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外贸易有哪些?

互市也是古代中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政府控制下的贸易。从秦汉到明清,这种贸易不仅发生在中原王朝或政权与边疆民族政权之间,也发生在边疆地区的部落与政权之间。一般双方同意在辖区边界设立市场。在宋代,这个市场被称为垄断市场,由双方官员管理。

中原王朝、政权与边疆政权、部落交换市场时,往往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目的。首先,他们有政治意图,试图通过互市加强与边疆民族和政权的联系,开放互市以示“中原皇帝”的“仁慈”,停止互市以示对不“忠顺”领袖的制裁。同时,在经济上,他们希望交换需要的商品,繁荣大陆经济。内地商人、边民官员更注重这一层的作用,因为相互交换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发展,商人可以赚钱,官员可以出政绩,百姓可以交换商品。一旦实施制裁,往往伴随着对抗和战争,这是商人和人民所不愿看到的。

汉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的市场交换由来已久,尤其是与南越、匈奴。岭南地区在秦朝时设置郡县,与大陆的经济交流比以前频繁得多。秦末赵佗建南越,与内地的贸易依然存在。公元前196年,汉朝封赵佗为侯,赵佗成为诸侯。双方还划定了边界,边境地区的贸易也发展起来了。双方主要交易黄金、铁、农具、马匹、牛羊。公元前183年,韩廷禁止与南越通商,有传言称北方赵佗祖坟被挖,其弟被捕,于是赵佗称帝反韩,韩廷增兵岭南。文帝登基后,变对抗为绥靖。自赵佗上朝称帝,降汉,边境贸易恢复正常。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灭南越,岭南之地回归汉朝直接统治,与内地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

汉朝时期,汉朝和匈奴之间的贸易还在继续。即使汉初双方战事不断,匈奴贵族觉得汉朝“丰”上的货物不够,仍然希望双方进行边贸,以获得更多的中国货物。汉朝也想通过共同市场加强联系,遏制匈奴,所以在边境地点开展贸易。后来匈奴一分为二,北匈奴被东汉打败,迁走了。它仍然希望与汉朝进行贸易。84年(汉元元年),派人驱赶654.38+0000余头牛马到东汉边境需求贸易。在双方的贸易中,汉从匈奴进口牛、羊、马、毛皮,匈奴得到铁器、青铜器、陶器、金银、粮食等。从汉,既满足了双方需求,又增强了双方经济互补性,形成了你需要我,我离不开你的局面。这也是西汉时期呼韩邪单于归汉、东汉时期南匈奴回归的重要因素。

隋唐以后,互市仍然是内地与边疆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比如隋朝初年,与突厥发生长期战争,对内地与边疆的经济交流产生了负面影响。当隋军打败了沙伯汗的攻势后,土耳其各部相继向隋朝投降。594年,他们献上大量的马、牛、羊,隋朝答应恢复边境地区的互市。元明清时期,内地与边疆互市大发展,官方对“官市”的控制结束后,允许私人市场。比如明朝时期,与中原接壤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地区,每月都被允许在适当的地方开设月市;他还在辽宁益州(今辽宁义县)开了一个木材市场,用内地的粮食和日用品换取蒙古的木材。

“茶马互市”在明代尤为突出。从明朝初年开始,由于藏区需要从内地进口大量茶叶,明朝又需要从那里购买大量马匹,所以采取政府专卖的方式进行“茶马”贸易。明代陕西、四川一带收储汉中茶、巴茶,后来从湖广收储茶叶,专门用于“茶马互市”。明代在今天的甘肃、四川、天水、临夏、临潭、雅安、松潘、西宁等地建立茶叶市场,并设立茶马司,管理与藏族的茶马贸易。为了保证购买足够的马匹,明朝禁止走私茶叶,禁止内地商人在藏区购买马匹,禁止藏区商人在内地购买茶叶。那些被发现走私私茶出境和在关口失职的人都被处死。在互市中,对马的上、中、下、年齿价格进行讨论,茶叶分上、中,禁止劣质茶叶出口,以免影响马的输入。茶马价格是明朝定的,因时因地而异,主要看供求情况。比如明初,在雅州(今四川雅安),需要1匹马给1,800斤茶叶,而在贺州(今甘肃临夏),需要40斤茶叶和30斤茶叶装上。“民革”后,明朝的战马损失惨重。因为急需马匹,所以提高了比价,规定100斤马装,80斤马中等。此外,明朝还用盐、丝、布、牛、银交换马匹,并规定比价。

