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

传统艺术:

苏州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80年代初,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团结了广大民间艺术家,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和弘扬吴文化,开展技术交流,不断创新和提高艺术水平,使苏州民间艺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苏州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品种上千种,有缫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雕、竹雕、剪纸、泥塑、草编、灯笼、九连环、民间挂件等等。真是眼花缭乱,五颜六色。这里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到清代更为流行。现在,九环链已经翻新成各种形式,有塔环、钟环、房环,还有符合外国游客要求的“A、B、C环”,以及几十个品种的项圈。程妮产于苍树镇,所产程妮砚久负盛名,是中国著名砚台之一。改革开放后,那里的石雕艺术家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经过精心雕琢,他们将漂亮精致的石锅呈现在眼前,让人爱不释手。现在泥石壶已经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收藏者的青睐。

近年来,在优秀吴文化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苏州民间艺人走向市场,走出苏州,走向世界。它们不仅在该市和该省展出过,还在其他省市展出过。许多民间艺术家甚至出国了。他们将刺绣、石锅、剪纸和民间挂件等艺术品带到澳大利亚、泰国和新加坡展出。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应邀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文化节,在现场展示他们的艺术,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

苏州的民间艺术具有吴文化的内涵,其特点是精致、细腻、优美,在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所到之处展览、示范,都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称赞。在北京举办的几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部分艺术家参展,展品前总是人山人海,争相观看;经过专家评选,多幅作品获奖。如的《蜀绣》、蔡的《石锅》、阮和平的《智慧环》、袁的《板盆》等,都获得过中国文联的最高奖——金奖、银奖、优秀奖。在苏州的民间艺术史上,又增添了辉煌的篇章。苏州民间艺术充分展示了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吴的文化风采。

传统计划: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是用苏州话以说唱交替的形式表演的“小故事”的评书形式。它起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上海等吴语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苏州评话和苏州评话都属于评书行业,曾经有一个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习惯性地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中间有唱。唱的时候往往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的时候也可以用醒木做道具拍手聚气。唱腔所用的曲牌是板腔的说书曲,即所谓的“书调”。因为在流传中形成了很多音乐流派,“书调”也叫“基调”。早期的表演大多是一个男艺人三弦说唱,后来有了两人“双档”和三人“三档”的表演。

苏州弹词有着深厚的艺术传统和发达的技艺。注意“说唱”。“说”是指叙述;“爵”就是“放爵”,就是让人发笑;“弹”是指用三弦或琵琶伴奏,既能弹又能唱,还能相互伴奏、对比;“唱”就是唱歌。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背书、解释、议论等。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艺人们形成了官白、私白、咕白、告白、反衬白、撑白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既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对话,又能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描述、解释和评论。艺术家们还学习昆曲、京剧等白克技法,用声音变化、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用语言表现”,抒发感情,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强调“理、味、趣、巧”。“经理,贯通也。有味道的人,也是思想抗拒的。有意思的就放心了。很好,很优雅。技者,时也”。

有几十个传统的代表性节目,如三笑,卧泡传,金凤凰的描述,白蛇传,玉蜻蜓和珍珠塔。早期著名艺术家有王、陈玉干、毛昌培、余秀山、卢瑞庭、姚、、赵祥洲、王世全等。清末民初出现了一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全盛时期,节目丰富,体裁多样。根据演唱的音乐风格,有沈(建安)调,薛(小青)调,魏(玉清)调,夏(和声)调和周(玉泉)调。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在艺术家的自觉创新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节目不断涌现,如《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打古城》、《红籽》、《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以及中篇小说和独立表演。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苏州弹词受众锐减,书店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急需救助和扶持。

民间工艺品: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苏绣、扇面、玉雕、缫丝、木刻年画、红木小件、戏装、民族乐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今天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手工艺品中,有许多标明是苏州生产的。据统计,在现有的24类民族民间工艺中,苏州保存下来的有22类,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苏州人民以此为荣,这座城市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加强苏州民间工艺的保护和研究,既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实现文化强市、打造“文化苏州”的重要举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振兴民间工艺美术,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立足传统文化,发掘民俗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文化氛围,促进旅游业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文化特征:

第一,景观文化

“山水文化”堪称苏州文化的集大成者。山川、湖泊、农田、沼泽、河流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构成了苏州的自然系统,也形成了苏州人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苏州不仅有市民、农民、渔民、船民、山民,也曾经是苏州本地人的主流群体。苏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这样的“田园诗人”,苏州之所以能产生中国山水画独树一帜的“明四家”和影响至今的“四清之王”,苏州之所以有骨子里的典雅和浸淫于衣食住行的精致,都反映了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渊源。所以在苏州地方志的历史记载和古人浩如烟海的诗词游记中,“山河之胜”一直是最占优势的。

