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的牛在哪里?
晚上,我又翻开了余的散文集,碰巧翻到《山居笔记》里的“千年大院”。十几年不记得看了多少遍。
岳麓山下古朴的庭院,一次次在我耳边发出悠远的呼唤。
看过的人都知道,岳麓书院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好的教育机构。
为什么是牛?比北大清华好吗?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说岳麓书院为什么牛逼。
首先,北大和清华代表了中国最高的教育水平。它们在世界舞台上昂首阔步了一百多年,是十几亿人向往的神圣殿堂。
然而,在岳麓书院门前,北大清华看着他苍白的白发,突然变得僵硬:
“哦!前辈,我们之间还有一段浩瀚的宋元明清史。”
早在公元976年,岳麓书院就诞生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百度说他“经历了千年弦歌,不断学习。”
二
其次,岳麓书院师生爆满。
北大和清华可以成为中国大学的典范。正是因为有了鲁迅、胡适等巨人的加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书写中国教育的未来。
岳麓书院就像历史上璀璨的星空,它的老师就是那闪烁的星星。
比如白鹿洞“洞主”和“理学”创始人朱先生,他从来不吃豆腐。
周敦颐老师,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胡艾莲说》的作者。
还有面对竹林“龙场开悟”的心理学一哥王阳明老师。
这些明星老师将历史的过去和未来与学校和学生联系在一起。
三
有优秀的老师就会有优秀的学生。
南宋学生代表吴烈、尤九言站起来向大家挥手。
他们都才华横溢,承载着南宋理学的未来。
如果你觉得他们的名字很陌生,你一定听过以下这些名字。
比如清代的哲学家王夫之、军事家左、政治家曾国藩、思想家魏源、外交家郭嵩焘。
用余老师的话说:
“你看,整整一个清朝,那些需要动脑的东西,都差点被这山院给吞了?”
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才华横溢的牛,关键时刻还体现了民族气节。
公元1275年,元军入侵长沙城,岳麓书院百余名学生揭竿而起,造反。
但是,秀才遇到兵士,也不能说实话。他只能为国捐躯,在民族气节上赢回尊严。
但我觉得最好的不是学院的老师或者学生,而是学院的院长,山的院长,也就是今天的校长。
四
岳麓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石舟,一个敢于拒绝皇帝的令人敬畏的人。
他本可以在国立大学身居要职,然后高薪住别墅,安享晚年,但他拒绝了,原因只有一个:
“我有一个梦想,创建北宋最好的私立大学。”
岳麓书院就是靠他的坚持和努力而诞生的。自从他成为第一任总统以来,皇帝已经给他发了贺电。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关键,是灵魂,是老师。
校长不仅要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还要能在关键时刻迎接他人的挑战。
随着北宋程颐、程颢的去世,朱老师坐上了南宋理学的头把交椅。
长时间坐在座位上会让你感到不安和不满。
内心渴望进步的朱老师毅然离开白鹿洞,踏入江湖,用实战检验过去,用专家提升自己。
都说岳麓书院卧虎藏龙,现任校长张仪是大宗师,所以连夜从福建赶到湖南。
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闻讯赶来,纷纷表示:“一会儿,饮水池里的水就要干涸了。”。
这场学术“华山论剑”历时两个多月,学术成果颇丰。两人亦师亦友,湘江之畔的告别更是形影不离。
事实证明,张校长很好,没有让学生失望。这场大讨论、大交流、大辩论,为岳麓书院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后世书院赢得了朱这位奇葩老师。
在这里,岳麓书院最牛逼的地方应该是完了吧?别担心,还有一个地方。不用说,岳麓书院还是没满。
它像一面飘扬在岳麓书院上空的旗帜。只有看到了才知道什么是成功的标志,什么是文化的积淀。
五
乾隆四十七年,64岁的副部长罗典接受委任书,开始了他的校长生涯。
他不担心管理、教学和辩论。他最担心的是如何从众多优秀校长中脱颖而出。
要知道,1000年来,岳麓书院有58位校长留下了名字,没留下名字的就更多了。
机会来得很快,那年秋天,罗校长登上岳麓山看红叶,忽然听到有人吟诗:
"红叶在暮色中飘动,经过我饮酒的凉亭."引起了游客的一阵掌声。
还有人念叨,“白石出靖西,红叶寒少见。”唐代王默书写的山中,意境更胜一筹。
他的心结突然被打开了。确切地说,火红的枫叶燃烧了他的心事,他的心豁然开朗。
“有酒有诗有红叶,怎能少了一个亭子看红叶?”
过了几天,罗会长请来能工巧匠,在青峰峡建了一座亭子,整座山都被红叶覆盖了。
亭下有个醉鬼,故称醉鬼。现在红叶亭旁边有红叶,就叫红叶亭吧!
六
每年秋天,罗校长都会组织学生去爬岳麓山,来红叶阁。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横幅,上面写着:
厉害了,我罗校长,厉害了,我岳麓书院。
罗校长因为红叶馆而走红,从众多校长中脱颖而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更是一座积淀深厚的千年四合院的杰作。
如果你觉得“红叶阁”这个名字不够文艺或者不够响亮,没关系,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罗校长的红叶馆建成后不久,一个叫毕元的朋友来到这里。
“这个亭子配这个场景。真的是杰作。可惜名字太俗了。让我来做!”
驻足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毕元开始写下“爱晚亭”三个大字。从此,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从一片红叶林中惊艳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和陶然亭一样,它的名字来源于唐诗,引人入胜。
我觉得岳麓书院生得晚。如果早一百年,它的名字就会出现在唐诗里,那就是另一种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