼,你就不再闻了。”从这篇文章可以推断,刘佳在明朝以前并不存在。
龙湾区的变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周浦、状元和龙湾、姚希和龙水,前期从温州郊区分析,后纳入瓯海区永强和瑞安梅头。龙湾区在明清时期属于温州地区永嘉县盖华乡的一都-四都、傅颖乡的五都-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亭南乡的二十都。民国时期,龙湾区分别隶属永强区、永嘉县乌丹区和瑞安县塘下区。
龙湾区目前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为北纬27° 48′~ 28° 1′,东经120° 43′~ 120° 55′。东临东海,北靠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相望。
解放初期,“分合”的区镇调整
解放前夕,1949年3月,中国* * *在永嘉县外的一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江北双溪县,江南永嘉县。双溪县辖罗浮、永林、沙头、溪口、林峰、连笔六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辖永强、兀颜姓、泽溪、林泽四个区。解放初期,林泽区改称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设立藤桥区、三溪区、永强区、乌丹区人民政府。
1949年7月,与原天河十二保险公司合并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辖埭头、上图、社门、石滩、邱寨、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乡政府进驻西门村一直到1958+065438+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和建设,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划定边界,将江北的双溪县和江南的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温州专员公署管辖,设立温州市郊区。1950,11年6月,永嘉县将藤桥分为藤桥和西岸两个区。合并后,江南各区乡建制如下:
1,永强区,乡镇建制:天河、天乐、贾立安、永康、永乐、齐家、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岭南、岭北、永昌、连山等15个乡镇和1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2.武潭区乡建制:南田、周浦、萝北、茶山、白象、慈湖、状元、三堰等9个乡镇1个县属武潭镇,区驻地在武潭镇;
3.三溪区乡建制:塘厦、郭溪、潘桥、熊茜、马桥、安夏、南山、赣榆、老竹、大岙,一县属曲溪镇。区驻地在瞿溪镇;
4.设立藤桥区、乡:双岭、屿头、杨怡、南雅、藤桥、智岙、朱樵、外东、户部、迪奥等十个乡、区设在藤桥乡;
5.设立西岸区乡:辖陈岙、洲岙、小源、古松、宝岙、黄坑、西岸、林洋、潘庄、泽雅十个乡。
1950、11至1956期间,根据上级指示,合并了部分小城镇(瑞安县梅头乡不变)。永强区十五个乡镇合并为六个乡镇;乌丹区9个乡合并为5个乡;三溪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藤桥区十个乡合并为六个乡;约旦河西岸的十个乡镇被合并成五个乡镇。
从“人民公社”到“扩镇并村”
为促进农村合作的巩固和发展,中共永嘉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于6月23日决定调整部分乡镇,1956+05438。1956、10期间,经国务院指示,永嘉县周浦、状元乡划归温州市管辖。当时温州市郊区的七个乡镇合并为三个乡镇,纳入两个乡镇,共五个乡镇。
1958年8月,永嘉县永强、兀颜姓、藤桥、三溪等江南四区全部改为人民公社委员会。1961年10年改为区公所,人民公社体制下放。管理区合并后的乡称为人民公社,村级称为大队。这一年,周浦和状元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并转回婺城区管辖。永强区办事处辖天河、海滨、白水、永中、龙湾、昆凌六个人民公社。瑞安县梅头人民公社隶属塘厦区办事处。
1982年4月,乌丹区状元公社和永强区龙湾公社划归温州郊区管辖,辖杨怡、双屿、新桥、黎明、南郊、状元、龙湾7个公社。1982,瑞安县梅头公社原居民由伊稀村迁至上图村新址。
1984年3月,温州公社改乡全面完成。除永中、白水、昆凌,郊区所辖的龙湾,瑞安县塘厦区所辖的梅头外,四个公社范围不变(包括永中,1980由公社改为镇),天河公社改建三家、庄泉、四家、齐家四个乡;海滨公社重建了永兴、沙禅、宁城三个乡,郊区所辖状元公社又分为状元和周浦乡。1984 65438+2月,龙湾区成立之初。由瓯海县永中镇分为状元、周浦、龙湾三个乡,状元、周浦均改为建制镇。龙湾乡和黄山、黄石村建立了龙湾镇、姚希乡、龙水乡。姚希乡和龙水乡也于9月1987改为建制镇。当时瑞安县塘厦区下辖的梅头乡也在1986改为建制镇。瓯海县下辖的永兴乡于6月1986改为建制镇;沙禅乡、白水乡、昆凌乡于1987年9月改为建制镇,沙禅更名为海滨镇,白水乡更名为永昌镇;三甲乡和齐家乡于8月1989改为建制镇,三甲乡更名为天河镇,齐家乡更名为沙城镇。
1992年开始撤区扩镇并乡。这一年,非县级区全部撤销,如乌丹区、永强区、郊区等非县级区机构撤销,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原称区)等县直属乡镇一级。当时瓯海区下辖的庄泉乡并入天河镇,四甲乡并入沙城镇;宁城乡被并入海滨镇。2001 1,永兴镇、海滨镇、永昌镇合并为永中镇,成为永中(大)镇。当时属瑞安市管辖的梅头镇,2000年8月并入塘下(大)镇,改为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
新世纪,龙湾的“新面貌”
2006年8月21日温州市政府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6 54 38+0]8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浙[2001] 5650,《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下发,将上图、伊稀、中兴、东门、埭头、石滩、玉门、邱宅、东溪、东城划分为前港、后港两个村和两个居委会10,瓯海区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昆凌镇。龙湾区周浦镇的周浦、上浦两个村,归鹿城区管辖。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区划调整后,龙湾区土地面积由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9.44万增加到29.77万。区划调整后,龙湾区内部进行调整,永中镇分为永中、海滨、永兴三个街道办事处。龙湾镇、龙水镇朱寨村并入姚希镇,周浦镇(周浦上浦村扩区时属鹿城区管辖)改为周浦街道办事处,梅头办事处更名为海城街道办事处。这样就有了永中、周浦、海滨、永兴、海城五个街道,状元、姚希、沙城、天河、昆凌五个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区位优势明显。新龙湾区,位于温州市东部,是温州的东大门,东临大海,通过温州半岛工程与洞头相连。瓯江以北,经温州大桥与乐清、永嘉相邻;鹿城在西边,与新市政府所在地隔马路相望。龙湾区交通便利,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贯穿其中,日益凸显浙南闽北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的地位。龙湾依山傍海,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著名的“中国文蛤之乡”和“中国杨梅之乡”。龙湾人文资源丰富,有姚希、唐代国安寺、宋代千佛塔、清代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迹。全国文保单位永昌堡也在龙湾。
龙湾区划调整后,资源整合、优势重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龙湾区作为温州的“工业强区”和副城区,地位越来越重要。全区拥有温州民科基地、温州工业园区、温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等省级综合工业园区和中心工业园区、滨海园区龙湾产业基地、蓝田标准厂房基地、海城水暖洁具生产基地、沙城食品机械生产基地、天河民用电器生产基地等八大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龙湾,蕴藏着丰富的滩涂围垦资源,给龙湾区带来了诱人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东扩和瓯江口地区整体开发步伐的加快,龙湾将成为温州大都市建设的主战场、城市副中心和未来城市的中心。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将在温州大都市的东方崛起,成为东海之滨一颗美丽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