在北方,明朝还在指定的地方开设了马市,与蒙古各部和女真交换马匹。一年开一两次市场,牲畜的价格根据品种和等级来定。明代的马,要么用银子买,要么用纸币买,要么用绸缎、布匹、铁器、茶叶等日用品折价交换。这种马市叫官市。明朝派官员管理,驻军维持秩序,各部领导也派人到市场监督管理下属和商品。如果互市顺利,明官会在结束后设宴款待边关各部首长,并给他们“赏赐”——以明朝廷名义的城赏。如果对方有敌对行动或者扰乱市场,明朝通过不提供市场奖励甚至停止马市的方式进行制裁。

在明朝,在互市中获得的马匹被送往边境作战或送往当地警卫队进行训练,而母马、小马和未分配的马匹被送往马援寺进行繁殖。明代养马的地方很多,如陕西、甘肃的马援寺、邢台寺等。应该说,茶马贸易不仅使明朝获得了大量的战马,而且达到了双赢的效果。边境地区的蒙古、女真、藏区获得了盐、茶、铁等必要物资,促进了内地与边境地区农牧业、副业的共同发展,对边境地区的发展更具有积极意义。

在统一王朝时期,互市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经贸交流,有利于边疆的发展,在多元政权割据对峙时期也是如此。这在宋辽夏金时期相当突出。为了发展相互贸易,宋和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专卖市场。辽的专卖市场在涿州(今河北涿州)、朔州(今山西朔州),宋在雄州、霸州,军(今河北徐水县)、广信军(今河北徐水县)。宋朝进口了钱、布、马、羊、骆驼等。从辽,却出口貘、帛、漆器、粮食等。到辽,既方便了百姓的柴米油盐,又使两国政府从中得到不少税收。而且辽朝还在疆域北部设立了巴扎,与女真等民族进行贸易,其中最重要的巴扎位于宁江州(在吉林省松原市),女真的主要贸易物品是黄金、布匹、蜜蜡和药材。

在宋代,与西夏交界的地区也有集市。西夏从内地进口丝、粮、布、香、瓷等日用品,向内地出口骆驼、马、羊、地毯、蜂蜡、柴胡、麝香、红花等药材。双方在互市上互补,尤其是西夏对内地的日用品需求很大。因此,当关系恶化时,宋朝通过停止“岁礼”和互市来进行制裁。1039 ~ 1042期间,双方战争不断,元昊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但在经济上却节节败退,因为宋朝停止了“年赠”,关闭了垄断市场,对宋朝影响不大。但西夏的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短缺,造成物价上涨。元昊对宋战争的政策让官民相当不满,于是转而和谈。

宋朝与辽金西夏战争不断,急需战马。于是在西北的西州(今甘肃临洮县)、贺州(今甘肃临夏市)、西南的雅州(今四川雅安市)、南方的永州设立专卖市场,用内地出产的茶叶等土特产换取吐蕃各部和大理的马匹。这种贸易在历史上被称为“茶马互市”。这使得吐蕃和大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更加密切,有利于西南边疆的开发。于是,宋朝获得了大量的战马。据记载,少生年间(1094 ~ 1098),每年购买的马匹多达2万匹。

南宋与金朝达成1142的协议后,边境地区出现了集市,但此后双方互相争斗,集市时开时关。尽管如此,双方共同市场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南宋从金朝进口貂皮、珠宝、人参、甘草、丝绸、松子,向金朝出口茶叶、生姜、陈皮、牛、大米、象牙、犀牛角、檀香、丝织品。茶叶是两岸贸易中的一种商品。1223年(金光元二年),仅河南、陕西两地就有50个县向南宋购买茶叶,总值30万两白银。互市促进了南北的经贸往来,金、宋政府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税收。如1196年(金成安元年),金政府从(今甘肃天水市)获得的税收为122099,而南宋从金朝进口的税收达到43000。

金与西夏之间存在垄断市场,但规模小且断断续续。经西夏多次请求,金朝只同意在1141年(晋帝通元年)交换市场,双方在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兰州(今陕西省绥德县)、周桓(今甘肃省环县)设置集市。西夏用珠宝玉石换取统治者的丝绸。金世宗认为这是“用无用的东西换取有用的东西”。1172年(金大定十二年)保安、兰洽会停办。1181年,绥德专卖市场恢复,10年后旧专卖市场全部恢复,但1193年(金明昌四年)全部关闭。后来又恢复了兰州和保安,但因为双方战争而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