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批判学会中被排斥的人有哪些?

吴晗的《海瑞罢官》批判了文革。

1959年4月,毛泽东倡导学习海瑞“正直、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汉6月发表《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相继写了《论哈利》、《哈利罢官》等文章和剧本。1962,江青提出批判《海瑞罢官》。1965年初,江青去上海秘密策划炮制批判文章。6月1965 165438+10月10,上海《文汇报》发表评论文章《评清江与张春桥共同策划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场”一笔带过。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等报纸相继发表《海瑞骂皇帝的反动本质与海瑞罢官》等文章,《海瑞骂皇帝与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随后以庐山会议罢免皇帝官职。历史、文艺、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全面“揭开盖子”。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发动“文革”的导火索。

1966的“文革”对于中国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段痛苦的记忆。6月1965 165438+10月10,上海文汇报突然发表对姚炮制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评论,将吴晗同志写的小说《海瑞罢官》诬陷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文瑶是江青策划的。毛泽东同志同意发表这篇文章,非常重视。他把这篇文章的发表视为“扔石头”,以打破他所不满的沉默。这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海瑞罢官》上演后不久,江青认为有大问题,以其固有的特殊身份,找到中共宣传部、文化部四位部长,提出批准《海瑞罢官》。但四位大臣并没有把她当回事,这自然有其原因:一是大臣们未必认为哈里被免职有什么大问题;其次,《海瑞罢官》作者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点名批评必须由中央决定,而不是江青。所以大臣们不把她当回事也在情理之中。

但江青并没有就此止步,她还继续为公开批评哈里被免职制造舆论。好心人周恩来听说了这件事,就给吴晗打电话,告诉他有人说他的《海瑞罢官》是影射,吴晗说:不是,让吴晗写报告解释。这件事发生在1963。那么,江青为什么和吴晗过得这么艰难呢?据吴晗的妻子元贞说,有一次毛泽东请吴晗吃狗肉,江青在场。毛泽东在和吴晗谈历史问题时,江青介入,吴晗马上指出江青的不对,这让江青很不高兴。元稹说吴晗得罪了江青。然而,这只是原因之一。赞成或反对吴晗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的态度。江青在《为人民再立新功》一文中说,她要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当时彭真极力保护吴汉,主席心里清楚,但又说不清楚。”无名说,也就是说,同意批吴汉,但不说出来。其实批评吴晗不是一件小事。总要有个目的,要么是给北京市委带来人事变动,要么是带来一场大的政治运动。这些在1962都没有成熟。所以他“就是不知道。”江青没有主席那么有思想,她可能想不到批评吴晗的后果。虽然她不肯就此罢休,但那时候毕竟是初出茅庐,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后来在“文革”开始后的10月28日,1966 165438,她吐露了这一时期的感受。她说,“我觉得很奇怪,京剧从来对反映现实都不是很敏感,却出现了《海瑞罢官》和《李慧娘》。随后,她指出,当时“整个文艺界都在大谈名、洋、古,弥漫着一股污浊之气,厚古薄今,崇洋不崇洋,厚死薄死。“不管江青强加给文艺界的罪名是真是假,江青要想出人头地,做出惊人之举,就必须把这股‘污浊的空气’清理干净。江青心里很清楚在庐山会议上把彭赶下台时心里不太舒服,党和人民也不太服气。因此,很容易触动毛泽东的神经,指责吴晗“海瑞罢官”,因为他要为彭翻案,为彭翻案。按照这种思路来批“海瑞罢官”,如果不是毛泽东的本意,毛泽东也会同意这种思路。因此,江青在《为人民再立新功》一文中明确表示:“因为主席允许,我才敢组织这篇文章。”由此可见,毛泽东允许组织批准吴晗的《海瑞罢官》一文。后来,在1970 12 18与美国友好斯诺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当时在京不能组织文章,说吴晗是历史学家,碰不得;我找到第一个人,不敢写;找第二个人,我不敢写;我找了第三个人,我不敢写了。后来上海组织了一个小组,姚任组长,文章出来了,北京没有发表。当时我在上海,我说:“我们出个小册子,看看他们能做什么。”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对“海瑞罢官”的审查是毛泽东亲自组织的,并被列入他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上海组织批准吴小组。

[编辑此段落]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65年春天,江青奉命来到上海。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非常认真,亲自安排江青的住宿,并帮助江青组织写作班子。在柯庆施、江青、张春桥、姚的帮助下,秘密组成了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写作小组。姚撰文评论《海瑞罢官》。姚是上海《解放日报》编辑部成员,是张春桥培养的文艺界的一棒。他写过很多批判文章,胡风、冯雪峰、丁玲、巴金、艾青等中国知名作家都吃过他的棍子。江青选择这样的人来批判“海瑞罢官”当然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他习惯了把学术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习惯了上纲上线。不过,他平时虽然写了很多批判文章,但那是他的思辨本性、他的窥视方向、张春桥的引导写出来的。现在,这是江青的个人任务,毛泽东是幕后主使。文章的成败关系到姚一生的前途。这可能是他事业成功的机会,也可能导致一场大灾难,这让姚不得不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何况他的对手是吴晗,一个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一个杰出的北京市副市长。江青说姚“冒了很大风险”并不为过。的确,如果姚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而如果的战略部署发生变化,姚随时都可能酿成大祸。如果姚此时是个正派人,他完全可以找个借口推掉此事。

