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寺庙?

北京大约有50座寺庙。

让我给你介绍一些寺庙。

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巨寺,位于宣武门外轿子胡同南端东侧,占地约6700平方米。它建于初唐时期。原名民众寺,明代改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5)重修后改名法源寺。

这座寺庙坐落在四个朝南的院子里。第一个入口是天王庙,里面供奉着四大天王的雕像,一个布袋和尚和一个铜像。二是大乘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普贤,为明初造像。在劫厦梁上,用甘龙的御笔悬挂着“法海贞元”的匾额。第三个入口是观音阁(又名闽中台),陈列历代石刻。亭后是毗卢殿,供奉明代青铜五面佛像。其中四面佛有四面,上一面是毗卢佛。然后是大悲神坛,里面陈列着唐五代写的经书和宋元明清的经书。金思是藏经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东汉、东吴、北魏、北齐、隋唐时期的石雕,其中唐朝享有的三年造像最为珍贵。法源寺历经火灾、地震、战争等破坏,多次重建,但寺址未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专款进行了第二次修缮,在这里建立了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会议在这里举行,1980年年鉴中的一尊真和尚雕像在日本回国后在这里展出。现在该寺是北京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东入口,历代帝王庙的东面。它是北京著名的寺庙之一,现在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广济寺建于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明日顺年间,和尚普惠重修。明成化二年(1466),命名为“弘慈广济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加御碑文和“观音”,塑释迦牟尼等镀金佛像。庙里有一棵老树,旁边的石碑上刻着铁树之歌,是龙皇帝所作。大火之后,这座寺庙被多次重建和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和1972进行了两次大的修缮,使古刹恢复了昔日的魅力,保持了其宏伟庄严的风貌。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潭柘山山腰,距市区45公里。潭柘寺始建于金代(265-420),当时称为卡夫卡寺,唐代称为龙龙泉寺,金代重建后称为大满居济寺。它建于元、明、清三代,清康熙重修,名为云岫寺。寺庙的名字在不同朝代都有所改变,唯独潭柘寺的名字流传了很久。潭柘寺因寺后龙潭,山上柘树而得名。

北京有句话叫“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可想而知,这座寺庙是古老的。潭柘寺建筑布局分为三格:中路为佛殿——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这组建筑里有许多古董和美丽的传说。如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言公主的雕像。

据说妙言公主曾经剪过头发,并住在这里。每天早晚把砖磨坏,时间长了。大雄宝殿东侧还有一棵古银杏树,俗称“御树”,西侧对称的一棵叫“汪裴树”。路中间的松树特别粗壮,高耸入云,还有婆罗洲树、玉兰树等名贵花木。从后厅可以俯瞰整个寺庙景观。还有一条石鱼,潭柘寺之宝,在寺内龙王殿的画廊里。是一条长约1.5米,重75公斤的大石锅鱼。这种鱼从远处看像铜,打一下能发出清脆的音乐。古人说它是南海龙宫的珍宝。其实是一种含铜量很高的陨石。原来的石锅鱼已经被破坏了,现在的石锅鱼是复制品。

东路是皇宫,清朝皇帝出行休息的地方。最著名的道路是人们常说的刘备亭。亭内悬挂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益亭”横匾。看起来是南有龙头,北有虎头。泉水流入沟渠,通过曲折的水槽流出。刘备馆的水槽宽约10厘米。如果将酒杯放入水槽中,酒杯会随水漂流,游客可以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拿杯子吸酒。北京有四个这样的亭子,其中以潭柘寺和中南海的流水声最为著名。

在西路上,散布着一些圆形和方形建筑的佛寺,庄严而美丽。最高处是观音殿,殿角系着铜铃,微风发出清脆的声音。

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东麓,建于元至顺年间,原名碧云寺。明郑德十一年(1516),对该寺进行了扩建,改建为寺庙。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了金刚宝座塔和罗汉殿。新中国成立时,这座寺庙已经破败不堪。65438年至0954年,人民政府下大力气对孙中山纪念馆进行了整修和重建,使寺内建筑焕然一新。

走进碧云寺山门后,有两尊明代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各高4.8米。两侧建有钟鼓楼,正面是国王庙。大厅里的四个国王的原始雕像高2.5米。传说他是弥勒佛的替身,所以后世的雕像都是供奉弥勒佛的。这尊青铜密钦佛像是明代制作的。从天王殿进入是庭院的第二个入口,庭院是整个寺庙的主体。大雄宝殿有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雕像,也有唐玄奘佛经故事的雕塑。大殿是木结构的阿明王朝建筑,里面的佛像、雕像和藻井都极为精美。

