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望江楼的历史
薛涛(768-832),唐代著名女诗人,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才女之一,为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佳话。
除了《晋江集》收录的90多首诗外,她还在望江楼留下了《望江楼》和一副残缺的对联。这个对联叫永恒绝对,只有第一联没有底联。1200多年过去了,第二副对联无人能比,依然向世人诠释着残缺之美。
望江楼位于成都东门外,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为纪念薛涛而建。整个建筑群隐藏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竹子种类繁多,有人竹、方竹、麦竹、紫竹、绵竹、佛肚竹、鸡爪竹、胡琴竹、实心竹等。
竹林之所以挤满望江楼,是因为薛涛一生对竹子情有独钟,在许多诗词中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其中五律“雨后赏人戏竹”最为著名,诗中写道:
南方下雨的时候,看起来像是雪和霜。
形形色色的人也是云里雾里,谦虚自持。
与金仙同醉,与顺飞早悲。
老了可以享受,年轻有朝气。
诗中有两句“我青葱苍劲,虚怀若谷,可以自持”,是薛涛经常用来激励自己的,希望自己有竹子一样的高洁品格和美德。园中竹林丰茂,可视为后人助薛涛爱竹,以竹为伴的夙愿。
自1889起,园内建有崇礼塔、卓锦楼、还剑阁、五云仙阁、柳贝池、全香榭、银石楼、薛涛景、薛涛纪念馆等仿古建筑。到了民国时期,它们已经被开发成“望江塔公园”,成为成都的特色景点之一。
望江楼原名“崇礼楼”,出自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的名句“美哉崇哉,其本名乃成都”。整个建筑群建成后,站在崇礼塔上,可以看到蜿蜒向南的晋江之水。因此改名为“望江楼”,一直沿用至今。
资料显示,望江楼共四层,总高度39米。屋顶和麻雀装饰华丽,包括鸟兽泥塑、人物雕刻和绘画。整个建筑呈现出朱瓦、宝顶鎏金、雕梁画栋的美感,既有北方建筑的恢弘气势,又有江南亭台楼阁的精致之美,艺术氛围很高。
薛涛出生在首都长安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薛云是长安的一名官员。他精通诗词,学识渊博,从小督促薛涛读书、写诗、作诗。到了八岁,薛涛已经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天赋,再加上她思维敏捷,面对“命题诗”也能相当轻松地回答问题。如此优秀的表现,让薛芸对这个宝贝女儿非常满意,把她当成了小公主。
但在薛涛11岁时,忠厚率直的薛云因为得罪了朝中权贵而被贬谪。这家人不得不离开首都去蜀国,最后,他们定居在成都。
薛涛14岁的时候,薛云被派往西南小国南诏当使节。不幸的是,他在途中感染了疖子,最终不治身亡。家庭失去了支柱,立刻让其他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薛涛,在16岁时无奈加入了音乐社,成为一名音乐人,正式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历史上像薛涛这样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音乐家不在少数。因此,薛涛凭借自身优势在众多音乐人中迅速脱颖而出,深受文人、诗人、达官贵人的喜爱。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如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张继、王建等。,都与她有过感情纠葛,在互相呼应。
薛涛是地道的四川人,因为她在四川生活了50多年。因此,她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鹂并称为“四川四大才女”,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谈。
除了诗歌,薛涛在书法和对联方面也表现出很高的天赋。望江楼上的残缺对联是她的杰作。
唐代被称为“玉女”的望江楼所在地,是著名的渡口,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每年春天,锦江两岸的鲜花轮流绽放,使得周围非常美丽。春天是春天赏花的好季节。每年春天,都有很多姑娘从浣花溪上船,顺流漂到晋江,再去玉女津完成春游。
相传有一年春天,薛涛来到玉努金的一座楼前,目睹了晋江蜿蜒曲折的流水,随口念了一句对联:望江楼,望江溪,望江楼上的望江溪,江陵楼永恒,江水万古流。
后来不知怎么的,人家没看出来底线,薛涛当时就没写?还是写好了丢了?这一点无法证实。至今,这幅对联还以残缺的形式刻在门框上,给游人留下无尽的残缺之美。
薛涛的第一副对联可以说是天成自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几处名胜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登上山顶,君临天下的画面。视角变化很快,包括对生命短暂和事物转变的哀叹。里面有很多哲学思想,读起来朗朗上口。
自这幅对联诞生以来,许多有才华的人慕名而来,跃跃欲试,几乎无人能及。
相传,直到上世纪30年代,四川什邡一位名叫李基宇的才子,在一个月圆之夜,来到望江楼旁的“印月井”,看到井里映出的明月。这一幕突然让他想起了《望江楼》的第一部,于是他灵机一动,脱口而出: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印月影千年。
这幅底联虽然意境不够突出,有点生搬硬套的嫌疑,但与其他底联相比,还是表现出更高的功力和内涵,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圈可点。到目前为止,只有这条底线最接近顶线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