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派:“疑古”的意义何在?

如何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传承给后人?这个历史学家的责任。如何整理传世资料以供参考?这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历史学家包括但不限于官方学者。当后世学者发现前人记载了两个故事后,出现了旨在辨清古史真伪的“疑古史派”,又称“辨古史派”

疑古思潮自古有之。先秦诸子有句名言,比如孟子:“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所有的文献和记录,这是一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辩证思维。但是那些可信的是什么呢?那些不可信?这需要专业的学术素养来论证。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要有史才,要有史,要有史识。

做学问不仅是个人的天才,更是具体的观点。没有文采的知识渊博的历史学家,只能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但这种文采不能追求文饰的夸张风格,需要用简洁、清晰、准确的文字来表达。

史学是作为历史学家必须熟悉的历史专业知识而存在的。如果一个人的“历史天赋”取决于天赋,那么历史和历史知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刻苦学习来提高的。史学以博学为主,具备前两者是合格的,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完全取决于知识的深度。先学习,后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不是“代历史”,而是“从历史上”

清代大概有三个史家有,但是《心经》有问题。所以章学诚在“史家三才”之外,又加了一条“史家之德”。史家要以“直书”为德,不媚权贵,不卑不亢,充满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男子汉情怀。忠于历史,实事求是,信任就是讯息,怀疑就是讯息,不要篡改历史,不要篡改事物。

如果是这样,中国就不应该有假历史、假事件、假书籍代代相传。显然,高道德标准和没有标准没有区别。反正谁也做不到。我们不应该把客观存在的时期置于前人的思想和美德之上。这是对自己言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以往历史学家的不负责任,这在很多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

伪书作为官方权威认可的经典代代相传,假的东西用圣人的话来证明。关于伪历史的争论已经成为今天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一门学科,历史与历史故事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它们都是关于过去的。历史强调“历”,这是我们的祖先实际经历过的事情,必须有客观可信的依据支持。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童话、寓言一样,都可以靠想象来完成。前者说的是实话,后者说的是实话。两者的区别不容忽视。

作为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时期,我们祖先所经历的真相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不可能对历史真相有矛盾的说法。现代人对历史的考证,只能被证明是更真实的,而能被推翻的是假历史,是在假史料下形成的错误历史观。真理不会因为怀疑而改变,怀疑和批判精神是新思潮的核心精神。

顾颉刚在《致刘先生、胡先生的一封信》中,提出要打破四个观念:(1)打破国家统一的观念。在历史记载中,所有的首领都来自黄帝族。其实商人有祖宗,周人有祖宗。早期的政治体系并不认为它们来自同一血脉。(二)打破区域统一的观念。在伪古史中,认为黄帝时期就已经有“四地”,龚宇也有九州。然而事实是,商周并没有踏足四夷之野。商朝以“千里州府”抑诸侯,周朝以分封制抑诸侯,秦朝第一次完成了疆域的大一统。(3)打破古史人性化的观念。古人没有明确区分人和神。古时候人神混杂,人兽共居。这就是虚假史料下的历史观。相信历史,应该把神话归于神话传说,探索真正可信可证的历史的开端。(4)打破古代是黄金世界的观念。神话中的神本身的宗教祭祀行为可以根据宗教史来研究,“神”的人性化制造了古代是人类历史黄金时代的假象。用古王压今王和王龚升道来谈现实中的政绩,是东周政治家和先秦哲学家的杰作。

唯物史观首先符合唯物主义发展观: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国家政府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形成,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旦无法调和,要么改革,要么革命。商鞅变法的实质是改变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而三家之分晋、于天是对生产关系的重新划分。

质疑古的本质不是推翻历史,这很容易被误解。历史是真实的,谁也无法逆转。疑古就是质疑传统历史中不靠谱的说法和不靠谱的说辞,去伪存真,把真相还给历史。真正能被推翻的是对历史的错误认知和不正确的历史。如果传统的历史观不符合历史真相,不能推动真理的讨论,是否有必要守护一个“虚伪的谎言”,拒绝相信新的知识?

鬼谷子及其著作简介

简史:道德经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