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导论:油画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流比以前更加频繁。西方宗教绘画和商业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比以前更加显著。而真正掌握西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年底才出现。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画馆传授西洋画技法。孤儿长大出院后,也把油画技法带到了社会。活跃于清末民初上海的周翔、张玉广、徐永清,均出自土山湾孤儿院画廊。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前往欧洲国家,亲眼目睹西欧画家的精美作品。薛福成的油画观在巴黎被广泛阅读,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歌,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了解了另一种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绘画。
1902年,清廷颁布校规,采用日制。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和保定北洋师范学校均开设绘画手工课,开设油画班,聘请外教授课。从65438年到0909年,周祥先后在上海创办中西艺术学校和设置绘画工作坊,教授西洋画技法。、吴、、刘海粟、张曾在此学习绘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教育的开始。同时,很多没有机会接受培训,缺乏油画素材的绘画学习者,往往从画油画开始,用各种替代颜料和油,画出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直到出国学画的年轻人陆续回国,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李铁夫,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1887年赴美,在J.S .砂金矿工作,用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在日本学习绘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回国,后在津、杭、宁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他发起了石膏模型和人体素描,并在学校组织了外国绘画研究会。辛亥革命后,出国学画的人越来越多,目的地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的有李、冯、吴法亭、李朝时、等人赴欧洲画美学,后来的有林风眠、徐悲鸿、潘、周碧初、庞勋、、常叔鸿、、吴作人、汤一禾、周芳柏、吴大羽。在之后,还有王跃之、徐敦谷、、胡根田、于、王继元、、徐行知、倪贻德、魏等。20世纪40年代,吴冠中、刘文清等人赴法学习绘画。
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在中国学生刚到西欧的时候,就已经在画坛获得了稳固的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然得到支持,但影响力已经下降。在日本,以黑田伊藤为代表的新画家用印象派的艺术理念改变了日本艺术教育的内容。因为日本不像法国那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一般倾向于追随印象派之后的各种流派。留欧的李、吴法亭、李朝时、徐悲鸿、、常叔鸿等人主张古典写实艺术,留学生回国后通常以美术教学为职业,通过学校传播他们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