寺庙南院的主体建筑是罗汉殿,殿顶有五座小白塔(四周,中间一座略大)。殿内有500尊木制镀金罗汉像、7尊佛像和一尊一尺多高的济公像。关于五百罗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参加第一次或第四次聚会的五百男僧人;二是经常和释迦牟尼一起听佛法的五百弟子。碧云寺罗汉堂的五百罗汉是按照乾隆皇帝亲自拟定的名单和顺序排列的,每尊罗汉前面都有一个彩绘的金字招牌,上面写着罗汉的名字。乾隆皇帝给自己取名叫罗汉,他的名字叫破邪见。济公在罗汉堂没有座位的说法是他来晚了,500个座位都坐满了,只好待在梁上。

500罗汉堂北面是普明觉妙堂。1925三月12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的灵柩停放在那里。1929年5月,灵柩移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他的衣服被封在金刚塔基座的拱门里。1954年,对寺庙进行了修缮,改造成孙中山生平陈列室。寺内有孙中山半身像,还有当年苏联政府赠送的玻璃棺材,厅内还有孙中山先生遗嘱等资料。纪念馆两侧有两个展厅。第一个房间展示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的资料和照片。第二个房间展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活动的资料和照片。

卧佛寺

卧佛寺位于西山北首牛山南麓,距市区约2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原名窦律寺,又称寿安寺。后人弃之而建,庙名随朝代更替而变。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普觉寺。因为唐代寺庙里有一尊檀香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到了元代,寺内铸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铜像。因此,大多数人都称此寺为“卧佛寺”。

据元朝的记载,当时铸铜50万斤,雇工7000人。铜佛长5米,横卧,头朝西、朝南。左手自然平躺在腿上,右手弯曲手臂托住头部。有12觉远菩萨坐在卧佛后面。他们的面部表情沉重而悲伤,构成了婆罗洲树下释迦牟尼涅槃的一幕,向12弟子讲述未来。在寺庙的正面墙上,有一块“自在”的横匾。此外,寺内还有几棵波罗树。每到春末夏初,白花盛开,花朵像无数白玉宝塔倒挂在枝叶间。

大钟寺

大钟寺位于西郊的北三环。原名觉圣寺,因500多年前的永乐大钟而闻名,故称大钟寺。该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山门青石匾四周雕有九条飞龙,正中是雍正御笔“简佩筠觉圣寺”,是建寺时的真迹。朝南的寺庙依次是影壁(已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大钟楼、东西藏经楼、祠堂。

钟在寺庙后院的钟楼里。建筑高度16.7米,上圈以下四面开窗。相传该铜钟为明代永乐年间姚所铸,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钟高6.94米,最大直径4米,深0.7米,总重46.5吨。它被称为“中国钟王”,几英里外都能听到它的钟声。《华严经铸钟内外》共80卷,共23万字,均为楷书,故又称《华严钟》。

目前,在大钟寺有一座中国古钟博物馆,陈列着近百件古钟,包括原始社会末期最古老的永乐钟和陶制钟。在大钟寺的几个大厅里,陈列着大钟寺历史沿革展、中国古钟发展简史展、中国铸造技术发展简史展、永乐大钟历史沿革展、永乐大钟佛教铭文展。两侧开放为“钟廊”,陈列历代古钟。

云居寺和石景山

云居寺位于房山区石景山,距市区75公里。历史上是佛教胜地。云居寺,又称西域寺,始建于隋大正年间。寺门朝东,寺中路原是六进殿。前面是天王殿,楼梯是毗卢殿。寺庙两侧是鼓楼和钟楼,然后是释迦牟尼殿、奇谭殿、药师蓼、弥勒殿。在这些大殿的两侧,还有僧房、文殊殿、方丈等附属建筑。云居寺的最高点是大悲殿,与法堂、藏经阁融为一体,形成全寺最大的殿宇。

云居寺最著名的是方山石经,是中国唯一的石刻大藏经。经书刻在石碑上,藏在九个山洞里。房山石经,隋刻,明成,历时千年,堪比你的世界杰作。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云居寺收藏的石刻经卷进行了发掘整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石刻经文有14278部。

