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汶川地震后,我就有了地震的后遗症。我是内江人。今天又地震了。我很害怕,反应很强烈。我该怎么办?

心理学认为,在重大灾难性事件面前,心理恢复需要的时间和身体恢复一样多,甚至更长。所以,面对不断遭受“余震”的心灵,我们能做的只有给它时间;能做的就是用合适的方式好好对待。当液体中的溶质达到最高极限时,就会饱和。我们的心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接受同类信息的刺激过多,超过了心理极限,也会出现饱和。信息多少能达到心理饱和,跟个人的心理基础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

地震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在接受信息源的过程中,当我们感到不舒服时,如果能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主动调节,就不容易受到心理饱和的攻击。相反,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让自己的悲伤放任自流,就容易产生心理饱和。另外,出现心理饱和时,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然后采取积极的调节措施,尽快走出饱和期。

比如,在一段时间内,你可以有意识地切断信息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相信经过积极的调整,我们的内心是可以走出心理饱和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和情感根据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激情、情绪和热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迅速、强烈、时间短暂的情绪,如狂欢、狂怒、哭泣等。比如地震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强烈的悲伤和哭泣处于激情状态。

精神状态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持续的情绪,如高兴或不高兴。地震过后,也有一些人心里总是不舒服,脑袋里笼罩着阴云,属于一种心态。

热情是一种强大的、稳定的、深刻的情感。激情虽然没有激情强烈,但更深刻,更持久;有时候不像心情那么宽广,却更强烈,更深刻,更稳定。积极参与灾区建设,为灾区重生出谋划策,这些理性的行动可以激发热情,也是热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激情的退却并不意味着“消沉”和“麻木”,只要有理性的行动,就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