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安源”名称的由来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支苗族在凭祥繁衍生息。战国是楚国。秦调到九江郡。汉高祖在张羽宜春县西部。三国吴保定二年(267),位于宜春县西部的平乡县,因多产绣线菊而得名。它属于安城郡。隋开帝十一年(591),属袁州,大业初属宜春郡。唐武德五年(622)属袁州,天宝元年(742)属宜春县,甘源元年(758)属袁州。元元镇元(1295)升任萍乡太守,属元州道。明府是一个县,隶属元府。1912省直属。1914属于庐陵路。1926涪陵省。1932属于江西第八行政区。1935属于江西第二行政区。1949年7月,萍乡设市,郊区仍为县,袁州分区。9月,撤县设市,划归袁州地区。1952转南昌地区。1958转宜春地区。1960平乡县改为市。1970晋升地级市,省直管。1976萍乡市有城关、湘东、上栗、芦溪四个区。吉安地区莲花县1992。1993城关区更名为安源区。1997年,撤销上栗区、潞西区,设立上栗县、潞西县。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汉高祖刘邦时属宜春县,三国保定二年(267年)设萍乡县,县内设鲁西古港。唐武德二年(619),县令由鲁西古港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知府府)。唐朝贞观元年,属江南西域道袁州府,镇远(1295)萍乡由县升格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为县。清属江西省袁州府。民国三年(1914),属庐陵路。15年,直隶省。20年,属第八行政区。24年,为第二行政区。建国后属南长区,1959年6月更名为伊春区,萍乡属之。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特区管理。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1971年,经江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四个区。2005年辖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经国务院批准,莲花县于2005年8月由吉安地区划归萍乡市管辖1992)、安源区、湘东区以及省级安源经济开发区,30个建制镇、29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