二、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天下第一”,其造园思想和艺术已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是人作,却开天辟地”,苏州园林所突出强调的“墨山泛水”,其实与近在咫尺的独特自然景观密切相关。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恰恰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在造园过程中的参与和设计。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中国画的原理、技法一直是一脉相承的。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的高度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真则妙,假山奇则奇”,这不仅表现了苏州山水园林之美,也是苏州园林文化的真谛。

第三,建筑文化

苏州的建筑思想和艺术至少有三个突出的成就:一是建筑规划。所谓“小桥流水”,其实就是古建筑的布局规划,包括周庄、同里、木渎等水乡的形成和自成体系,这也是苏州古建筑规划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建筑设计,以北京天安门、明代故宫、苏州开元寺佛经楼为代表,还包括形成了“白墙黛瓦”、“深院”的民居建筑风格,造就了蒯香河“香山匠人”的不朽美誉;第三,建筑构件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和著名的“金砖”。因此,“苏州”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四,工艺文化

苏州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以其巧夺天工而闻名海内外。其中苏绣、缫丝、苏装裱、玉雕、扇子、桃花坞木刻年画、灯笼、泥塑、竹草编织、红木雕刻、仿古、戏装、民族乐器等。,更是以特色和品牌闻名。尤其是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当时最大的手工业生产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间的工艺作坊遍布全城。一部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史,绝对离不开苏州的源头和繁荣。

动词 (verb的缩写)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又有地域性。苏州民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在季节、节气、观光、禁忌、祭祀、服饰、曲艺、方言、民歌、器物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地方风情。有“魏苏州”之称的唐代诗人魏赞美苏州的“俗与闹”。一个“贾青陆”是“地方志领袖时代的乡土风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展现了苏州民俗非凡的文化基础和社会价值。

六、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实际上目前已经演变成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无论如何,它的核心应该是“食”。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的“美食文化”可能真的是最经典的。“苏帮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鲜、淡、重原味。鲁的《美食家》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于读者对苏州人饮食的精致和过程的惊奇和浓厚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苏州人讲究时令蔬菜和食物的原则性和苛刻性,这在全国大概是绝无仅有的。苏州人其实是天生的“绿色美食主义”,所以也应该是最科学的“美食文化人”。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看似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但绝对是苏州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古典家具的概念中,“苏式家具”是国内外著名的“明式家具”的代名词。北京风格、广东风格、金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清代家具,其实都是对“苏式家具”的继承和发展。而“家具”无疑是“家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在苏州的传统家居观念中,目前流行的所谓“绿色家居”、“生态家居”,曾经在苏州也是比较流行和占主导地位的。至于万文、陈设、盆景、花卉等。,这是home必须涉及的,可以说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即使在今天,也很难打败它。

名胜古迹:

北寺塔在苏州人民路香花桥北。庙传说创建于吴赤武(238-251),塔建于梁朝。现存建筑为南宋绍兴遗迹(1131-1162)。塔高76米,八面九层,为亭式砖木结构。整座塔造型宏伟,为苏州所有塔中之最,有“江南第一”之誉。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原为唐代诗人陆桂梦的住所,元代为大红寺。明朝年间(1506-1521),王辞官回乡,买下寺产,改建为宅园,并借用“灌溉菜园、蔬菜...这也是微臣的施政”出自晋代潘岳的《归隐赋》。

1860-1863曾是太平天国忠义宫的一部分。它刚建成的时候,非常大。除去主宅,园内还有365,438+0个景点,包括现在的东园(明末“归园”)、西园(清末“补园”)和北墙外的大片土地。现在公园占地60多亩。这个公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很多建筑都在水边。整个公园分为中、东、西三部分。布局采用划分空间、利用自然、对比景物等方法,因地造景、随步而动,成为典型的江南特色园林。

太平天国忠义宫位于苏州娄门东北街。4月23日(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重建拙政园地基。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一度在苏南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苏福省,忠义宫是苏福省的省会。太平天国失败后,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官职。中王府的规模是中路最宏伟的,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厅等建筑。东路和西路是太平天国前后修建的。宫殿的最后一部分是花园,也是在旧拙政园的基础上,由许多著名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忠义宫是中国保存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太平天国宫殿旧址。