1961年,国务院将云居寺遗址、两座辽塔、八座唐塔、藏经洞、石经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为保护这些珍贵文物,辽代北塔相继进行了加固修复,并修建了藏经楼保护石经,决定于9月9日9时09分举行,199。

天宁禅寺

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滨河北路,建于辽代。天宁寺在北魏孝文帝时叫广林寺,隋仁寿二年改名鸿业寺,唐代为天宁寺。后来又重建修缮,寺名也改了好几次。明永乐二年(1404)更名为天宁寺。

天宁寺塔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古典建筑。也是中国典型的密檐砖塔。据文献记载,这座塔在隋代就已存在。但现存的天宁寺塔建于辽代。部分细节在明清时期重建。历经900多年的考验,这座塔依然完好无损,美轮美奂,确实是当今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文物之一。

天宁寺为八角形13层实心砖塔,檐密,总高57.8米。它建在一个大的方砖平台上,有两个八角形的底座,底座上方有一个平座,平座上方有一个三层的莲花基座支撑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即13层塔檐在上,檐下应用仿木结构的砖双抄斗拱。每座塔的屋檐自下而上递减,每层都绑有风铃。塔顶以一座宝顶形状的“宝塔”结束,是佛教的象征(宝塔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被推倒)。

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石景山翠微山南麓。该寺始建于明四年(1439),完成于明八年(1443)。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以其精美的壁画而闻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法海寺大雄宝殿有九幅壁画,其中佛龛后墙上的三幅是壁画中的珍品,画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中间的隐观音画半裸,肩上轻纱,胸部扭曲,右膝弯绕左腿而坐,右臂轻放于颈上,神态恬静肃穆。大殿两侧,如来佛、天妃等。,以莲花为支撑,以牡丹、玫瑰、菩提、芭蕉等花卉为背景绘成,画面充满祥云,很像传说中的梵天佛国境界。殿后两侧是慈禧太后、天龙八部、鬼影人等36人。数字高达1.6米。这些壁画是明代壁画的杰作。除壁画外,寺内还有150多幅寺史展览照片及其他壁画。

红螺寺

红螺寺位于怀柔县城北7公里处罗红的太阳山下。在寺庙西面500米处,有一处泉水,名为“珍珠泉”。据说春天有两只大蜗牛,颜色深红。每当夕阳西下,蜗牛吐出一团火焰,红光闪耀,数百里外都能看到。罗红和红螺寺就是以此命名的。罗红死后,它被埋葬在寺庙里,并建了两座宝塔来纪念它。

红螺寺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代改为“护国府”。公元1663年,康熙帝来此修山亭,立王座,植果植竹,寺庙规模扩大。当时寺产3.65万亩,僧人300余人,寺场占地4平方公里。解放后,这里曾有一所师范学校,直到80年代初。近年来,它被大力修缮并开辟为新的旅游景点,并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正门台阶两侧有两座古塔。据说这四座古塔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依然雄伟壮观,枝繁叶茂,树干直径达1.6米。此外,寺内还有近千年的银杏树、松树和紫藤。每年春天,一簇簇紫色大理石花纹的紫藤花挂满枝头,浓郁的花香溢满整个寺庙,是北京最有风景的景点之一。红螺寺世世代代都是佛教圣地,僧人频繁,据说佛法非凡。据《诵经礼仪》记载,西天13祖师中的12“红螺是唤醒大众的大师”。

红螺寺也是为其他寺院培养住持和方丈的重要场所。因此,该寺远近闻名,香火鼎盛。红螺寺环境优雅,群山环绕。这里有许多野生动物,包括狐狸、狍子、兔子、野鸡和许多种鸟类。在寺庙的南面还有一个罗红水库,可以用来划船、游泳和钓鱼。

大学堂

学园以清泉、古树、玉兰花和安静的环境而闻名。寺庙朝东朝西,寺庙依山而建。从东到西,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天寿殿、大坑殿四个院落组成。此外,还有四溢堂、云轩、凌瑶亭、龙王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杨泰山清水源创藏经”碑立于建寺当年,是寺内珍贵的文物。学园环境优雅,四面环山,庙前平地,景观开阔;寺后山峦叠嶂,林莽郁郁葱葱。一股清泉从殿后的石缝中注入,绕着石渠流淌。泉水清澈,取之不尽。院内有乾隆年间从四川搬来的玉兰树,花大、色洁、香,树龄300年,为北京之最。还有一棵高大古老的银杏树,俗称“银杏王”。需要六个人才能把院子围起来,树荫能遮住半个院子。据说它傲然挺立了几千年。

