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诗经》的发展

《诗经》的发展如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11世纪至6世纪)的诗歌,有***311首,反映了周初至周末约500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写于春秋中期,作者匿名。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它是由尹吉甫收集和孔子编辑的。

先秦时期,诗经被称为“诗经”,或者用整数称之为“诗经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原名《诗经》,一直沿用至今。

《诗经》最早的记载是西周初年,最晚的作品是春秋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五六百年。

产地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至长江北岸,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证,《诗经》成书于周武王灭亡商朝(公元前1066年)之后。

《周颂》是西周初年最早的作品,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主要由宗庙乐歌和颂神歌组成,其中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

《大雅》是周朝盛世的产物,是中国古代仅存的一部史诗。

关于《大雅》十八篇的创作时间,众说纷纭:郑玄认为《文王何事》是文、武时代的诗。

《百姓生活八首》从《百姓生活》到《涓阿》都是周公成王时的诗。

潇雅产生于西周晚期,东移。

《松露》和《商颂》都是在石舟东移(公元前770年)之后产生的。

因为周朝有一个收诗的官,每年春天,他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歌。他把能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作品整理出来后,交给太师(主管音乐的官员)谱曲,唱给周天子,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不知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了《诗经》的大部分篇幅,比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根据历史书,周公旦写了《风和猫头鹰》。

清华大学2008年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竹简)中,记述了等人庆祝胜利饮酒,其间即兴作了一首《蟋蟀》诗,其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密切相关。

西周取代商朝,除了商周的暴政外,主要与其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后,为了缓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奴隶制转为农奴制。

与商朝相比,西周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突飞猛进。作为文学的代表,《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扩展数据:

《诗经》简介

《诗经》整体上是周朝五百年兴亡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包括祖先创业颂和祭祀鬼神运动;也有贵族之间的宴请交流,对作息不均的怨恨;还有反映劳动、狩猎以及大量爱情、婚姻和社会习俗的感人篇章。

《诗经》现存诗歌305首(除6首无目之外,***311),分为丰、雅、赋三部分。

风,全国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精华。它唱出了爱情、劳动等美好的事物,也唱出了对乡愁和反压迫反欺凌的遗憾和愤怒。往往通过反复叠加反复吟诵。一首诗中的每一章往往只有几个字的不同,这就显示了民歌的特点。

雅俗分雅俗和潇雅,多为贵人祭祀、祈福丰年、歌颂祖先的诗词。

《大雅》的作者是一位贵族学者,但他对现实政治不满。除了宴歌、祭歌和史诗,他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潇雅也有一些民歌。

《颂》是祠堂祭祀的诗。

《雅》和《颂》中的诗歌对研究早期历史、宗教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三部分,赋40篇,雅105篇(6篇无诗,不算),丰数量最多,* * * 160篇,共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