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是如何制成的?为什么人类对皮革情有独钟?
即使在材料极其丰富的21世纪,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皮革依然贯穿于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服帽子,皮鞋,配饰,箱包,甚至象征高贵身份的奢侈品,都离不开它。为什么人类对皮革情有独钟?动物毛皮生产皮革有哪些工序?先说50万年前人类与皮革的相遇。
软皮的秘密:与大多数有羽绒或毛皮的动物相比,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难度显然更大,尤其是在棉麻纺织技术尚未出现的古代。皮革,保暖透气,容易获得,无疑成为当时人类服装的最佳原料。
早在50万年前,穴居人就知道如何使用皮革。科学家们在他们的遗址上发现了带有锋利研磨的小型石器和一端有孔的骨针,并推测他们的目的很可能是切割和缝制皮革。
但是,用皮革做衣服绝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毛皮不仅容易变质腐烂,而且放置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得干燥僵硬。从带血的兽皮到柔软舒适的皮衣,必须经过非常复杂的工序,包括脱毛、去肉、风干、鞣制,其中鞣制是最重要的环节。
我们知道动物的皮肤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鞣制的原理是通过化学作用(需要鞣剂)使胶原纤维重新分布、交联、固定,从而使皮革长期保持柔软。鞣制过的皮叫熟皮,可以用来做各种产品。
纵观古今中外,虽然鞣制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总能因地制宜地找到合适的鞣剂,通过不同的路线做出满意的皮革。在富裕的古罗马,人们习惯使用植物鞣革。
一有机会,古人发现雨水浸泡在森林中的一些植物中可以保持皮革柔软,于是采集这些植物作为鞣剂,制作出举世闻名的皮凉鞋。现代科学家认为,这些植物溶液中的活性成分是一种叫做单宁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至今仍被广泛用于皮革加工。
与古罗马相比,生活在阿拉斯加雪地里的人们几乎没有植物鞣剂可供选择。他们的方法是把动物皮剥下来铺在木架上,用刀一点点刮掉油和肉,然后把油和动物脑混合在一起反复涂抹在生皮表面。虽然过程很恶心,但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鞣制技术。
中国皮革在古代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先后发展出明矾鞣制法和芒硝软化工艺,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选材有严格的规定。以先秦时期为例。国王穿狐皮大衣,庙堂卫士穿虎皮狼皮,而普通百姓即使很有钱,也只能穿羊皮或狗皮做的衣服。这说明中国古人对皮革非常重视。
铁器时代之前的战场神器:生皮铠甲皮革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也见证了战场流血。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冷兵器时代的人们不断寻找保护身体的方法。起初,人们只是把木头绑在身上来抵御攻击。后来铠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用户的战场优势。
鞣制的皮革恰好具有坚硬、耐冲击的特性,成为制作铠甲的最佳材料,因此皮甲逐渐风靡全球。殷商时期,中国的皮甲技艺已经高超。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的地面上观察到许多奇怪的纹理,证实它们是皮甲腐烂后留下的痕迹。
据文献记载,古人一般选用牛或犀牛的皮,先清洗干净,然后切成规则的菱形或方形的小块,打孔并用细绳串联起来,再缝合起来,涂上颜色,制成一件铠甲。
直到冶铁技术成熟,皮甲因其轻便、舒适、原料易得、相对便宜等优势,仍长期主导战场。兵马俑的盔甲原型实际上是当时秦军普遍装备的牛皮盔甲。
让温暖不再建立在痛苦之上——人造革的诞生时间来到了现代,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皮革行业也不例外。自动鞣制滚筒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原本昂贵的皮革制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的时尚消费品。
在利润的驱使下,人们开始思考:能否找到一种模仿皮革的合成材料,具有柔软、挺括、美观的特点,并且不受动物数量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生产。
1872年的一天,德国化学家鲍曼在实验室装有乙烯的玻璃瓶中发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白色粉末——聚氯乙烯。很快,市场上出现了用PVC覆盖布料制成的PVC人造革,其质感和触感几乎是真的。
但是人造革虽然价格便宜,但是透气性和吸湿性远不如真皮。如何开拓市场?商家开始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宣传“人造革是不会引起疼痛的皮革”。
20世纪,人造革风靡全球,衍生出多种产品,很有可能取代动物皮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所以近年来奢侈品市场出现了一股抵制皮草的浪潮。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开发出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皮革的材料,不再需要以动物遭受痛苦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