然而,姚视之为千载难逢的机会,战战兢兢地接受了。姚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够。他没有上过大学,只是高中毕业。他的中文知识不好,更不用说对史料的掌握了。于是,在张春桥的支持下,他找到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老师朱永嘉,请他帮忙查找史料。他经常回家向父亲姚朋子求助。

从此,成了姚的一个神秘人物。接受江青的任务后,他向当时的《解放日报》领导打招呼,说“市委让我写点东西,要多花点时间,报社的工作就疏忽了。”于是,他在康平路躲了半年多,没人知道他在写什么。暗箭在弦上。除了江青、张春桥、姚等少数人,没有人知道,开启那个动荡时代的那一记暗箭,正在紧张地磨砺着。

为了保密,江青被禁止通过长途电话交换意见。她只能以讨论样板戏为借口,经常来上海。表面上她在看京剧《海港与外带威虎山》,暗地里却在讨论《姚》的修订版。而张春桥则以汇报样板戏的名义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向江青汇报了《海瑞罢官》一文的制作和评论过程及问题。而姚则仍然处于封闭和保密的状态,有人说这是九易其稿。不管怎么说,做出这种文章姚不容易。江青后来多次说,她是冒着风险受命组织这篇文章的。虽然这是一种炫耀其政治资本的姿态,但也存在风险。虽然她的特殊地位可以让一些意志薄弱,灵魂肮脏的人成为她驯服的工具,但一定要在限度之内。像吴晗的《海瑞罢官》,又把矛头对准了彭真和北京市委,甚至把矛头对准了刘少奇和邓小平,他们称之为“刘邓命令”。这么大的事情,如果当时的党中央比较民主,不是只有毛泽东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把这个想法和意图留给中央政治局讨论。一旦计划失败,文章作者包括江青当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所以有风险。就算江青吃了豹子胆,她也不敢这么做。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毛泽东以他至高无上的威望,他的想法和部署,不会受到政治局任何一个成员的直接反对。此外,政治局没有讨论毛泽东主席的部署。所以江青的风险其实是不存在的。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一手策划的,把“海瑞罢官”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信号来批判,除了毛泽东,没有哪个人有魄力和勇气。“文革”成燎原之势后,江青反复讲她为了争功劳冒了多少风险。

文瑶出柜后。

[编辑此段落]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由姚签名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终于上映,张春桥和姚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活动,拍摄了这部《暗箭伤人》。

新闻稿出来后,张春桥亲自拟了一份名单,大多是上海学术界、理论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请他们为这篇文章“出谋划策”。事实上,这是把蛇引出来的第一步。张春桥亲自主持会议。他说:“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专家教授前来。姚同志的文章只是征求意见稿。所谓的‘征求意见稿’,也就是征求意见,还很不成熟。请给我们您的意见,以便我们做进一步的修改。”这些善良正直的教授和专家被张春桥的“谦虚”和“真诚”的态度所感动,对姚的文章发表了直言不讳的评论。上海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周予同尖锐地指出:“吴晗是我的老朋友,我知道他是个好人。解放前,他是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勇敢的民主战士。解放后,他忠实地跟随党,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怎么能说他反党反社会主义呢?用这种方式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难道不是罪过吗?”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培南也相继发表意见,指责姚在《海瑞罢官》剧中武断地说冤狱、撤田是为鬼神平反冤狱,要求人民公社撤田。这种随意将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不良做法,自然遭到社会上专家教授的反对。

而张春桥这个伪君子,根本不是在听专家教授的意见,而是在刺探教授专家对姚文章的态度。如果这些专家和教授对姚的文章感到惊讶、吃惊和不可接受,他们就阴谋得逞了。通过这篇文章的讨论,他们可以捞出许多善良的知识分子,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难怪,张春桥对这次会面非常满意。他高兴地告诉姚,这次“火力侦察很成功”。

姚文远是一个血口喷人的谎言,颠倒是非,颠倒黑白。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对这种文章嗤之以鼻。因为老实人的教授,老实人的专家学者,老实人都会把这个无限流氓当成疯子。但那不是当时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所以,当姚的文章一出来,吴汉自然会预感到大祸临头。

在北京,吴晗还蒙在鼓里。同一天,他可能被告知《文汇报》发表了姚批评他的文章。所以,他拿到这一天的报纸,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觉得这篇文章太牵强,所用的史料大多断章取义,措辞不合理。另外,姚在他的印象中是个老油条,所以他不想跟这样的恶棍计较。但是,按照中国中央的政策和一贯做法,中共中央有必要对北京市的一位副市长作出批评的决定,而且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不管姚有多大胆,文汇报都不敢单干。联想到一年多前周恩来告诉他有人在谈论他的《哈里罢官》,他很快就很自然地认为这篇文章“有理有据”。他不得不仔细读了一遍,尤其是读到《文汇报》上的上述文字。他很生气,这完全是对他的诬陷。那么,是谁让姚这么做的呢?吴晗心里画了个问号。他不可能想到毛泽东正在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他百思不得其解,心情沉重。他始终忠于党、毛主席和社会主义。他怎么会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他实在想不通。而吴晗的个人想象,对于某些人操纵的整个历史进程,并不重要。毕竟从这一天起,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已经开始了。

6月,1965,11,姚发表评论新编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为彭平反”。诬陷吴晗“攻击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等。接着,三村的笔记也受到了批评。后来又被指控“汉奸”“间谍”等莫须有的罪名。“文革”开始后,吴晗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摧残,随后于3月1968日被捕入狱,10月1969+1日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元稹也在3月1969被迫害致死。养女吴晓燕于9月23日在狱中自杀,1976。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汉冤案得到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