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兴衰原因探析

佛经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也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汉末以来,佛经翻译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起步、高潮、高峰和低潮四个阶段。有起有落的原因,总的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上层社会乃至皇室对翻译活动的赞助,是汉译佛经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从佛教的起源国来看,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期间,大力倡导并派遣传教士到处传教。此后佛教才兴盛起来,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并在东方汉明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为汉译佛经奠定了基础。从佛教的传入国(中国)来看,统治阶级意识到佛教对他们的统治是有利的,所以他们对这个教派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所以国家作为赞助者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保证翻译人员的温饱,从而促进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不断扩大汉译佛经活动的规模。比如东晋末年的国主苻坚,下令组织翻译场,聘请中外高僧翻译佛经;尧秦时期,鸠摩罗什的翻译领域更为广阔。隋唐时期,翻译场成为常设机构,分工更加复杂。统治者对汉译佛经的日益重视以及翻译政策和翻译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不断促进了佛经翻译的官方化、高度组织化和高度政治化,这也是汉译佛经盛行的重要保证。

其次,佛教的本土化传播策略和佛经翻译的归化策略为汉译佛经注入了“活的灵魂”。当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进入时,必然会遭到当地宗教文化思想的排斥和抵制。因此,我们依附于当地文化,并不断地与之融合和协调。这种本土化策略是外来宗教文化在当地成功传播的必然途径。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积极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协调,通过吸收儒道思想获得了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接受和认同,从而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宗派,赢得了统治者的青睐。同时,为了促进佛教教义的传播,佛教徒和佛经翻译家采取了“归化”的策略,借用道教教义中的许多概念和思想来解释复杂的佛教术语。而且佛经翻译的大部分内容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成为政治附庸,从而在黎巴嫩人民心中树立了绝对的威望,受到上下层的尊重。

第三,大量佛经翻译家的出现和翻译理论文献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佛经的汉译。汉末宋初,佛经翻译繁荣期一千年,翻译家众多。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安青、智娄、智谦、道安、库洛莫什、玄奘等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而且培养了大量的佛经翻译人才,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和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繁荣的佛经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既然统治阶级是佛经翻译的最大推手,那么佛经翻译的幕后黑手由盛转衰就不言而喻了。

唐朝后期,由于佛寺土地不征税,僧人免税,佛寺经济过度膨胀,损害了国库收入,也与普通地主产生矛盾。唐武宗信奉道教,痛恨佛教。会昌年间,他因讨伐鲁泽而急需资金。在道士赵贵臻的鼓励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从会昌二年(842)开始逐渐灭佛,到会昌五年(845)达到高潮,佛教逐渐衰落,汉译佛经转入低潮。虽然玄宗继位后恢复了佛教,佛经还是翻译的,但是中国人翻译佛经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明末清初,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掀起了西方自然科学翻译的高潮,佛经汉译进程搁浅。近代以来,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物,面对民族危亡,自强复兴,* * *去救国救民,积极推动西方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翻译和传播,培养早期科学人才,造就了近代翻译史上的西译高潮,加速了汉译佛经的衰落。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翻译多元化开始出现,各个领域的翻译蓬勃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

参考资料:

魏晋――文化干预与翻译的文本行为研究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

马祖彝――中国翻译简史

方田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