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蓝色的历史

银烧蓝又称银胎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捏制胎上的花纹,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填充银胎上的花纹,在500至600度左右的低温下多次烧制而成。作品华丽、明快、独特。13年底,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年法国巴黎出现了五彩缤纷的透明搪瓷器皿。到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实物是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的银烧蓝五福彭寿八方盒,已有蓝宝石、浅蓝、浅绿、红、黄、白等多种颜色的珐琅,透明度好,色彩明亮清晰。属于成熟产品,所以产地应该不晚于17。景泰蓝工艺类似于烧蓝,但由于蓝色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不如烧蓝那样像水彩那样透明。

早期的银烧珐琅手工艺品是由清朝内政部和楚光部设立的“银器厂”生产的。这些手工艺品都是为宫廷贵族制作的,所以我们很难在这样的作品中看到古代工匠的名字。

直到清末,民间银店才开始烧这种器皿。银胎珐琅的制作是一个集冶金、铸造、绘画、烘烤、雕刻、锤打于一体的复杂过程,缺一不可。常见的珐琅颜色有蓝、绿、红、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