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绍武的德性与艺术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这些书法作品被赋予了别样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你阅读它,欣赏它,思考它。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你就像在读一本感人的书,听一位受过教育的长者有意义的谈话。这就是艺术,这就是真正艺术的魅力。
晚年,王先生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和练习绘画。妻子笑他“八十岁学唢呐。”他相当认真地回答:“画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他把一个芥子园的皮扒下来,临摹了很多前人的画。这幅画虽然幼稚,但并不令人钦佩的是,大量的画作,尤其是出自九十多岁的人之手。这些画和书法作品一样,是王先生留给后人的一组宝贵财富——既是艺术财富,也是精神财富。
四
王先生终其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最突出的是对人才的关怀和对其后期学业的支持。对于那些好学然后穷的年轻人,他一直都很同情,很照顾。他一生帮助和支持了很多年轻人,很多人后来都成了人才。平时每次遇到前来求教的人,他都是尽心尽力的给予指导。他虽然不擅长长篇大论讲课,但态度很诚恳,每次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挺容易让人有感觉的。对于那些研究书籍的人,他经常提出自己的邀请和创作作品,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鼓励,所以他的许多墨宝都被赠送了。他对这一举动深感欣慰,从不吝惜。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但我的丈夫仍然关心和信任我,他给了我很多次墨宝。那时候虽然不太懂,但是我理解老公的善良,所以一直珍藏着。“文革”中,人随时会被抢。当时我书柜里的书大部分都被毁了,但魏老师的《墨宝》却一直保存得很好,成为我今天最珍爱的收藏。
王先生爱才爱才,非常珍惜人才。除了支持年轻人,王先生还与许多文化人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张大千先生几次路过兰州,每次拜访张先生,推心置腹的交谈都十分投机,互赠字画留念。著名画家赵望云、赵希言是王先生家的常客。他们每次来都谈笑风生,满脑子都是春风。刘二儿、范、裴建准、水子都是刘二儿先生的好朋友。当他决定建造五泉山公园时,刘先生尽力给予财政支持,以帮助他取得成功。黄舟在兰州工作期间,很尊重王先生的学识,经常上门求教。梅兰芳和程是王先生在北京时的密友。他们来兰州演出,前呼后拥,却不忘送票给特邀的王先生观看。先生重视和尊重他的朋友,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们。甘肃书法家魏真,书法风格独特,书法出众。王先生真诚地尊敬他,每个人都钦佩他。他对人才毫不嫉妒,德高望重。
同时,王老师对待底层的人总是和蔼可亲,和蔼可亲。很多底层的普通人都爱王先生。王先生家乡的人们很佩服王先生的名气,同时也很喜爱他的书法。他家乡的人经常带着家乡特产来看望老人。尤其是王先生一生爱花。村民们从遥远的家乡搬来一盆盆鲜花送给老人。老人非常高兴,并归还了书法作品以示感谢。村民们带着喜悦和满意回来了。先生仍意犹未尽,他还写了一首诗来纪念它:
我喜欢在我的家乡让鲜花盛开和放松。
亲戚喜欢我的字,满院送花。
老年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消磨时间。
换鹅讲故事,花儿迎香。
千百年来,风也是王道。
——任绪春与村民交换鲜花,朗诵此诗留念。
王先生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曾经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解放后,大部分拿出来支援国家建设,他过着非常简单朴素的平民生活。他平时每月的消费,除了很简单的饮食,就是抽几根烟,喝少量的烧酒,买点宣纸。他的很多临时作品都是写在旧商标纸或者贴窗户的光面纸的背面。偶尔弄点好宣纸,是他最开心的事。他会三思而后行,而这个时候,总会有优秀的作品出现。这个时候,会是老公最得意的时候。
除了参加CPPCC和文史馆的会议之外,王先生通常过着隐居的生活。偶尔他那1.8米的身材出现在屋前的门廊下,安静地坐在一个木塌上抽着烟,邻居过来都会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叶巍”!他友好地笑了笑,点了点头作为回报。这时,你会自觉不自觉地生出一种敬意。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