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的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10条。除火溪河和梓潼河外,其他主要支流均来自右岸。涪江流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开江、梓潼河、甬江、安珠河、小安溪河。山区占37.9%,丘陵占56.9%,平坝占5.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条支流对称分布。右岸有八条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左岸支流少且短。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0公里,形成不对称羽状水系。

霍溪河又名白马河,发源于白马藏族聚居区,藏语称为“多布河”、“多布河”。火溪河发源于平武县西北部色润坪大窝凼,源头海拔4233米,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河长1.654,38+0.9公里,河流较陡,平均比降21‰。流经平武白马、藏区、木佐、木皮等区乡至平武铁龙堡与涪江汇合。火溪河滩到处都是急流,上游河谷两岸经常可以看到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如悬崖峭壁间挂着百条银条,河谷中的藏民板房、村落掩映在山坡的树荫下,别具一格。这种建筑可分为三层,上层装物,中层住人,下层养牛羊。外面有一个回廊阳台和木制楼梯。霍溪河经过的地方山高谷深,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山谷立体气候分明,有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高山草甸,有乔木灌木和各种竹类植物。由于北方有寒流袭击,西北有高原阻隔,具有明显的冷湿亚热带气候特征。有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叉角羚、云豹、金猫等各种珍稀动物和白鹇、蓝雉、藏雪鸡、棕毛彩虹鸡、绿尾彩虹等珍禽。在拖绿的深溪里,在绿荫两岸的小溪里,在即将滴水的树上,总能看到大熊猫的身影。霍溪河下游左岸毗邻青川县唐家河大熊猫保护区,源区建有王朗自然保护区。

平通河,古称涟水、让水、青衣江,发源于平武县瑶琮山六角山顶东南麓的平强崖。瑶丛山盛产当归。以党参、石斛、贝母、天麻等药材命名。平通河出羌崖后,流经平武、江油两县的尹达、平通、桂溪、大康、让水、河西等镇,在江油县张明镇汇入涪江。平通河长126 km,流域面积1166 km2,平武平均比降16‰。进入江油后,河道逐渐变宽,坡度逐渐平缓,平均比降约为2.1‰。由于河流流经路透山、龙门山暴雨区,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400毫米,水量充沛,年平均流量达7.4亿立方米。河道洪水量和枯水量相差悬殊,相差1000多倍。平通河水资源开发较早,明代就修建了堰渠引水灌溉农田。

通口河又名盘江、郁江、白草,发源于松潘县岷山东南麓的雷宇,海拔4000多米。流经松潘白洋、平武寺儿、北川小坝、曲山等乡镇,经江油青莲从右岸流入涪江。河流长度145km,流域面积4160km2,河流平均比降9‰。河流上游山高林密,植被良好。河道在深谷中折迭,进入北川后支流发育,谷间多小型冲积盆地。由于通口河流域中下游地处路透山、龙门山暴雨区,水量充沛,年均总流量33亿立方米。由于河道较陡,采集时间短,汛期洪峰较大,根据历史记载,1902年洪峰流量为8000立方米每秒。通口河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量137600千瓦,仅次于霍溪河。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约2万千瓦。

芙蓉溪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涪江左岸的一条小支流。它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原源头杜家河,一个是东源头战旗河。两个源头分别发源于江油市新兴、新安、双河乡交界处海拔825米的破岩岩南坡和东坡。杜家河、战旗河南流向绵阳市游仙区太平场镇以北,再向南流向绵阳市。河流全长90.7公里,流域面积594.9平方公里。

安昌河发源于北川县城以南的龙门山千佛山南华岭,在山脊下分为两条支流,向东至北川古雷镇。南接安县茶坪乡,西接安县安昌镇。流入绵阳市涪城区,流入绵阳市涪江。安昌河长95公里,跨流域面积1180平方公里。中上游属于路透山、龙门山暴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约654380亿立方米。安昌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较早,中下游沿线引水工程较多。年平均流量37m?/s .