古寺留兰香,鼠李糖送柏,蓝韵清池,灵泉泉。

松柏抱塔,老藤寄柏,银杏树王,辽代古碑

被称为学园八绝。

雍和宫

雍和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雍亲王的住所。乾隆九年(1744)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成为北京最大的格鲁派喇嘛庙。

雍和宫里有许多佛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同时保存了大量的唐卡、字画、服饰、民族日用品、器物、器皿等。尤其是释迦牟尼起源地悉达多乔达摩和41唐卡,更是珍贵的文物。红木雕刻的罗汉山;白檀木雕刻的弥勒佛;由楠木雕刻而成的佛龛枫杨,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

妙应寺

妙应寺由一座寺庙和一座宝塔组成。寺庙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佛殿和七佛宝殿,以及西侧的附殿和厢房。宝塔的红墙形成一个单独的庭院,每个角落都建有一个角亭。白塔位于院中央偏北,前面有一座六神殿。

妙应寺白塔建于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5)。它是由当时进入元朝的尼泊尔工匠Anilu Bong主持的。因为这座塔全是白色的,所以俗称白塔。塔身为砌体结构,高50.9米,由塔基础、塔身和塔闸组成。塔的基础面积为810平方米;塔是一个复合碗,塔闸的闸座是须弥形。座位下竖立着十三个三联轮,即“十三天”,“十三天”上还搭着一个巨大的顶篷。周边悬挂着36幅带有佛像和佛字的中式窗帘,每幅窗帘下方系有一个风铃。一座中空的青铜镀金屋顶的小喇嘛宝塔。

妙应寺白塔是元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藏传佛塔,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戒台寺

戒台寺,又名谭洁寺,位于北京西郊马鞍山上,距市区35公里,距潭柘寺约5公里。在中国寺庙里有最大的环形平台。与杭州肇庆寺、泉州开元寺的环台并称中国三大环台。戒台寺是佛教寺庙向信众传授戒律的地方,只有大寺庙才设置。北京西郊的戒台寺始建于唐朝(622年),原名慧聚寺。辽代(916-1125)高僧法君来寺讲经,在此建环台。当时准备皈依佛门的人来寺里学习经文和戒律,然后去潭柘寺的冷艳坛考试。通过考试的人被允许出家,成为旅行僧侣。从此,戒台寺名声大振。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翻修,改名曼居基。清朝康乾年间,又进行了扩建。当时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僧人来此听戒。

戒台寺的正殿是大雄宝殿,前面是天王殿,后面是千佛阁。戒台殿位于寺庙的西北院。大厅里的巨型牌匾上有甘龙题写的“一树炼成楼”。现在的戒台寺建于明朝。它是正方形的,每边三英尺长,一英尺多高。它分为三个层次。它由白色大理石制成,周围雕刻有莲花花瓣和浮云。雕刻非常精细。

大厅周围有许多庭院。这里有精致的叠石,有茂盛的古松柏,有古塔古碑,春天山花流过,显得格外美丽。寺内的名树有“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稀有的“活动松”。随便拔一根松枝,整棵树的枝叶都会随之摇动,仿佛一阵风就要来了。动松在200多年前就已闻名,清乾隆皇帝在此留下了题有“动松诗”的石碑。

什邡普觉寺

什邡普觉寺,又称卧佛寺。位于西山北麓寿安山南麓,距市区20公里。它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原名窦律寺。袖珍率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妙足”、“知足”。唐代寺庙里有一尊檀香卧佛。1320,硕德巴次(英宗)元朝继位,在窦律寺旧址上扩建。它被命名为小昭寺,后来改为鸿庆寺。1321年,寺内铸造了巨大的释迦牟尼铜像和弟子12的泥塑像。寺门上的横匾上写着“月明常亮。”意思是月亮佛一样,永远发光。它在明朝重建了五次。英宗、宪宗、武宗、世宗和宗申都去了卧佛寺。崇祯年间,改名为爱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后,更名为今日。因寺内有一尊青铜卧佛,故俗称卧佛寺。有人认为卧佛寺是《红楼梦》梦境的地面原型。这座寺庙朝南,由三个平行的庭院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上刻“智光明光”,四柱三楼灰瓦顶。牌坊后面是一条100多米长的坡道,坡度12米,两侧四排古柏。主要建筑有玻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佛殿、卧佛殿、藏经楼等。楼后紧挨着小山,从石阶爬到山顶。有一个可以俯瞰整个寺庙的亭子。两侧为走廊、厅堂、客房、住持室,三个院落连成一个整体,是早期中国佛教寺庙的一种布局方式。这样的平面布局在北京很少见。庙里还种了两棵汨罗树。附近有樱桃沟景区。一座四柱七层的琉璃牌楼矗立在琉璃牌楼的门厅前。琉璃牌楼的额前“藏着人参”。纪念碑广场的背面“满精严整”,都是巍峨高贵。牌楼后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水池两侧有编钟和鼓楼,顶上有一座石桥通往山门大殿。山门庙里有两位将军。

