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
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黄河流域包括从巴颜喀拉北麓到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以及黄河多次改道涉及的河北、天津、安徽、江苏等地区。
黄河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流域大部平坦温暖,为早期人民生活、放牧、耕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使黄河成为连接中华文明融合发展、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然纽带。
黄河文化最早孕育于石器时代。从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有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有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中部有河北安次磁山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山东济南龙山文化,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晚期有山东泰安齐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众多史前文化反映了黄河沿岸农耕文明的发展,原始农业的稳步发展也为夏商周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公元前21世纪,在黄河下游建立夏朝,现在位于河南西部的嵩山地区。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杂居,突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发展出古代民族的雏形。
同时,王权政治的出现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黄河流域开始成为中央各大王朝和南方游牧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和基本经济区,成为中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社会文明进程的核心区。
黄河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繁盛一时。黄河流域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果。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尚书》等中华文明的奠基之作,都在这里完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儒、墨、道、法、军、农、纵的代表人物大多出生生活在黄河流域,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诞生在这里。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器物制造等领域都在黄河流域蓬勃发展,书写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