狮子林在苏州的花园路上。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元二年(1342),和尚禅师为纪念他的师父禅师,建菩提真经寺,后改名石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更名为华禅寺。狮子林是寺庙后面的花园。因园中有狮子之类的奇石,又因中峰禅师曾在天目山造狮子山,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自明清以来,它被反复翻修和废弃,后来成为贝氏的私家花园。1918-1926重建,成了现在的样子。它以假山闻名,洞谷回旋,曲折蜿蜒,仿佛在迷宫中。整个公园的布局是东南多山,西北多水。画廊墙壁四周,有《听雨》等石刻60余幅,刻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温雨翔的《梅花诗》格外引人注目。

万寿宫位于苏州智敏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巡抚吴主持设立。皇宫里供奉着皇帝的生日卡万岁,每次皇帝过生日,全城的官员都会聚集在这里举行仪式向他道贺。通常作为迎接皇帝诏书的地方;万一皇帝驾崩,这里会供奉一个神灵。咸丰十年(1860)被毁,同治九年(1870)由总督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后,俗称旧宫,因年久失修而衰败。建国之初进行了修缮,一度改建为人民文化宫。是苏州比较完整的宫殿式建筑群。

艺术花园位于苏州温雅巷。袁祖康始建于明朝,后归文(的曾孙),改名药铺。明末清初,它被归还给江,改名为艺苑,又称敬亭山楼。后来,它是丝绸和缎子工业第七商会的所在地。公园以水池为中心,北面有建筑,南面有假山。景观欢快自然,山林中颇有情趣,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格局。

双子塔在苏州定慧寺巷。由本县的寒若珉两兄弟所建,有一座佛塔和一座功德佛塔,两者的结构和大小完全相同。双子塔是用砖建造的,它们的外观模仿了木结构的形式。平面等边八边形,共7层。据考证,双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成于雍熙(984-987)。

罗汉院遗址位于苏州定慧寺巷。创建于唐宪通二年(861)。北宋第七年(982),修建了一对砖塔。清咸丰十年(1860),寺庙毁于战火,只剩下双塔和正殿的废墟。正殿遗址位于双塔北面,有石柱、石基、石罗汉残像、碑刻等遗迹数十处。其中以北宋时期的石柱、石基最为珍贵,通体浮雕牡丹童子、莲花童子等图案,雕刻精美。明朝的石柱和地基也很精致。

金泉会馆位于苏州平江路张家祥。晚清山西赴苏商人的建立。明清时期苏州有100多个会馆和办事处,金泉会馆是保存至今的典型。布局整齐,沿街有崇尚凉亭的东西。第二阶段是剧场,由戏台和东西瞭望塔组成。舞台朝北,三面朝天。顶部中央为木质螺旋波纹穹顶沉箱,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它是苏州现存古典舞台中最精致的。舞台对面,曾经是一个宏伟的大厅,后来毁于大火。东西两翼仍有大厅和客房。

匡公祠位于苏州市梅西巷。这是专门供奉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神龛。况钟(1383-1443),江西靖安人。13年苏州,执法如山,勤于为官,清正廉洁。正统七年(1443)冬,死于苏州任知府。苏州士绅和民众为他立了衣冠冢,并在官学内建了专门的神龛以示崇敬。

沧浪亭在苏州和三元坊的南面附近。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古代园林之一。据说是我们吴越吴郡使臣孙承佑的别墅。北宋庆年间(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了一栋别墅,在水边建了一个亭子。园的主要原因是渔夫将《沧浪之水》这首歌命名为《沧浪亭》,并写了《沧浪亭》。总是有起有落。南宋初年,韩世忠被辟为居所,大大扩建。元代园林废弃,改为寺院。沧浪亭重建于明代,有归有光的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该布局是现存亭阁的主要基础。它的特点是在进园之前就成为一道风景。走过这座桥才能进入公园。园区占地约16亩。

可园在苏州沧浪亭前的苏州医学院附近。原宋代沧浪亭遗址的一部分。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末在梁章钜重建。后来改为学古堂,再改为救古学堂,设在最早的省图书馆。花园里有一池清水,四周小楼环绕,花木扶疏,回廊蜿蜒。

