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广人稀。为什么农民宁愿给地主打工也不愿自己种地?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词”就是“土地”。回顾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看到,那时人类已经开始开发利用脚下的土地资源。
我们中国从很久以前就有对土地的向往,由此可见一斑。
是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土地,是推动我们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规则不断进步的土地。
中国现代农耕文化与古代农耕文化的差异。现代土地越来越值钱,根据房价上涨、征地补偿等政策,土地越来越稀缺。在古代,我们回过头来看,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按理说人要少得多,而且在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背景下,只要努力双手“开荒”盖房子,应该不是自给自足的正常生活。为什么今天不是美好的一天?
那为什么我们回头看历史,发现老百姓明明很穷,也不去找荒地自给自足,过“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而是去地主家做长工,被地主阶级剥削?是因为古人没有那么勤劳智慧吗?
不不不别天真了。不是说古代人不聪明不勤劳。事情不只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虽然古代人少得多,而且历代都以农业为主。但是,理想和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遗憾的是,我们的观念并不建立在规章制度上。
相对于现代的城市化(大规模的公共建筑、纵横交错的高层建筑、密集的民居建筑、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分散的园林绿地),古代的人们确实过着单一的生活,古代的社会制度也有一定的规则。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我们首先需要一片未开垦的空地来开垦荒地。我们有挖掘机、特殊的耕作机器、一个活跃的购买农作物的农贸市场、施肥用的肥料以及防治后续害虫的现代杀虫剂...一系列现代装备,可惜他们古代没有!
中国古代的农耕规则最早是针对土地问题的:“天下之地,岂是王之地?”这就意味着,世界虽大,但没有一块土地不是国王的土地,也就是说,即使是荒地,也不是你自己的占有。有荒地,但是政府不批,那你一定不能开垦。即使政府偶尔有为了发展国民生活而开垦荒地的政策,这样的好事也不是每个公民都能遇到的,这样的机会是有限的,也是难得的。
第二,即使古代人很有智慧,但那时候还没有机器,所有的农活都得靠人来干。一般在水资源丰富的肥沃土地周围,会早早形成居民区,形成农业生态圈。而那些荒地往往离居民区很远很远。在古代,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穷人没钱买马,所以交通拥堵也阻碍了劳动人民开垦的步伐。
第三,如果我们成功地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块荒地。我们需要农业。古代没有拖拉机。古代人用于耕作的工具是牛。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耕牛的价值非常昂贵,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史书上记载,北宋时牛的价格起初是两,后来涨到十。在此期间,牛的价格上涨了五倍;因为牛对古人有重要作用,所以以后牛的价格只会上涨。非常时期甚至“一头牛要十万”,也就是100穿透!
所以,买房是一笔巨款,对于普通人来说,难度不亚于现代人买房。而且古代没有“贷款”这种购买方式,穷人几乎买不起牛。
即使你很幸运,政府也会给予支持并赠送耕牛。养耕牛需要一定的粮食,但是贫困家庭没有粮食吃,就指望耕牛种庄稼自给自足。谁想养耕牛也需要一定量的粮食?由于它们的体型庞大和在农场工作的疲劳,农场的牛可能比人需要更多的食物。那么这对于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负回报”的投资(庄稼熟了老百姓就穷的没法活了,更何况这期间还可能有虫害缺水,庄稼没收成更是灾难性的)。
我们从古书上知道“苛政猛于虎”,这不是笑话!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向人民征税是一种直接剥削。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距离作物成熟还有很长时间。自然灾害、虫害和洪水怎么办...这期间有万种变化。即使发生一个,对贫困家庭来说也是雪上加霜。
人民再危难,国家也要正常运转;所以在封建统治下,老百姓很难缴纳苛捐杂税。这样的人怎么买得起这片荒地?所以,土地还是那些“良田”,没几个人有能力开垦荒地。由于期间战乱等问题越来越多,自己种田的农民不敢说自己苦。面对苛捐杂税,他们选择了逃避和忍受。
那些种不起地(交不起税,开不起荒地)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地主家当佃农,为地主的农场拼命干活,换取工资维持家庭生计。
南方的生产力强于北方,是因为先天气候因素好。也就是说,同样面积的耕地,南方的收入是北方的两倍。但即便如此,税也是一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地主会更加盘剥农民。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古人如何致富,自给自足?
中国人对土地特有的情结,仔细观察社会历史中的点点滴滴,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任何水分都掺不进去的。
但是让我们参考上面概述的规则。古代人哪里不愿意开垦荒地?大多数人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