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墓志铭研究

石景山地区出土清代李茂墓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如4月20日《北京日报》第五版《石景山遗址出土清代墓碑》一文称:该墓志铭发现于鲁谷地区道路建设中,分为封皮和正文两部分,墓志铭特征为纪晓岚书写、柳永书写。

“五一”期间,笔者和李新乐先生去了模范口田义墓,看到了墓志铭。墓志铭盖和墓志铭石均采用上等汉白玉,方形,长73厘米,短73厘米,厚16厘米,打磨得非常精细。碑文共刻有5列19字,分别为“清帝诰授光禄博士《都察院左都兴普合葬墓志》”,朱绘,书写,书法极佳;编年史近65,438+0,000字,用小楷书写,朱作画,末刻“彭德丰刻于桐城”,记述墓主人李寿生平。

李寿是谁?根据纪晓岚撰写的墓志铭,李茂生于康熙贵斯年,即1713年,卒于1792年,享年79岁。他的“佩廷、兴普、朱熹”在当时受到学者的推崇。他的祖先从山东迁到今天的北京地区。后来因为他的名气,祖上“皆重公而赐之”,实在是祖上的荣耀。

李寿从小就很有才华,事业也是一帆风顺。22岁从科举做起,从地方小官到巡抚,两度出任奉天府丞(相当于今天的沈阳市长),到乾隆五十二年实现“辅佐左都”目标的高官。在清朝,汉人能做到这样的地位,是一个难得的奇迹。

李寿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他学识渊博,喜欢读书,“写诗千余首”,“文章皆有法度”。做过秀才,做过翰林,编过史书,当过内阁学士。我也做过考官、提督、秀才、教育系统。“每个被招募的人都有天赋。”我是全世界的大学者。所以,人们只尊称他为“兴普先生”,纪晓岚和柳永为他题写了墓志铭!为什么今天葬在石景山黄庄?有两个原因可以推测。首先,那里的风景很美。黄庄在现在的鲁谷居住区的东边,这里是明朝最初修建大慈寺的地方。其现存碑文说“有田可耕,有园可植,有果树围墙,有流水围棚,有西山,其实在几例之中。”第二,据说五代时期伟大的教育家窦于君在这里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学校“物华苑”。窦于君就是教五子,在《三字经》中一举成名的“窦燕山”。从李寿的教育成就来看,可能是清代士人心目中的又一个“窦燕山”!

李寿的人品也不错。通过他的努力,他的哥哥和弟弟们已经成名。他帮助被收留的徐的寡居妹妹,把她的孩子徐培养成一个“入行”的人才。他平时不愿意露脸,关键时刻却敢做。比如“官封天府成毁碑,官办湖南巡抚奏茶陵水患赈济,奏各路驿马,奏西教巡察,无不允。”在官方建议期间,吏部徐夔收受贿赂,奏请浙江巡抚隐瞒灾情,并邀请贾加。“那些事情没有一点胆量是做不出来的。李寿有两个儿子和七个女儿。他去世时,有七个孙子和两个曾孙。他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李寿墓志铭的作者纪昀,本名小兰,比墓主人李寿小11岁。他是电视剧中由演员张国立饰演的历史人物,与汉奸小沈阳演对手戏。《清史稿》说他“学识渊博,著有《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次,各有要领,总有条理,成了大局观”。有意思的是,他还和李寿一样当过“左都御史”。他为李艾写墓志铭,可能是本分,也可能是出于对李艾的尊重。

李艾墓志铭的作者柳永叫石安,比李艾小7岁,是民间传说中的“柳罗国子”。他的书法尤其受到清代学者的喜爱。他为李寿写墓志铭,无疑抬高了墓主的身价。

李寿墓是清代著名的陵墓。李鸿章《纪府志》(卷165)云:“州朝李寿墓在黄庄。”并相对完整地记录了其墓志,仅比出土墓志少三行,估计采用了纪晓岚文集的内容。但新出土的墓志比《吉福通志》信息量更大,为考证清史展示了更直观的信息,非常珍贵。

不清楚李寿墓毁于何时,但其墓志铭汇集了著名作家、著名文学家、著名刻家。说它是清朝的“三绝碑”一点也不为过,其文物品位之高,也是北京考古发现的一大惊喜!

最近,在戴林镇发现了五块明代墓志铭。据相关人士介绍,我市土地平整中虽然发现了一些墓志铭,但在同一个地方发现五块墓志铭的情况并不多见。

这五块墓志铭是由戴林镇共和村的一位农民发现的。这些石头是正方形的。由于风化,刻在墓上的字迹模糊不清,但刻在墓志铭上的小字依然清晰。据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分析,这5块墓志大致出自明代中期。

从依稀可辨的字体可以看出,中间的大块是吏部侍郎申生的墓志铭。据史料记载,沈氏家族是古代著名的官宦世家,的两个儿子分别在1443前后考中科举,是平湖郡建立以来的第一批科举。大儿子去了广州知府,二儿子去了山东路监督钦差大臣。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5块墓志的发现,对研究一些地方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墓志铭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悼念文体。

死者下葬时,被刻在石头上,埋在坟前。一般由编年和碑刻两部分组成。记载多为散文,记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明以韵文总结全篇,赞扬逝者的功绩,表示哀悼和安慰。但也有只有野心或者只有碑文的人。

墓志铭的写作要求是叙述性总结,语言温和,文字简洁。墓志铭一般是明主死后别人写的,偶尔也有明主生前自己写的。

墓志铭是根据死者的生平故事写在坟墓里或坟墓上的简短介绍。特别是对于伟大的或者值得纪念的人,他们的坟墓里往往会有墓志铭。这种习俗在中国和西方都存在,但写墓志铭在现代中国已经不流行了。

一般来说,墓志铭都是用韵文写的,中西方都是如此,但也有例外,比如韩愈的《刘子厚墓志铭》,这是一篇空白的散文。