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州的民间传说?
旅游资源
南浔镇
南浔镇位于江浙交界处,北依太湖。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丰富,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明清时期是典型的江南市镇和旅游胜地。明万历年间至清中叶,丝绸业、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是南浔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镇上的富绅几乎都是靠办丝业发家的,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民间有句话叫“湖州一城,不如南浔半镇”。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镇上从南宋到清代共有大小园林27座。一镇五园,江南才有。
至今尚存的有嘉业堂图书馆、刘的孝廉庄、陈的应园、张的师园。目前,一大批古典园林,如文远、柳园、绿饶山庄、书院等,已经建成或正在修复中。南浔自古以来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据宋、明、清三代统计,南浔进士41人,京官56人,州县官57人。现代在全国都有影响。
南浔镇入口
有80多位专家学者。南浔还有张世明的老房子,被称为“江南第一古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第一丝绸商建立的CCBA丝绸会馆;沿江有数百栋江南至今罕见的民居;南浔有三座古老的桥(金童桥、鸿基桥和广惠桥),有着动人的传说。初唐诗人王波在《王腾亭序》中曾以“物中之宝”、“人杰”称赞洪都。借用这种语言来概括南浔镇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也是相当贴切的。她地处苏杭贾湖中心,自南宋以来就是“水陆要冲之地”。
“耕桑之富,在浙江之权”;原因是浔溪河取名浔溪。后来,由于浔溪南部商贾云集,故名林楠。淳祐年间(1252),建镇。林楠和浔溪取其首字母,改名为南浔。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经济繁荣达到顶峰。民间有句话叫“湖州虽是一座城,却不及南方半个镇”。南德之所以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因为丝绸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附近遍地桑,家家养蚕,家家吐丝”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拥有巨大财富的城镇。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南浔镇正式宣布为市。在这座繁华的古镇里,有被称为“四象”的江南四大富豪。也有像《红楼梦》中宁国府、郭蓉府的八公那样被称为“八牛”的富家子弟,也有充满民间调侃被称为“七十二金狗”的富豪。
南德镇是江南著名的水乡之一。它也是闻名中外的“李记湖丝绸”的故乡。它有悠久的文化,人才和美丽的风景。现在总面积34.27平方公里,其中乡镇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000多人。镇上有许多著名的花园和历史遗迹。历史全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0余座,有孝廉庄、迎园、嘉业堂图书馆等。这里有数百座风格独特的明代建筑,清代的张世明和张静江故居有着不同的感受。江南水乡南浔,不仅山清水秀,而且美不胜收,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是一个旅游胜地。南浔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新区拓展、投资环境等软硬件建设进展顺利。充分展示了在经济建设、对外开放和小城镇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功能,是湖州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