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知识

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欧洲封建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央集权的程度。在中国封建制度下,中央集权相当集中,几本书处于人治状态。君主的权利几乎是无限的,他对地方政府有很强的统治权。地方长官只有统治权,没有领土权。然而,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下,君主只对自己的领土拥有直接主权。欧洲的封地到处都是,在几本书里,整个领土都被分封了。地方长官是领主,领主的土地不能被君主直接剥夺。当地平民首先效忠当地领主,然后当地领主效忠君主。君权的集中不够,完全建立在封地领主的忠诚之上。

Ps:中国政治独立,宗教基本没有进入统治阶级;在欧洲,政教同时拥有统治权,甚至教权也凌驾于政权之上。

1,中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国情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设计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确保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们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国情是什么?

1,中国是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不是一个工业大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是我们的一大劣势。但是,利弊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从人口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粮食的角度来看,农业大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特别是中国,拥有世界上1/6的人口,是一个人口大国。没有农业大国的优势,我们将难以确保粮食自给自足,更不用说向其他国家提供粮食援助了。

我们应该看看世界,看看中国。

当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时候,粮农组织在2006年6月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震惊了世界。根据该报告,世界正面临3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有40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急需国际社会的粮食援助,否则可能面临饥荒。美国媒体报道,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只能勉强满足人们50多天的需求,已经跌破粮食储备70天的安全线。这些警告是否言过其实?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如何?

根据粮农组织公布的名单,有26个非洲国家(安哥拉、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尼日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和65,438+00亚洲国家(阿富汗,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朝鲜,黎巴嫩,蒙古,尼泊尔等。).

这份名为《农业收成预测与粮食状况》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已成定局,全球粮食产量估计仅为201.3亿吨,与2004年的26.8亿吨相比,这是连续第二年下降。美国农业部对全球粮食产量的预测更加悲观。它认为2006年将只有6543.8+0.984亿吨,这意味着将有大量的缺口需要往年的粮食储备来填补。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其战略意义也不可低估。目前,世界粮食分布不均是一大特点。世界上有近15亿公顷耕地,近1/2用于粮食生产。从大洲来看,世界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粮食出口国主要集中在10多个国家,而进口国数量为100多个。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仅是粮食储存大国,还控制着世界粮食出口的8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耕地资源,生产出远远超过本国消费的粮食,这些粮食成为别国政治经济干预的“武器”。

世界上一些地区目前的粮食短缺有四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地理因素。土地退化,耕地减少,人地严重失衡,无法满足粮食供应,导致许多国家常年粮食短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第二是自然灾害。异常炎热干燥的天气使世界上许多产粮国不同程度减产。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前所未有的洪水,导致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没有饭吃;在尼泊尔,约有45 000人受到干旱和洪水的影响,迫切需要外部粮食援助。异常天气还对苏丹和东非一些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当地农民的贫困生活雪上加霜。

第三,政局不稳,战乱不断。伊拉克、阿富汗、苏丹等国受到地区冲突和安全局势恶化的影响,许多当地居民正在等待国际粮食援助。

第四是政策因素。国际市场政策和国家发展政策不科学,甚至背离人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盲目鼓励产业发展,形成社会畸形格局。不仅工业产品不能吃,有些工业生产还依赖农业,消耗粮食。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在粮食问题上一直为世界所关注,并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上个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莱斯特·布朗写了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大肆炒作“中国粮食威胁论”。在邻国日本,也有声音不断担心中国人会“吃掉”他们的食物。

事实是,中国不是被别人养大的,而是养活了世界上很多人。25年来,全球2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来自中国,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加到5亿吨,不仅用事实回答了布朗的问题,也赢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方“中国对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贡献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的赞誉,同时也让所谓的“中国粮食威胁论”不攻自破。

2006年是一个分水岭,从那以后,中国停止接受联合国的粮食援助。九月,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说,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报告说,2005年中国对外粮食援助比前一年增加了2.6倍。中国对外粮食援助的主要对象是朝鲜,其他受援国是利比里亚、几内亚比绍、斯里兰卡等10以上国家。

根据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约有1/5的国家处于粮食短缺状态,那么这种情况会蔓延并导致世界范围的饥荒吗?瑞典农业科技大学粮食专家约翰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饥荒问题的核心是有多少粮食可以满足目前的人口需求。不同国家的专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统计。比如美国有一本书叫《拯救之道》,认为世界上只有5亿到9亿人,其余的都是“多余的”,应该淘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计算出,世界上耕地的潜在供应量为360亿人。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粮食供给的极限人口应该在11亿左右。

约翰松认为,从全球来看,目前的粮食供应基本可以满足需求,未来几年也是如此,但只要粮食供需失衡不消除,饥荒在一些国家就会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他还指出,饥荒引发的动荡,如移民,反过来会影响到生产和出口粮食的发达国家,这样全球饥荒就不是危言耸听了。

在我看来,中国的劣势不在于是农业大国,而在于不是农业强国。如果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农业国家,它不仅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可持续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且将在世界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达国家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通常在10%以上。190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比例为10%,1995年下降到6.3%,2006年下降到5.5%。2006年有所增加,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业投入最大的一年,但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很多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出现了政策执行断层、基础设施断层、科研断层、农业技术推广断层等问题。

6543.8+03亿人口中,70%是农民,但农民素质很低,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

除了少数机械化的大农场,广大农村仍然使用铁犁、木条和牛,生产工具极其落后,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本质区别。

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部分因四季耕种无法休耕,导致土壤肥力极薄;有的人因为远离水源,没有灌溉条件,自古以来就是种田、放牧、靠天吃饭;有些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和盐碱化。

除水稻、小麦、玉米等良种已在部分农村推广外,大部分五谷杂粮仍使用普通种子,沿用传统耕作方式,农产品产量和科技含量极低。很多地方连一台像样的机器都没有,农产品加工的增值转化能力极其微弱,甚至几乎等于零。

农业组织化程度很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分散,无法进行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山村耕地有限,不适合大规模养殖。但是,辽阔的平原,东边也是一片麦子,西边也是一片玉米。田间管理极其粗放,短期行为严重,既没有规模效益,也没有长远效益。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土地产出率很低,农产品成本高、质量差,价格呈下降趋势。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农民还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2.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是主要公民。

印度

参考资料:

/sort.asp?出价=8(印度网站导航)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它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十亿人口和数百种语言。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的地形分为三部分: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尼泊尔西部的中印边界,恒河平原在北部,德干高原在南部。

“印度”这个名字来自梵语,以印度河命名。印度人自称“bharata”(/BHārata)。与印度接壤的国家有孟加拉、缅甸、中国、不丹、锡金(印度已将其并入自己的国家,不再视其为邻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况且,从印度的角度来看,阿富汗也是它的邻国之一。

目录[隐藏]

1历史记录

2政治

3个行政区

3.1状态

3.2共同领土

3.3国家资本

4地理

5经济

6人口

7文化

其他8人

9外部链接

[编辑]历史记录

参见:印度历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来自西北的雅利安部落入侵这里;他们与当地人的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此后,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这片土地,随后是12世纪到达的土耳其人和15世纪末到达这里的欧洲商人。

在击败当地的莫卧儿帝国后,英国在19世纪成功获得了整个印度的控制权。莫汉达斯·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最终在1947年为印度赢得了完全独立。次大陆最终被分为“世俗”的印度和较小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

尽管印度的经济成就显著,但她仍面临许多挑战,如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领土冲突、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贫困以及印度的民族和宗教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