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改道史上的六次改道是什么?

第一条大道是春秋中期(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堤,没用。后来封建统治者干脆不管,任其横行。

第二大道是建国三年(公元11)。黄河干流向东流去。从此山东入海,分支泛滥于鲁西豫东一带。河水泛滥百年,是历史上第二次大分流。

第三次改道是在仁宗八年(公元1048)。黄河在今天的濮阳东部决口,沿渭河北上入海。东汉时,河道稳定了700多年,到了宋代却一再受阻,于是在仁宗八年(公元1048年)封河至濮阳东。

第四次改道发生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黄河在吴恙(今原阳)决口,注入东边的梁山泊,分为两派。第三次改道后,12年,在河北大明东决定另一支路,马家河在东北入海,这是第四次改道。

第五次改道发生在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刘大侠修筑太行大堤截断北溪,整条河流入淮河。第四次改道后约20年,河水未过梁山泊,主流从演金东南溢出,汇入移民河。

第六次分流是1855(清咸丰五年)。在通瓦乡(今河南省兰考县城东坝头村西)决口。第五次大分流后,入淮之路仍分几股。

转向原因

黄河以“好淤、好决、好运”著称,有“三年决口两次,百年改道一次”之说。据统计,在1946之前的几千年里,黄河决口泛滥1593次,大改道26次。最北分流过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端经过淮河,进入长江。

黄河挟带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1855黄河决口前,魏源发现黄河两岸地势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决口北低是必然的。

黄河有没有泥沙,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洪水期海滩淤积,枯水期河道淤积,河床长期抬升。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严重失衡是黄河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治理黄河有中游和下游、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小浪底工程)、独派和分派等不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