城隍庙位于苏州市景德路。府城皇庙原位于紫城(今城内体育场、公园)西南角,元末被兵毁。明洪武三年(1370),在永熙寺的废地基上新建苏州城隍庙,也就是今天城隍庙的创建。成龙寺原本规模很大,唯一现存的是主体建筑工字形大殿。前后殿都是单檐歇山,中殿贯穿道路。飞机呈工字形,故名。这是苏州比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后殿外墙嵌有嘉庆二年(1797)“苏州河三横四直”碑,刻有当时苏州的河流、桥梁、城墙和主要建筑,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景德路。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旧址,宋代称景德寺,明代为宰相的府邸,清代为王“耕荫山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乾隆年间(1736-1795)著名叠山艺术家葛在园中叠放的假山保存完好,为苏州湖石第一假山。此园面积虽不大(1多亩),但假山巍峨耸立。一池清水,在山峰下盘旋。整座山造型逼真,结构严密。假山虽只有半亩,却有60多米的小路,盘旋起伏。

开元寺无梁殿位于苏州盘门东街,瑞光寺塔北。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武时期(238-251)。它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寺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该寺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是一座纯用细砖建造的无梁建筑。原名藏经楼,为亭阁式,上下两层,宽七间,琉璃瓦顶,重檐歇后山。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一起,是苏州西南角的第三大名楼。

芮云峰在苏州十中校园。它是北宋花石纲的遗迹,也是江南园林中胡林的名峰之一。据记载,朱冕在太湖邙山采集了两块奇石,分别命名为大和谷。大歇古先被运到艮岳,但如果未能起航,朱冕就被打败,弃之荒野。是明代东施在吴城(今湖州)购买的。东施嫁入苏州长门下塘徐家,以此石为礼。徐在半边街东园(今柳园)的住处,改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迁至织造院西宫,至今。瑞云峰有3英尺多高,站在水池中央。整块石头美观精致,褶皱孔洞多,涡孔相连。具有米芾石论中薄、漏、透的特点,是湖石中的一绝。

藕园在苏州小新桥巷。因为每家都有花园,所以得名。东园最初是由金鹿在清初建造的,它的名字就与园林有关。后为朱轼别墅,清末为沈秉诚所有。沈聘画师顾云主持,现状才成。东园以山塘为中心,北面有重檐楼堂和城乐草堂;南面有一跨水亭,名为山水室;东南角有一座古城墙跨内城河的小楼,叫亭陵楼。假山上堆积着黄石。西园比较小,以书房的“织帘老屋”为中心。书房前后院落,建有回廊,花木混杂,其间有湖石。

鹤园在苏州市韩佳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立鸿胪亭,因俞樾所著《谢赫草堂》而得名。之后属于吴江庞氏和颜。整个公园以水池为中心,建筑、岩石、花木环绕,占地近2亩。

网师园*位于苏州葑门石泉街。原为南宋时石万卷堂旧址,名为“钓鱼隐居”,后废弃。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宋宗元重修。以“隐居垂钓”为本意,自比渔翁,故称王师傅园。这座园林建筑占地面积不大(约7.5亩),却保持着一个完整的老贵族家庭住宅群。住宅与园林的结合贯穿始终。花园位于房子的西边。中心部分以水池为中心,花草树木、岩石、建筑,构成主要景点。虽然池面积只有半亩,但管理得当。公园的布局,亭台楼阁与池水相映成趣,园内小路贯穿各处。

织造部旧址位于苏州城门内的市桥东(今苏州第十中学)。元朝时,这里设织造局。清顺治三年(1646),设织造总局。康熙十三年(1674)改为苏州织造衙门。康熙二十三年,织部西建宫,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下榻于此。织造部管理机器用户和收取机器税,并设立自己的机房进行织造,规模较大。

盘门在苏州城的西南角。它建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当时伍子胥正在建城。面向东南。原名盘门,门上刻有一条龙,后来因水陆曲折而改名为盘门。虽然它经历了更换、修复和重建,但其地位基本未变。现存城门为元十一年(1351年)重修,水陆并列。城外大运河穿城而过,吴门桥飞临江面,气势磅礴。盘门是苏州比较完整的古城遗址,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独一无二。

盘门水闸

吴门桥在苏州南部,横跨京杭运河。是进出盘门的主要陆路通道。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后毁。南宋少定年间(1228-1233)重修,今改名。明朝时(1436-1449),苏州知府况钟重建,后遭破坏。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江苏省水利总局。吴门桥是一座花岗岩砌成的环环相扣的单孔石桥。该桥长66.3米,宽4.8米,跨度16米,拱券高度9.85米。它是江苏省最高的单孔石桥。南北坡铺有50级石阶。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铺有宽约0.6米的抱道,是抱夫上船、过桥洞的便利设施。这座桥高大雄伟,与附近的瑞光塔、盘门塔融为一体,是苏州城南的重要文物。

