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南的黄埔历史
黄浦江是历史上太湖入海的“三江”水道之一。古称“东江”、“衡寮井”。发源于太湖,东流青浦区淀山湖,上游段为堵港、巴河、斜塘、横寮泾、竖廖婧,直至松江米市渡以下,称为黄浦江。在闵行区邹家寺口向北流,在上海市中心的白渡桥接受吴淞江(苏州河),在吴淞口汇入长江。南宋时有记载,曾称黄浦塘、黄浦港、黄埔、大黄浦,清代称黄浦江,又称黄龙浦、黄斜浦、春申浦。黄歇铺、春申铺等名称,皆因后世所附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军黄歇所掘而得名。明初,由于吴淞江淤积严重,黄浦江口被堵。当时户部长夏元吉在吴淞江南北两侧疏浚支流,将太湖水改道入六合河、白松河直接入长江(“扎淞江入刘流”),并在上海县东北部(即今天黄浦江白渡桥外至复兴岛一段)疏浚范家浜,使黄浦江从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长江。此后,再后来,海瑞主持在古东江(当时称为横寮井)金汇港东侧修建了一座拦河闸港,使拦河闸港前大部分东江水所在的邹家寺口,转向北走一条当时称为黄埔的中小水道,向北流入吴淞江, 冲走了吴淞江下游的河床,彻底解决了吴淞江的淤积问题,“三江”之一的吴淞江也成为了黄埔的支流。 今天的黄浦江是横寮泾的水向北流后形成的。同时,仅有少量来水通过老航道直接入海,使得孤东河下游不断淤积。后来,这一段河道也被称为扎岗。后来随着这条黄埔水道的拓宽,“东江”的名字也换成了“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