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起源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花园。私家园林最早见于东晋(4世纪)的邳江花园,当时称为“吴中第一”。此后历代园林兴盛,名园越来越多,尤其是明代。清末,城内外园林170余座,苏州获得“园林城市”称号。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在公元16 ~ 18世纪的鼎盛时期,苏州有200多座园林,保存完好的有数十座,使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顶峰,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造园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在鼎盛时期,苏州有280多座私家园林和庭院。

苏州地处水乡,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因水造园十分有利,附近太湖石丰富,适合建造精美假山。苏州历代繁荣,官富民殷,完全有资格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另外,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流传千古。无论是乡村民居还是官邸,其设计和建造都是细致而巧妙的。这些基本因素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

扩展数据: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后者以苏州为代表。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皇家园林以雄伟、整洁、富丽著称,苏州古典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典雅、写意著称。由于后者更注重文化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发展到后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维、建筑技法、人文内容等方面也大量吸收了私家园林的“写意”手法。

苏州园林人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山理水,种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碣、家具陈设和各种摆件,体现古代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一个诗情画意的文人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便可饱览山水”。

百度百科-苏州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