瑞光大厦*位于苏州盘门。孙权原名普济寺,是三国吴赤武四年(241)为康居国(今中亚)的僧人所建。13层宝塔建于赤武十年,宋代命名为天宁万年塔。重建时改为7级,改名瑞光塔。八面,砖木混合结构,似亭子。这座塔高约43米,轮廓优美。1978塔心发现五代经书、北宋朱桢遗址建筑等珍贵文物,证明现存塔建于北宋时期(1008-1016)。

真实珠宝建筑木信——高度124 cm,瑞光寺。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三楼塔心发现北宋六年(公元1013年)真珠舍利建筑,高122.6厘米,材质分别为木材和夹胎雕漆,水晶宝顶饰镀金银线珠。

真正的珠宝建筑——高度122.6 cm,瑞光寺。

柳园*在苏州长门外。苏州是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是太傅徐士泰的私家园林,称为东园。清嘉庆三年(1798),寒碧山庄在东园旧址上修建,因主人姓刘,故又称柳园。刘与刘谐音,后称刘渊。占地50多亩,分为东、西、中、北四个部分。中部以山川为主,水池位于中部。周围是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在其中蜿蜒曲折。廊壁嵌有历代书法家的300余方石刻,为“留园法帖”。

东边以建筑为主,亭台楼阁,回廊宏伟。有著名的“柳园三峰”,其中云顶峰是北宋花石纲的遗迹,高约9米,是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树、杏树。“另一个村庄”建了一个葡萄紫藤架,颇有田园风情。西方的假山千奇百怪,山石相间,堆积自然。北面的桃园叫“陌陌坞”。山前的一条小溪两旁种满了桃树和柳树。这个花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独特,而且用连续的建筑将景色隔开,并使建筑的窗户相互沟通,使景色融为一体。

屈原位于苏州人民路马医巷。是清末俞樾的故居。清咸丰八年(1858),俞樾前往苏州,长期居住于此。同治十三年(1874),在朋友的支持下,买下了马医巷潘故居西边的废弃地,建起了房子。光绪元年(1875),四月迁入新居。俞樾(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国子监编审庶吉士,浙江学政。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屈原占地约5亩,中间有5个入口,东面有一座附楼。65438年至0954年,俞樾著名玄孙学者俞平伯将屈原故居捐献给国家。

神秘的寺庙在苏州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旧的概念范围很大,已经被破坏过几次了。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惜春六年(1179),由当时著名画家赵伯驹的弟弟赵伯骕设计。该寺重檐九脊,下有高台,前有宽敞平台,气势宏伟,是中国最大、最古老的道教宫观建筑之一。神庙平面呈长方形,长约45米,宽约25米;9间宽,6间深。虽经后人重修,西南仍有宋代作品。庙里有两种梁:明梁和暗梁。寺内砖制须弥座高1.75米,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层次众多,雕刻华丽。座位上是三个三清雕像,泥塑,像金的,看起来像是南宋的旧物。

文庙位于苏州人民路三元坊。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重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重建于明代宣德八年(1433)。它有7个房间,宽30米,深13,高20.5米..内部为木梁框架,屋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宽敞的平台,气势恢宏。

西苑在苏州长门外的柳园路上,东西对着柳园。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留园的前身西园和东园都是老仆徐士泰的家。后其子阆中徐戎佘源,名归元寺(归元寺建于元代,名为徐士泰西苑)。明朝崇祯八年(1635),律师毛麟住寺,宣扬“法宗”,改名为庄洁法堂。清咸丰十年(1860),寺毁于战乱,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重修。现在西园是庄洁法老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是一套完整的佛教建筑。

庄洁法老寺是江南著名的寺庙之一,布局整齐,大殿宏伟,佛像庄严。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观音殿和藏经楼。大雄宝殿歇息于山顶,重檐,坐北朝南,七排树木,威严雄伟。大殿西面是罗汉殿,殿内有48间深广的房屋,呈田地状。以四大佛教名寺为中心,泥塑金罗汉500尊,奇数、偶数对称排列。罗汉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济公和济公两尊雕像栩栩如生。千手香樟木雕观音,构思巧妙,技艺高超。罗汉堂后面是宽阔清澈的寺庙花园。整个公园以放生池为中心,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掩映在岩石、花草树木之中。

怡园在苏州人民路。这是明朝高级大臣吴宽的旧居,清光绪初年由古文滨收购。邀请著名画家任福昌等人参与设计,耗资20.2万元,历时7年扩建。面积只有8亩多,布局精致。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用有盖的走廊隔开,走廊墙上有漏雨的窗户,图案各异。在东面,是颜瑜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