开江,又名中江,发源于安县西北海拔2700米的千佛山西麓的一碗水。河流长213公里,流域面积2620平方公里。流经安县、德阳、中江,至三台县铜川镇惠仁福江。开江中下游河谷宽,江面浅,两岸河漫滩众多,沿岸断续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坝。中下游属于春旱和夏旱的过渡地带,经常受旱。长江沿岸水利开发虽然早,但由于旱涝悬殊,上游没有骨干水库蓄水,每年春夏干旱严重。为解决抗旱保作物问题,1965 ~ 1967完成了人民渠六期工程。干渠经安县、德阳、中江至三台,灌溉涪江至开江之间丘陵地带的67.8万亩农田。1970至1974,人民渠七期完工。干渠沿龙泉山东侧,经德阳至中江,向东弯入丘陵地带,沿开江与蒋蒋分水岭东南进入三台县。随着两条干渠的建成,开江两岸数百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

梓潼河是涪江最大的支流,也是平武以下涪江左岸唯一的支流,流量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梓潼河,又名资江,发源于龙门山南麓江油县臧王寨潘琪山营嘴崖。其源头海拔1.700米,河长340公里,流域面积5200平方公里,占涪江流域面积的1/7。梓潼河经江油二郎庙、小西坝穿宝成铁路,从河口进入甘通县低山深丘区,经咸丰、骑龙绕过童宁县西部,从交泰进入三台县东北部,折进盐亭县,经玉龙镇再进入射洪县,在独佐山脚下汇入涪江。由于涪江在都佐山下向南弯曲90度,梓潼河每到汛期便如箭一般直奔都佐山而来,所以梓潼河古称佘江。梓潼河年均径流量约4.7亿立方米,仅为潼口河总径流量的1/7。虽然总径流量不大,但历史悠久,市内年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是涪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最大洪峰流量达到了8580立方米每秒。梓潼河中下游也是涪江水资源开发最早的地方,从唐代就开始修建引水工程。

发源于中江县铜山的邕江,河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09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5亿立方米。邕江流域降雨量约800毫米,且土地复垦率高,森林覆盖率差,裸露山体和山脊多,水土流失严重。蓬溪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7%。流域主要农业生产深受春夏伏旱影响。在严重干旱的年份,人畜饮水困难。是著名的老旱区,十年九旱。随着人民运河第六期和第七期的完工,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邛江河又名大安溪河、安珠河,发源于乐至县北三星桥,经遂宁、潼南等县市,到达重庆市铜梁区安珠镇涪江。这条河长237公里,流域面积45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1.91亿立方米。该地区水资源贫乏,平均每亩耕地贫瘠。邛江流域垦殖率高,全流域森林覆盖率仅4%左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四川盆地干旱区具有代表性。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制约了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市水土保持办公室对邛江流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全面调查,将邛江流域列为重庆市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经过几年的小流域管理,情况有所改善。琼江是第三级支流中最早的河道。渠化通航工程于1956开工,于1976竣工。国家投资300万元建设14座梯级船闸,通航里程150公里,年通航能力12 ~ 20万吨。潼南县高肯电站堤防采用20吨级升船机,提升高度20.4米,是我省内河运输最高的航运台阶。近年来,由于水运发展停滞,邛江运河的通航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小安溪又名杜林河,发源于永川区八岳山东麓永兴乡白龙洞,流经永川、大足、铜梁、合川,在涪江入海口3公里处汇入涪江。小安溪河长170km,流域面积172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该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工农业生产发达。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天然气等。这个地区的交通很方便。永川至合川沿江有公路,成渝铁路穿越上游。木船和小摩托艇可以在中下游通行。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蔗、柑橘和茶叶。工业包括采矿、炼焦、炼铁、造纸、丝绸、制糖等。沿河有许多工厂和矿山,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下游主要河流水体中苯酚、氰化物、氟化物和砷、汞、锰等有毒元素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其他大部分物理指标也超过国家标准,导致河流中鱼类大量死亡,人畜不适宜饮用。小安溪是涪江流域水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支流。

图们江,发源于茂县中部的兔子岭,向东流经图们地区的四个乡镇。流入北川县城,在涪江支流口汇入清涧河。源头海拔1733米,出口海拔890米。境内流量长37.8公里,多年平均出境流量12.33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2.96立方米每秒,每公里坡度20.36米,集水面积497.2平方公里,有20多条稳定流量大的支沟。多年平均输沙长度62.54万吨,输沙率167.7kg/s,含沙量1.504g/m3。涪江主要支流列表:河名、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河长(公里)、一级、二级、二级火溪河1490-19-平通河166-126-通口河465438+ -1303-80安昌河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