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干燥;春秋短风大,时有沙尘暴。为什么历代王朝还都在这里建都?
历代都城的选址多采取“相衬”的方式
“致胜”等风水原则是重要依据。形胜指的是山川、地理形势、优势产品等自然环境。北京古城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首都。在中国,关于朝代的位置和都城有风水和易学之争。正所谓“自古建都之地,深得民心,前无古人”。
但明清以来,古都北京的风水神韵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就其自然条件而言,在北京,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出版的《帝都风光简介》记载“帝都在西,古木深林,春之雄伟,夏之昏黄,秋冬古木林,遮天蔽日……”。当年北京周边松林茂密,路上只能骑一个人。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在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泉水常年涓涓,很多地方“泉水从地下涌出,一劳永逸”。今天北京的形状是胜利的,可以说地形还在,但是面貌不一样了。
在过去的50年里,北京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首先,在“炼钢铁”、“向山河湖海要粮”的口号下,乱砍滥伐,烧炭烧荒,连北京植物园的珍贵植物也一度被破坏,种上了粮食。然后是北京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树木的匮乏,植被的破坏,生态的恶化,水面的急剧下降。随着大多数护城河变成地下河,西直门以北的太平湖被改造成地铁用地,北京城的水域面积急剧减少。
由于各种原因,北京的绿地面积也急剧下降。再加上京郊和西北各省的植被和树木受损严重,“沙尘暴正在逼近北京”的预警已经成为严酷的现实。近年来,北京夏季气温超过了曾经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很可能与上述人类不适当的活动有关。近年来,随着电力和通信特别是移动电话的快速发展,物理污染中最严重的电磁污染日益严重。面对很多类似的问题,老人们常说“风水走了”,未必是迷信。
在城市建设中,第一环具有战略意义
节日就是选址和策划。一般是先建中国的城市,再建城市圈。元朝是少有的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迁都的都城。
选址和规划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原则。风水理论也叫“方位理论”。北京的位置很有讲究。北京的位置,无论从朝阳还是正阳看,都是“背山面水朝阳”。“相土尝水”也是建筑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通俗的“水土不服”,主要是水土质量的问题。清代注重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认为,水质好的标准是“其味贵而甜,其质贵而淡”。他曾命内务府特制银桶,与天下名泉水质相抗衡。结果发现,只有北京的玉泉水和承德木兰围场附近的伊浔水水质最轻,口感较甜。为此,甘龙还专门写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
明清北京精致的风水格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之最。在明清北京城的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运用了易学中极其丰富的文化取向和象数寓意,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风水的理论基础。
老北京的取水口很多,比如北郊的积水潭水关,西直门南的金水河水关。故宫护城河俗称“桐梓河”,其进水口在桐梓河西北角西侧南侧,为双洞隧道;故宫金水河进水口(在正五行中,西方属金,从西方来的河叫“金水河”)是神武门西沿桐梓河南岸的单孔隧道。都在西北,也就是“天门”方向。北京内城水系的出水口都在东南方向,也就是“帝湖”(入通惠河)方向。根据风水的概念,水主宰财富,水来的地方叫天门。若源不见,谓之天门。水到哪里,就叫本地户。如果不去,就叫本地户。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家庭的关闭象征着取之不尽的财富。相应的,在建筑设计上,北京内城墙西北角和桐梓河西北角外缘缺了一个角。西北天门方向缺一个角,称为“缺天口”,象征天门的开放。进水口和出水口都是暗道,分别象征着天门的开启和地下户的关闭。
明朝迁都北京时,元朝的北城墙往南缩进了不少于五里。而且为了避开广阔的太平湖,西北方向的墙缺了一角。其原因与桐梓河西北角外缘相似,都与入水口空间方位的安排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以水象征财富,不一定是迷信,只是吉祥语,不难给出科学解释。所谓“水主财”,就是水多的地方地面资源丰富,人民富裕;相反,地面资源匮乏,人民贫困。把西北的天门和东南的帝湖分别作为进水口和出水口,是因为我国的地形整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水流比较顺畅。
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保持古都风貌”的问题日益迫切。然而,许多现代建筑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位于北京西站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门口的大亭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这个亭子是仿景山五亭中位于最高峰的“万春亭”而建的。不同的是,景山上的“万春亭”是木结构,而西站的亭子是钢架结构,据说重达700多吨。把景山上的“万春亭”照搬到现代建筑上,与其文化内涵大相径庭。
北京很多古建筑都有故事和渊源。景山,明初称“镇山”,起着“镇王琦”或“王沙气”的作用。据说下面埋着元朝的宫殿。后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称“万岁山”“景山”。据《北京情况简述》,“紫晶是日本人,据说日本也在北京。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五座山形(五座山峰)要托住天上的太阳(五气)。”这五个亭子生动地塑造了“景从日本来,词在北京”的意境。
但这里的“太阳”并不是真的指天上的自然“太阳”,而是象征地上北京的“太阳”,即所谓“天子”,景山中的“京”字,既是“日”在“京”之上,“京”在“日”之下。唐代诗人王波在《王腾亭序》中写了一首诗“望日安”。之后,人们把《太阳下山》比作京都。
“万春阁”建在北京最重要的南北“中轴线”上,象征天子的正位。建在北京的制高点上,也象征着天子权力在人间的至高无上;此亭名为“万春亭”,象征着以正为中心,天子为国,万古长青,代代相传。
《名和亭释》载:“亭,停,亦人停聚。”火车站是过往旅客的聚集地,其主要功能应该是方便旅客快速准确地上车到达目的地。把这么大的亭子放在这么高的门口,乘客心里想的是什么“停”在上面?论建筑心理学,把一个重达数百吨的庞然大物放在一个比大楼还大的门口的横梁上,给人什么安全感?论建筑经济学,造一根能支撑这么重的楼的梁有多贵?更何况,在保持北京古都风貌上,甚至在建筑美学上,也是一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