据佛经记载,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刚,住在徐觅。寺内雕刻的四大天王雕像。四大天王各有一个随从,各有一个91的儿子,辅助四大天王各守一方。韦陀也设在四天王庙里,四天王是佛教的守护神之一。以32位将军位列四王之首。自初唐以来,它一直被放在一座寺庙里。卧佛寺的正殿因供奉佛三世而得名。佛三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佛,即燃灯、释迦牟尼、弥勒佛。一个是指三佛界的诸佛,指的是东方纯玻璃界的药师佛,母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卧佛寺供奉的是背后的第三佛。三尊2.5米高的泥塑镀金佛像坐在高约1米的须弥基座上的莲花座上,大殿两侧为彩塑十八罗汉。檀香木木雕唐代卧佛像原本在三佛殿,明末清初就消失了。三佛殿有东、西大殿,东边有悉达多太子和波斯王像,西边有地藏菩萨像。有3个卧佛殿,绿色琉璃瓦和黄色镶边的文件休息在山顶上,两侧是慈禧写的对联。中国现存最大的卧佛就在大厅里。卧佛铸于元至正元年(1321)。佛身5。d米长,有25,000公斤(25吨)铜和7,000名工人铸造铜。铜佛横卧,头部朝西朝南,左手自然平躺在腿上,右手屈臂支撑头部。有12觉远诸菩萨坐在卧佛后面,面部表情沉重悲伤,构成了婆罗洲树下释迦牟尼的一幕,向12弟子讲述丧事。在寺庙的正面墙上,有一块“自在”的横匾。庙外,左右各有一座碑。右边的架设于1734,左边的架设于1749。碑上刻有卧佛寺简史。附属大厅里有几十个柜子,里面都是经卷。平时都是加封加锁的,每年6月24日经书播出时才解封开锁。佛经毁于1966。东路院原是寺庙的住所。从前到后依次是大宅堂、大禅堂、集月轩、梁青堂,都是四合院。最后,还有一座供奉祖师的祠堂。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和管理政事的三宫。前面是一座宫殿,正对着一座假山,穿过假山、石桥、吊花门,进入宫殿的主院。宫殿也是带回廊的四合院。沿着走廊往北走,进入二兴宫,里面叠着一座细长的假山。再往北,有一座以水为景的三排宫殿。院子里的是一个外开内开的游廊。在正面,有一个带悬崖的开放式大厅。在大厅的前面,有一个方形的鱼塘。后来它们分别被称为峰塔、万松亭和龙王堂。

岳翎斯

岳翎寺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以北5公里的白铁山上。岳翎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辽代重建称“白铁山院”,金称“寺”。该寺位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和佛殿。寺南山门两侧是钟鼓楼遗址。天王殿是一座悬山建筑。在老庙里,供奉着四大天王、韦陀和戒音佛的雕像。释迦牟尼的佛殿是一座单顶大脊的建筑,占地100多平方米。屋檐下可以踩斗拱,拱眼壁上画着佛。在老庙里,有一尊一佛二菩萨像,是用柳木雕刻的,高近4米。1954内拆迁。有元三十年(1293)重修岳翎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岳翎禅林的碑刻。

