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赞原文
白杨真的不一般,我赞美白杨!
汽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跳入你视野的是一大片黄绿色的地毯。黄色是土壤,处女地,几十万年前伟大的自然力成功堆积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色呢?是人类劳动战胜自然的结果,是麦田。
微风习习,翻起一轮轮绿波——这时候,你会真的佩服古人创造的“麦浪”二字。如果不是妙手,确实是炼成语言的精华。黄绿主宰,苍茫坦荡。这时候,如果不是并排的远山山峰提醒你(肉眼判断,这些山峰就在你的脚下),你会忘记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
这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感受可能是“雄伟”,可能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与此同时,你的眼睛可能会感到有些疲劳。你对当下的“宏伟”或“伟大”闭上眼睛,而另一种气味却在你的脑海里潜伏了五年——“单调”。是啊,对吧?有点单调,不是吗?
然而,在一瞬间,如果你突然抬头,看到前方很远的地方有一排树——不,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像哨兵一样傲然挺立,你昏昏欲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我当时发出了惊讶的叫声。
那就是杨树,西北地区很常见的树,但真的不是普通的树。
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茎直枝直。它的茎呢?一般是把手的高度,好像是人工的,十尺之内没有侧枝。它所有的分枝都是向上的,靠在一起很近,好像是人造的,已经成了一束,没有侧身逃跑的可能。
它的阔叶也是一片一片向上,几乎没有斜叶,更不用说倒挂了;它的皮肤光滑而有银晕,略带淡蓝色。这是一种不顾北方大雪的压迫顽强挺立的树。哪怕只有碗口那么粗,也努力向上发展,达到20尺的高度,巍峨不屈,迎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一种在西北很常见的树,但绝不是普通的树!
它没有摇曳的身姿,也没有弯曲的枝干。也许你应该说它不漂亮。如果美特指“摇曳生姿”或“侧身而逃”,那么白杨就不是树上的好女人。但它伟岸、正直、朴实、认真,不缺乏温柔,更不要说坚韧、耿直了。它是树上的大丈夫!
当你走在积雪正在融化的高原上,你看到这样一棵树或一排白杨傲然挺立在平坦的土地上。你认为树只是一棵树吗?你不觉得它朴实、严肃、坚强、不屈,至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你不觉得在敌后的广袤土地上,有坚强不屈的哨兵像这棵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守护着自己的家乡吗!
你不更进一步想,这棵枝叶紧密、奋发向上的白杨树,如今在华北平原象征着用鲜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吗?
白杨树不是普通的树。在西北很普遍,被忽视,就像北方的农民一样;有很强的生命力,打不破,压迫不了,和北方的农民差不多。我赞美白杨,是因为它不仅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也象征着我们今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淳朴、坚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人民,看不起人民,顽固倒退的人去赞美贵族的楠木(这也是直白的),去鄙视这种极其普通又容易生长的杨树,我却要大声赞美杨树!
扩展数据: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那些“巍峨挺拔,顶天立地,抗击西北风”的杨树,来象征顽强勤劳的北方农民,赞美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纯朴、坚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对那些“轻视人民,顽固倒退的人”投以辛辣的嘲讽。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
1916北京大学预科班毕业。1916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总编辑,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1928年去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月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和《林家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杨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