万佛堂的空水洞

万佛堂孔水洞位于房山区西北部云蒙山南麓,河北镇万佛堂村西约200米处。万佛堂建在水洞出口的桥墩上。始建于唐玄宗年间(713-756),原名龙龙泉寺,后改为大理寺。现存的万佛殿由三座无梁殿组成,坐落在山顶。门上有一块四周浮雕有莲花花瓣的石碑。嵌于殿前及两山墙下端的《万菩萨法会图》,长23.8米,高2.4米,由31个长方形汉白玉浮雕组成。是唐代浮雕艺术的代表。孔水洞,天然洞穴,有泉水,人工建成高大的券口,可乘船进入。洞口不远处的石壁上有隋唐时期的雕像和经文。这些雕像高1米,宽2.5米。它们由岩石切割而成,共6尊雕像,类似于云冈和龙门石窟。1982年,洞穴曾一度干涸,出土动物化石、铁器和唐代七条金龙。万佛殿孔水洞两翼各有一座宝塔,左侧有一座小佛龛的花塔,始建于辽代,高约20米。右翼名为“老僧佛塔”,始建于元代,八角七级密檐,总高约18米。万佛堂孔水洞是最早刻制房山《诗经》的地方之一,在房山《诗经》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宝应寺

宝应寺位于宣武区登来胡同29号。相传,它就是唐刹。顾炳谦于明万历三十二年重修宝应寺碑及1铜钟。庙的旁边是明朝监军王安的墓。清末改为山东邓来仪园。目前四大殿和侧院还在,是宣武区重点保护的文物。

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门头沟区齐家庄乡齐家庄村。武德始建于唐代,元代至正念重建,明代成为永乐年间的尼姑寺。寺庙北面的山叫金竹山。寺南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祠堂、大雄宝殿、两厢附殿等十几座大殿,抗战时期被日军焚毁,只剩下大雄宝殿。寺庙的整体建筑体现了元代的技术和技巧。这座寺庙的屋顶和山墙是在清朝重建的。老庙内,两侧有四尊青铜佛像,佛前有四排小佛像,多达50尊。庙的东侧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的雕像,放在龛台。西侧有佛龛,佛像背光一只金翅鸟。灵岩寺内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灵岩寺碑。嘉靖六年(1527),重修灵岩寺碑文。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顺义县。又名龙兴寺,俗称东大寺。该寺建于唐代(770年)五年前,寺内有唐代开元寺碑和金枢密使王惠碑。据《金史列传》记载,真祐二年(1214),元兵包围城,王惠领兵防守,城破被杀。后人在他们去世的地方刻石立碑。在明清时期,寺庙曾是政府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寺庙有山门、平台和大殿。后堂依然存在。

小虫寺藏经阁

小虫寺藏经阁位于小虫胡同,白光路以西。唐代贞观元年修建,明日顺年重修。嘉靖年间,寺内建藏经阁。小虫寺更出名的是养花。清初以枣花闻名,中期用丁香,后育牡丹,以墨牡丹闻名。目前只有一座建于明代的二楼带走廊的佛经亭。是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凤翔寺

凤翔寺位于怀柔县城东南十里的仙台村。唐朝建立了。原名“仙圣传院”,金代改为“凤翔寺”。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现存的大殿。大殿坐北朝南,3间12米宽,进深7米,高约7米。大厅用5根横梁建成,80平米。左右各有两间厢房,东西各有三间厢房。医院里有两棵古柏,直径近2英尺。重建后的凤翔寺碑,贵寿广场的青石,矗立在正殿前。东厢房北墙上有一口大钟,铸于万历,高约1.3米。门外有两部辽代儒家经典。

长寿寺

曼菊吉,位于长河广元门西侧,是北京西部著名的古刹。建于唐代,名为居色寺。明万历五年(1577)重修,更名为满居集。主要用作藏经。之后被移至范静厂和韩晶厂,曼菊吉成为明朝皇帝前往西湖(昆明湖)途中用餐和休息的宫殿。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曼居集宫,在西院建千佛阁、更衣室,成为最终格局。寺院分三路,以中路为主体,西面为宫殿,东面为住持院,总面积31.800平方米。中路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千佛阁、碑亭。两边都是大厅和房子。天王庙东西两侧有钟鼓楼,曾安放永乐大钟(后移至大钟寺)。光绪年间,慈禧往返颐和园,都要在满居集烧香拜佛,在西院的宫殿里喝茶,所以被称为小宁寿宫。1934左右,曼居吉的正面曾被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84中路改建为北京美术馆。

西峰寺

西凤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骆驼村西。建于唐代,原名汇聚寺,原名玉涌泉寺。寺内有圣泉池。英国皇帝朱祁镇给他起名叫“西凤寺”。现存寺庙30余座,有山门殿、天王殿、两厢回廊禅房等。庙里有一棵银杏树,是元代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